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世界观止 |
释义 | 《世界观止》《世界观止》,又称《宋氏春秋》。作者原为理科生,因编写《宋氏春秋》以记录自身生活、感想、感情、记忆而悟通生世义理,于大学时期改投文科,居人文院,修国际政治专业,推崇“人文”精神。 《世界观止》诞生作者原为理科生,因编写《宋氏春秋》以记录自身生活、感想、感情、记忆而悟通生世义理,于大学时期改投文科,居人文院,修国际政治专业,推崇“人文”精神。初入大学,中国原本意义上的大学的变质、大学生的贬值使其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受到极大的冲击。及后作者历经逃避现实、追求资本主义世界价值观到务实学习、珍惜个人感情人生,而在大学时期终得真悟,感慨自己“明生死、知去来,精生活、通感情,尊人文、尚古义,性豪放、好异士,内刚负、外柔浅,重人情、憎法理,能体味、善感受,乐思问、可答解”。同时在逃避现实的阶段,作者多追忆旧时的经历、感情,于是决定重整自己自2000年开始的随笔。但是使他意想不到的是,建立在初中、高中理科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的九年随笔,及至大学后期,竟自然的结合大学数年的经济、政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知识,这使他能够最终将这部多达百万字的《宋氏春秋》系统化为《世界观止》。 《世界观止》结构《世界观止》上卷是哲学的理论篇,下卷是实践篇。理论篇包括世界观、方法论这两个哲学部分,实践篇包括规范、运用两个实用部分。世界观包括自我角度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道德观、大学观等,方法论包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等。在世界观、方法论中强调存在,即强调研究要从自然科学入手;重视思维,即强调心理学上的动机的研究。书中还大量收录了自己在生活中、梦境中获得的“大道”,并加以论证,虽然部分已经被当前前沿的研究所论证,但是作者的论证还是具有自己独特的角度。 《世界观止》理论基石客观概念与理论 一、 世界观(Weltanschauung),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 二、 方法论,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三、 世界,就是全部时间与空间的总称,“古往今来曰世,上下四方曰界”。时间、空间是世界的基本属性。 四、 熵(entropy)。 1 “熵”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 1822 – 1888)在1850年创造的一个术语,他用它来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能量分布得越均匀,熵就越大。如果对于我们所考虑的那个系统来说,能量完全均匀地分布,那么,这个系统的熵就达到最大值。在克劳修斯看来,在一个系统中,如果听任它自然发展,那么,能量差总是倾向于消除的。因此,克劳修斯说,自然界中的一个普遍规律是:能量密度的差异倾向于变成均等。换句话说,“熵将随着时间而增大”。 2 人们早已断定,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能量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量度,形式多样,可以相互转换。某种形式的能量如内能越多表明可供转换的潜力越大。熵原文的字意是转变,描述内能与其他形式能量自发转换的方向和转换完成的程度。随着转换的进行,系统趋于平衡态,熵值越来越大,这表明虽然在此过程中能量总值不变,但可供利用或转换的能量却越来越少了。 3 从微观上说,熵是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粒子无序度的量度,系统越无序、越混乱,熵就越大。就是,系统内部物质分布平均化程度,表示系统无序程度,熵增加即系统趋向于混乱。热力学过程不可逆性的微观本质和统计意义就是系统从有序趋于无序,从概率较小的状态趋于概率较大的状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很简单,既自然界通向无序的方法远多于通向有序的方法,打个比方,让一群学生在操场上站好队,需要一些手段,但要他们在操场上乱跑,就很简单了。 4 在信息论中,熵可用作某事件不确定度的量度。信息量越大,体系结构越规则,功能越完善,熵就越小。利用熵的概念 ,可以从理论上研究信息的计量 、传递 、变换 、存储。 5 在物理学中,玻尔兹曼说:“当能量被减少时,原子就呈现为一种更无序的状态。”熵的增加表示系统从几率小的状态向几率大的状态演变,也就是从比较有规则、有秩序的状态向更无规则,更无秩序的状态演变。熵体现了系统的统计性质。所有不涉及热现象的物理规律均时间反演对称, 它们没有对时间的方向作出规定. 所谓时间反演, 通俗地讲就是时光倒流; 而物理定律时间反演对称则指, 经过时间反演后, 该定律依然成立。 6 此外,熵在控制论、概率论、数论、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也都有一定的应用。 五、 熵增加原理。 1 描述热力学系统的重要态函数之一。熵的大小反映系统所处状态的稳定情况,熵的变化指明热力学过程进行的方向,熵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提供了定量表述。即系统的熵在可逆绝热过程中不变,在不可逆绝热过程中单调增大。这就是熵增加原理。 2 人们早已断定,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由于孤立系统内部的一切变化与外界无关,必然是绝热过程,所以熵增加原理也可表为: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永远不会减少。它表明随着孤立系统由非平衡态趋于平衡态,其熵单调增大,当系统达到平衡态时,熵达到最大值。熵的变化和最大值确定了孤立系统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熵增加原理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3 在孤立系统内对可逆过程,系统的熵总保持不变;对不可逆过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这个规律叫做熵增加原理。这也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又一种表述。 