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世界新七大奇迹
释义

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结果于葡萄牙当地时间2007年7月7日晚上21:30分(北京时间2007年7月8日凌晨)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揭晓,中国长城、约旦佩特拉古城、巴西基督像、秘鲁马丘比丘印加遗址、墨西哥奇琴伊查库库尔坎金字塔、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印度泰姬陵成为世界“新七大奇迹”。其中,中国的万里长城位居第一。评选结果揭晓后,活动组织者向“新七大奇迹”所在国家的代表颁发纪念证章。

候选名单

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活动的主办方“世界新七大奇迹”基金会是1999年由瑞士商人、旅行家贝尔纳·韦伯创立的。2006年1月1日,由6名世界建筑师和文化界人士组成的基金会专家委员以不记名投票的形式从77个备选的景点名单中选出了最后21个评选名单。这21个候选景点为:

智利东部复活节岛雕像

这些雕像被认为用于某种典礼,是权力的象征,或是用于纪念死者。这些神秘的雕像利用火山岩刻出,有受到雨水冲蚀或风蚀而毁坏的危险。

纽约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是雕塑师巴特尔迪的作品,法国于1886年10月28日将其作为礼品送给美国。自由女神像矗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岛上,象征自由与民主。

巴西救世主耶稣像

这座耶稣像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附近的科科瓦多山上,高98英尺。2005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组织成员将一个巨大的水龙头安置在雕像旁,纪念世界环境日。

秘鲁印加遗迹

位于秘鲁Machu Picchu的印加遗迹在评选中领先。这一古城遗迹是耶鲁大学教授希拉姆-宾哈姆于1911年发现的。

罗马圆形大剧场

罗马圆形大剧场被认为是利用古罗马士兵公元70年从耶路撒冷带回的战利品修建的。与此前的大剧场不同,这座圆形大剧场是一座独立建筑,可容纳50000观众。

巴黎埃菲尔铁塔

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的埃菲尔铁塔自1889年就竖立在巴黎市内。埃菲尔铁塔高1000英尺,在1930年纽约克莱斯勒大厦建成之前一直是世界最高人工建筑。

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是丹麦建筑师约恩-伍重,他也是200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埃及吉萨金字塔

开罗附近的吉萨金字塔已有约4500年历史,这是目前仅存的传统“七大奇迹”之一。

柬埔寨吴哥窟

吴哥窟位于柬埔寨东北部,是一处有着800年历史的庙宇建筑群。吴哥窟是12世纪柬埔寨国王Suryavarman二世修建的。

中国长城

长城横亘中国北方,长约4000英里,目前已经成为旅游胜地。

雅典帕特农神庙

帕特农神庙位于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5世纪,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墨西哥玛雅金字塔

玛雅金字塔位于墨西哥的Chichen Itza,在瓦拉多利德市附近。这一名称来源于当地的玛雅人部落。

马里桑科尔清真寺尖塔

建于15世纪的桑科尔清真寺曾经是马里历史上学术组织Timbuktu的中心,在周围的泥巴墙的反衬下显得十分突出。

莫斯科圣巴索大教堂

圣巴索大教堂位于莫斯科红场,由俄罗斯历史上著名君主伊凡雷帝于16世纪修建,大教堂以彩色的墙壁而著名。

德国巴伐利亚新天鹅堡

新天鹅堡位于巴伐利亚的Schwangau,是由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修建的。新天鹅堡是迪斯尼睡美人城堡的灵感来源。

西班牙摩尔王宫

摩尔王宫位于西班牙南部的Granada,是摩尔人1492年之前统治西班牙南部时修建的。1492年,由费迪南德国王和伊莎贝拉皇后领导的基督教势力将摩尔人驱逐出这座城市,结束了穆斯林800年对该地区的统治。德国巴伐利亚新天鹅堡

英国巨石阵

巨石阵修建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600年之间,修建方式和目的目前为止都不清楚。2007年1月30日,研究者在当地地下发现村庄遗迹,表明当时居民已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和并利用巨石阵进行祭祀活动。

伊斯坦布尔索菲亚大教堂

索菲亚大教堂作为清真寺首建于公元前537年,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控制这座城市。1935年,土耳其总统科马尔-阿塔图克将其变为一座博物馆,随后人们在穆斯林建筑装饰下发现了基督教的装饰图案。

