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示冕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示冕 【创作年代】明朝 【作者姓名】于谦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示冕 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鬟鬟①。 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②。 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想江南③。 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④。 作品注释①阿冕:于谦对自己长子于冕的爱称。于冕(未知-1500),字景瞻,浙江钱塘(杭州)人,于谦之子。1450年(景泰元年)以于谦功迭世袭副千户。于谦死从坐戌龙门,屡上疏讼其冤。成化初,于谦昭雪,于冕自陈不愿就武职,遂改兵部员外郎,累升礼部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应天府尹,后致仕。1500年(弘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卒。通经史,有才干,历官能尽其职。撰有《先肃愍公行状》。 绿:乌黑色。 鬟鬟:形容头发长。 ②好亲:偏好,亲近。 灯光:指夜晚。好亲灯光,很晚了还在看书,形容学习很刻苦。 庭闱:父母住的地方。这里代指于冕的长辈。 奉:捧。 旨甘:美好的食物。常指孝养父母的食品。 ③衔命:接受使命,遵奉命令。 ④自惭:自己感到惭愧。 作品译文我的阿冕今年十三岁了,耳边也应垂下了乌黑的头发。 我知道你每天发奋读书,研习经史,而且还孝敬长辈。 虽然我奉命,年年在外工作,但是却天天思念着你们。 写这首诗寄给你,不是没有意义,我是想鼓励你继续下去,不要虚度青春,将来自取惭愧。 作品简析于谦在担任山西巡抚时,有一次忽然接到家信,信中说几天后就是他的长子于冕的13岁生日,希望他有所表示。于谦看了这封信后才想起来,上次家中来信已经提及此事,只因自己政务繁忙,竟把这件事忘记了。当时于冕不在他身边,而随祖父祖母在钱塘老家居住。为了庆贺儿子的生日,于谦便给于冕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有自注:“时予双亲在堂,留冕代养于杭”,由于很久没有与儿子于冕见面,不知道儿子现在是个什么状况,所以作者在诗的首联和颔联中想象了儿子现在的情形。于谦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很特殊,诗的开头并没有上来就说儿子要怎么做,给他压力,而是想象,这种想象是不会构成压力的,只是一种暗示。而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在颈联写自己未能经常回家,与家人团圆的原因,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也显露出作者对家人的愧疚。这一联也更加冲淡了对儿子的说教意味。尾联是勉励和告诫于冕努力上进,不要辜负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也寄托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与颔联呼应。 这首诗写得浅显易懂,亲切感人。在诗中作者自始自终都没有要求儿子去做什么,但是却达到了教育子女的目的,所以说这是一首非常不错的“示儿诗”,当为借鉴。 作者简介于谦(1398—1457), 明代浙江钱塘(杭州)人,字廷益。永乐进士。任监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抚,曾平反冤狱,赈济灾荒。1449年(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明景帝,反对南迁。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刺军。加少保。1450年(景泰元年),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明英宗。他以和议难恃,努力整顿京营军制,创立团营,加强训练。1457年(景泰八年),夺门之变后,明英宗重回帝位,诬以“谋逆罪”杀之。籍没时家无余资。都督同知陈逵收埋遗体。后由婿朱骥葬于杭州。万历间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