六、 热力学第二定律。 1 是一个自然科学的理论,说明孤立系统存在着自发的朝向熵增加的方向运动的自然趋势。 2 第二定律指出在自然界中任何的过程都不可能自动地复原,要使系统从终态回到初态必需借助外界的作用,由此可见,热力学系统所进行的不可逆过程的初态和终态之间有着重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过程的方向,人们就用态函数熵来描述这个差异。 3 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大,此即熵增原理。能量倾向于从密度较高的地方流向密度较低的地方,直到一切都达到均匀为止。熵是混乱和无序的度量。熵值越大,混乱无序的程度越大。我们这个宇宙是熵增的宇宙。热力学第二定律体现的就是这个特征。熵是时间的箭头,在这个宇宙中是不可逆的。熵与时间密切相关。如果时间停止“流动”,熵增也就无从谈起。“任何我们已知的物质能关住”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时间”。低温关住的也是“时间”。生命是物质的有序“结构”。“结构”与具体的物质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热力学第二定律,它是关于在有限空间和时间内,一切和热运动有关的物理、化学过程具有不可逆性的经验总结。 七、 负熵,是物质系统有序化、组织化、复杂化状态的一种量度。齐拉德首次提出了“负熵”这个经典热力学中从未出现过的概念和术语。熵是用以表示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或说明其可能出现的程度。(或者说是描述一个孤立系统中物质的无序程度)。在自然科学家看来,;在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本质力(即劳动能力或社会生产力)的增强过程,人类的一切生产与消费实际上就是“价值”的创造与消耗。 假设概念与理论 一、 物质系统越稳定,系统能量就越少,系统熵就越大。物质系统状态总是趋于稳定(平衡态),能量总是趋向于均匀分布,熵总是趋向于增加。 二、 有能量转化、转移的系统状态绝/相对改变才叫做绝/相对运动变化;能量是否有转化、转移是衡量物质系统是否变化的指标。 三、 系统内/外的绝/相对做功,使系统绝/相对能量变化,导致绝/相对运动变化。 四、 负熵运动(负熵变化)。独立系统的状态变化都是对其原无序状态的克服,这种状态变化伴随着能量的转化与转移,由于过程中都要消耗有效能量,即这个状态变化过程是一种负熵运动(负熵变化),造成热量扩散故而都将增加世界的熵。生物演化、技术进步乃至人类文明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有序化的增长过程,人类的一切生产与消费实际上就是“负熵”的创造与消耗。同时引申出负熵系统。 五、 熵世界。熵世界中的一切独立系统的状态变化都是对其原无序状态的克服,这种状态变化伴随着能量的转化与转移,由于过程中都要消耗有效能量,即这个状态变化过程是一种负熵运动(负熵变化),造成热量扩散故而都将增加世界的熵。我们这个宇宙是熵增的宇宙,即熵世界。 六、 负熵系统。 即发生负熵运动(负熵变化)的主体研究对象。在熵世界中,它的运动变化使自身的有效能量趋减,就是说这个过程中它的能量不能自给。这就导致它要想在熵世界中运动变化,就必须从系统外补充比它变化运动中所损耗能量的更多能量。 有机负熵系统,就是能够从外界摄取能量,在抵消自身消耗的基础上通过运动变化得以生存发展的负熵系统。结果是,摄取的能量维持了自身的运动发展,也部分损耗到熵世界。其内部需要存在以下几种机制:1.动力机制,即对外界能量的强烈摄取动力;2.投资收益机制,即考虑运动变化的能量总投入小于能量总收益。比如我们生命系统,是典型的有机负熵系统。 无机负熵系统,就是不能够获用外界能量的负熵系统,这就致使它在自身能量损耗到一定程度时候得到稳定的平衡态,不再容易运动变化。比如自燃反应。 七、 非熵世界。非熵世界中物质系统(即非熵系统)的运动变化没有能量的损耗,只有能量的转化、转移,从而造成了非熵世界充斥着能量。主要体现在经典物理学不适用的微观世界中,例如E=m*c*c。比如,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在温度不变的时候内能(=分子势能和+分子动能和)是不变的,故内能没有损耗;分子化学反应;原子核(裂变、聚变)反应等。 八、 世界包括熵世界与非熵世界。空间、时间、能量、运动是世界的基本属性,它们也都是运动变化的。熵世界是我们现实的世界,能量赋予物质运动变化的能力,有能量才能够使物质运动变化,故运动变化不是绝对的;有机负熵系统为争取能量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形成意识,制成信息;信息、意识统称为数据,物质、能量、数据都是物质的。非熵世界中物质系统(即非熵系统)的运动变化没有能量的损耗,从而导致绝对的不稳定与绝对的运动变化;非熵世界充斥着能量,从而无需意识。 九、 能量使世界运转,世界的能量归宗于非熵世界,熵世界的能量来自于非熵世界。我们这个宇宙是熵增的宇宙,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熵世界。人类文明之初,熵世界中有机负熵系统获取来自于太阳上非熵世界的物理能源;人类文明中期,熵世界中有机负熵系统开采地球上非熵世界化学能;人类文明后期,熵世界中有机负熵系统将主要获取来自原子核内的非熵世界能源。 十、 非熵世界充斥着能量,而熵世界内缺少能量,如果打通两个世界的大门,非熵世界的能量也足够熵世界的负熵运动变化去消耗。 十一、 原子弹的爆炸,使人类文明走上熵世界通往非熵世界的桥梁。熵世界将来的能量需求都将从非熵世界获得满足。马克思前辈所指的科学社会主义,即作为熵世界中有机负熵系统的人类(物质)凭借意识(数据)通过顶级生产力(核反应)把非熵世界的能量释放到熵世界,达到供过于求,从而除去熵世界中有机负熵系统对能量的争夺,进而实现熵世界的非熵世界化(即共产主义)。我们人类社会将来的快速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将来把非熵世界的能量释放到熵世界的程度。 《世界观止》解决的问题1 什么是世界 2 世界怎么运转 3 能量为什么使世界运转 4 能量能够使时间、空间运动 5 为什么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没有能量损耗 6 我们世界能量的来源 7 共产主义社会能否实现,怎么实现 《世界观止》现在《世界观止》上卷已经从整体上完成,其中方法论中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还待融合。下卷依然受作者经历所限,需要继续完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