莫斯科圣巴索大教堂

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是17世纪的莫卧儿帝国君主为其亡妻所建。这一建筑融合了印度、波斯和伊斯兰风格。

约旦国王陵

这一陵墓位于约旦西南部的一座古城遗迹中,是当时Nabateans阿拉伯王国的首都。公元106年Nabateans王国被罗马征服后,这座城市仍继续保持繁荣。这座城市以下水道和石刻而著名。

日本京都清水寺

清水寺是公元798年修建的一座佛教建筑,并于1633年大火之后重建。从寺庙的三股小瀑布中取水饮用被认为能来来健康、长寿及成功。

世界新七大奇迹基金会

该基金会于2006年初发起全球范围内的评选活动,通过互联网、电话及手机短信等投票方式,从21处世界名胜中选出7处作为“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活动在北京时间7月7日早上8时截止投票。2007年7月8日“新世界七大奇迹”诞生。英国巨石阵

组织者称,超过9000万人投票参与了评选。评选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活动启动于2001年,当时正值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遭塔利班武装毁坏之际。主办方希望,古希腊时期人类开创奇迹的精神能够在今天被发扬光大。新的七大奇迹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团结的象征。 由于埃及方面坚决反对将金字塔列为“新七大奇迹”候选地,“新七大奇迹基金会”决定将金字塔作为荣誉候选地,而不再作为投票对象。

各方质疑

此次评选因为其商业目的和投票的代表性而受到权威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质疑。

对于这一由全世界网民“海选”产生“世界新七大奇迹”的做法,不少人士提出了批评意见。

有人认为,这种将文化遗产娱乐化的做法,权威性和可信度值得怀疑;

还有人表示,主办方多方推销广告和纪念品,有借评选“圈钱”之嫌。

荣誉奇迹----吉萨金字塔

由于埃及的吉萨金字塔是唯一现存的原七大奇迹,故而荣升为荣誉奇迹。

长城

长城(The Great Wall of China)长城修筑的历史悠久,工程雄伟浩大,是新七大奇迹之一,并在“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活动中名列第一。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现在我国新疆、 甘肃、 宁夏、 陕西、 内蒙古、 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3万多里。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关”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折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而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因地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有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 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了.长城,作为一顶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2001年06月25日,长城作为春秋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城墙

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 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 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 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 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 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 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关城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 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 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 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烽火台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 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 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 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 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 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 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 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约旦佩特拉古城

约旦佩特拉古城(Petra ,Jordan)佩特拉(Petra)是约旦的一座古城。它是从岩石中雕凿出来的,并以岩石的色彩而闻名于世。佩特拉因其色彩而常常被称为”玫瑰红城市”。实际上,这里的岩石不只呈红色,还有淡蓝、橘红、黄色、紫色和绿色。

佩特拉城隐藏在一条狭窄的峡谷内。建筑物雕凿在悬崖峭壁面内,其房间也隐没在岩石之中。大约公元前312年,纳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在此定居。佩特拉城地处从阿拉伯半岛到地中海的贸易之路上,所以它成了那些横越干旱乡村地区疲乏的旅行者们喜欢的歇脚地。

公元106年古罗马人接管佩特拉以后,该城市仍然十分繁华。但后来因贸易路线改变了,佩特拉的重要性因此大为削弱。最终它被遗弃了,直到1812年后才被人发现。

巴西基督像

(Christ Redeemer,Brazil)在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的科尔科瓦杜山上有一座基督雕像,高达38米左右,雕像中的基督似乎正深情地俯瞰着美丽的里约热内卢。这座基督像是由一个叫Heitor da Silva Costa的巴西人和一个叫Paul Landowski的法国雕刻家分别设计和创造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迹之一。巨型雕像的制作共花费了五年时间,最终于1931年10月12日完成了落成典礼。巨大的基督像张开双臂,似乎正在欢迎来参观的游人。如今,基督像已成为美丽的里约热内卢和巴西人热情的象征。

秘鲁马丘比丘遗址

秘鲁马丘比丘遗址(Machu Picchu,Peru)

令人敬仰的马丘比丘(Machu Picchu)城建在库斯科西北130公里处的马丘比丘山脊上,海拔2000多米。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学中心,也因此是秘鲁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在山顶上马丘比丘的悬崖边,人们可以欣赏到落差600米直到乌鲁班巴河的的垂直峭壁。要消除高原反应,人们可以嚼古柯叶——一种有香味的多项功效超过青霉素的草。在1981年,马丘比丘周围32,592公顷土地被列为秘鲁的“历史保护区”。这个地区不仅包括遗迹本身,还包括附近的地貌和动植物群,尤其是当地生产的兰花。

绝佳的地理位置使马丘比丘成了理想的军事要塞,它的位置也因此曾经是军事机密。

人们认为马丘比丘是印加统治者帕查库蒂(Pachacuti)于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鲁时都有人居住。考古学的发现(加上最近对早期殖民文件的解读)显示马丘比丘并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贵族的乡间修养场所(类似罗马庄园)。围绕着庭院建有一个庞大的宫殿和供奉印加神祗的庙宇,以及其他供维护人员居住的房子。据估算,在马丘比丘居住的人数在高峰时也不超过750人,而在没有贵族来访的雨季时就更少了。

印加王国选择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和地质特点。据说马丘比丘背后的山的轮廓代表着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脸,而山的最高峰“瓦纳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认为不该从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从周围寻找分散的石块来建造城市。一些石头建筑连灰泥都没有使用,完全靠精确的切割堆砌来完成,修成的墙上石块间的缝隙还不到1毫米宽。

1913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用了整个4月刊来介绍马丘比丘,这处遗址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003年有大约400,000人参观马丘比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大规模旅游对遗址带来的损害表示关注。秘鲁当局坚称这不是问题,遗址的偏僻会给旅游业形成天然的限制。不断有建议要在遗址修建缆车,但至今一直未获批准。

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最著名的作品,受马丘比丘启发的“马丘比丘之巅”:

“我看见石砌的古老建筑物镶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间。激流自风雨侵蚀了几百年的城堡奔腾下泄……”

奇琴伊查库库尔坎金字塔

(Chichen Itza ,Mexico)这座金字塔的设计数据均具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它的底座呈正方形,其阶梯朝着正北、正南、正东和正西,四周各有91层台阶,台阶和阶梯平台的数目分别代表一年的天数和月数。52块有雕刻图案的石板象征着玛雅日历中52年为一轮回年,这些定位显然是经过精心考虑的。

在库库尔坎金字塔的东面一座宏伟的四层金字塔被称为勇士庙,庙的前面和南面是一大片方形或圆形的石柱,名为“千柱群”,这些石柱过去曾支撑着巨大的宫殿。它的入口处是一个用巨大石头雕成的仰卧人形像,古玛雅人称它“恰克莫尔”神像,它的后面是两个张着大嘴的羽蛇神。环绕着这片中心区方圆几公里内还有很多奇琴伊察旧城的石砌建筑,均为同一时代的遗址。

库库尔坎”是玛雅语,意为“羽蛇风神”。库库尔坎金字塔是奇琴伊查古城中最高大的建筑、占地约3000平方米。它9层叠建,塔顶高达30米。其塔基为四方型,越往上越小,四周各有91级台阶通向塔顶平台上的神庙。为保护这所建筑,除重要客人外,目前一般游人是不准上登的。金字塔北面塔基下有一条通道通向塔的里面。原来,塔内是一个更加陡峭的台阶,共有61级,顶端也有一个神庙,里面有只美洲豹的石头雕像,眼珠是用玉石镶嵌的。

广场一侧有一座高矗的石头建筑为球戏场。玛雅人的球戏是一种宗教活动。举行祭祀仪式时,两队各由7人组成的武士上场,争抢一个橡胶球,投入球场边墙上的石圈里,投中多者为胜,败者祭天。奇琴伊查的球戏场是迄今发现的美洲印第安人文化遗址中最大的一个。

羽蛇神是墨西哥古代印第安人崇拜的神,掌管雨水和丰收。羽蛇神头部的造型和中国的龙非常相象。包括墨西哥和我们中国的一些学者在内,世界上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墨西哥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中墨两国古代文明可能有某种联系。人们在奇琴伊查古城遗址所在的尤卡坦半岛上已经发掘出多处古玛雅人的建筑,但据说还有大量的玛雅人建筑仍被埋藏在莽莽的热带雨林中,等待着考古学家去发现。

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

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The Roman Colosseum,Italy)

罗马斗兽场(Colosseum),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罗马圆形竞技场、科洛西姆、哥罗塞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 Flavium),位于今天的意大利罗马市中心,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现仅存遗迹。 斗兽场专为野蛮的奴隶主和流氓们看角斗而造。

从功能、规模、技术和艺术风格各方面来看,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施工速度之快也是一个奇迹。

斗兽场平面式长圆形的,相当于两个古罗马剧场的观众席相对合一。斗兽场长轴188m,短轴156m,中央的“表演区”长轴86m,短轴54m。观众席大约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为五区。前面一区是荣誉席,最后两区是下层群众的席位,中间是骑士等地位比较高的公民坐的。荣誉席比“表演区”高5m多,下层观众席位和骑士席位之间也有6m多的高差,社会上层的安全措施很严密。最上一层观众席背靠着外立面的墙。观众席总的升起坡度接近62℅,观览条件很好。

罗马斗兽场由弗拉维安王朝的三个皇帝建造,它正式的名字是弗拉维安竞技场。它的建造是这个新王朝的家族为提高自身在公众中的地位而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一部分。韦斯帕西恩(公元69—79年)是这个王朝的缔造者,他的出身并不高贵;在尼禄自杀后的一年中,罗马又经历了三个短命皇帝的失败的统治,韦斯帕西恩随后坐上了皇位。那时尼禄并未被遗忘;他所吞噬的广袤的土地和其他的奢侈物已经激起民愤。因此,当韦斯帕西恩决定填平那属于尼禄的豪华金色宫殿的人工湖.将其变成公共娱乐场所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这个用石头建起的罗马斗兽场(长188米;宽156米;高57米),由石灰华(10万立方米,采自提维里附近的采石场,通过一条特殊的马路运至罗马)构成,它是罗马最大的环形竞技场了。人们相信大约300吨的铁被用来制造将石头连接起来的抓钩。

从外部看,这座罗马斗兽场由一系列3层的环形拱廊组成,最高的第4层是顶阁。这3层拱廊中的石柱根据经典的标准分别设计(由地面开始,多利安式样,爱奥尼亚式样和科林斯式样)。在第4层的房檐下面排列着240个中空的突出部分,它们是用来安插木棍以支撑“Velarium”的,Velarium是露天剧场的遮阳帆布,皇家舰队的水兵们负责把它撑起以帮助观众避暑,避雨和防寒,这样一来大斗兽场便成为一座1世纪的透明园顶竞技场。

罗马斗兽场能容纳的观众大约5万人。共有3层座位;下层,中层及上层,顶层还有一个只能站着的看台,这是给地位最低下的社会成员准备的:女人,奴隶和穷人。但即使在其他层,座位也是按照社会地位和职业状况安排的:皇室成员和守望圣火的贞女们拥有的、特殊的包厢。身着白色红边长袍的元老们坐在同一层的“唱诗席”中;然后依此是武士和平民。不同职业的人也有特殊的席位,例如士兵、作家、学者和教师,以及国外的高僧等。观众们从第一层的80个拱门入口处进入罗马斗兽场,另有160个出口遍布于每一层的各级座位,被称为吐口,观众可以通过它们涌进和涌出,混乱和失控的人群因此能够被快速的疏散(据说这里只需十分钟就可以被清空)。

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Taj Mahal),全称为“泰吉·玛哈尔陵”。莫卧儿帝国著名建筑。在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 (Agra)城内,亚穆纳河右侧。莫卧儿帝国国王沙杰汗为他死去的皇妃蒙太姬修建的陵墓。公元1630年始建,1653年建成。它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绚丽夺目。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的代表作。

1983年根据文化遗产评选标准C (I)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7届会议报告。是北京时间2007年7月8日凌晨公布的“新七大奇迹”之一。

从数不清的照片中使人非常熟悉的泰姬陵的外形被作为饭店的标志、酸辣酱和调味品的商标,实际上它被用在随便什么地方,人们看到立刻就想到是印度的地方。尽管如此,很少有人看了泰姬陵感到失望的。

泰姬陵百看不厌,它仍旧能使人惊讶。它在一天里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自然光线中显现出不同的特色。虽然它是一座陵墓,可它却没有通常陵墓所有的冷寂。相反你感到它似乎在天地之间浮动。它的和谐对称、花园和水中倒影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令无数参观者惊叹不已的奇迹。估计有2万名工匠参与了泰姬陵的建造,历时22年才完成。据说一位法国人和一位威尼斯人参与了工程的部分工作。至今没有一位建筑师被记录肯定参与了陵墓的建造——这对这个建筑物是很适宜的,因为建造它的本意在于让人们只记住在陵墓里的人。

泰姬陵是用从322公里外的采石场运来的大理石造的,但它却不是有些照片里的那种纯白色建筑。成千上万的宝石和半宝石镶嵌在大理石在表面,陵墓上的文字是用黑色大理石做的。从一道雕花的大理石围栏上可以看到出色的手艺。阳光照射在围栏上时,它投下变化纷呈的影子。从前曾有银制的门,里面有金制栏杆和一大块用珍珠穿成的布盖在皇后的衣冠冢上(它的位置在实际埋葬地之上)。窃贼们偷去了这些珍贵的东西,许多人曾企图挖取镶嵌在大理石栏上的宝石,但泰姬陵的雄伟壮丽仍使人为之倾倒。

泰姬陵坐落在一个风景区内,庄严雄伟的门道象征着天堂的入口,上方有拱形圆顶的亭阁。原先这儿曾有一扇纯银的门,上面镶嵌着几百个银钉。这些东西都已被劫走,现在的门是铜制的。

关于沙贾汗想在朱木拿河的另一边为自己建一座同样的黑色大理石陵墓的传说似乎没有太多的真实性。他的儿子奥朗则布于1658年宣布为帝,并把他的父亲软禁在阿格拉一个城堡内达9年之久,一直到他去世。沙贾汗能从城堡远远眺望泰姬陵。后来他也被葬在泰姬陵。

泰姬陵代表了莫卧儿建筑成就的高峰。这种风格的陵墓竖立在一个底座上,上面饰有光塔,人们对它怀有和对清真寺同样的崇敬的心情。这种风格的纪念陵墓在印度北部发展并随之消失。

侯迈因在德里的陵墓于1564年动工,它是泰姬陵的雏形,牢固、威严而不是精致、黄雅。17世纪70年代奥朗则布在奥芝加巴德为他的妻子仿造了一座泰姬陵,可是它没有泰姬陵的魅力与和谐。德里的另一陵墓赛夫达贾之墓于1753年动工,被称为是“莫臣儿建筑最后的闪光”,然而它可不是一座人们尽力设法要运河看的建筑物。这些纪念陵墓都有一个标准的模式——一个大的洋葱形状的拱顶、水道、分成四部分的花有泰姬陵的建造者把这些东西融化在一起,创造出一座无与伦比的建筑。与孟加拉的总督威廉·本廷克爵士策划的阴谋相比,泰姬陵内珍贵财宝的失窃可谓微不足道。19世纪30年代,他谋划拆除当时疏于管理、杂草丛生的泰姬陵,把大理石运往伦敦出售。只是因为从德里红堡上拆下的大理石找不到买主,这个计划才作罢。后来,在1900年当了印度总督的柯曾重新修复了泰姬陵。

毫无疑问,泰姬陵是世界上完美艺术的典范。基本上由大理石建成的建筑毫无瑕庇,月光之下的泰姬陵更给人一种恍若仙境的感觉。她不仅表达了沙贾汗对爱妻的深切纪念,也是他给人类的一份厚礼。

泰姬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心爱的妃子于1631年至1648年在阿格拉而建的。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艺术最完美的瑰宝,是世界遗产中令世人赞叹的经典杰作之一。

这座世界七大建筑奇迹背后其实有一段哀怨缠绵的历史,了解它的历史的背景,确能增加观赏泰姬陵的趣味。17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汉为纪念其爱妃慕塔芝玛,动用了数万名工人,以宝石镶饰修建陵寝,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泰姬陵最引人瞩目的是用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皇陵上下左右工整对称,中央圆顶高六十二米,令人叹为观止。四周有四座高约四十一米的尖塔,塔与塔之间耸立了镶满三十五种不同类型的半宝石的墓碑。陵园占地十七公顷,为一略呈长形的圈子,四周围以红沙石墙,进口大门也用红岩砌建,大约两层高,门顶的背面各有十一个典型的白色圆锥形小塔。大门一直通往沙杰罕王和王妃的下葬室,室的中央则摆放了他们的石棺,壮严肃穆。泰姬陵的前面是一条清澄水道,水道两旁种植有果树和柏树,分别象征生命和死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