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史可法
释义
1 南明兵部尚书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统帅。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中文名:史可法

别名:宪之,道邻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南祥符

出生日期:1601年

逝世日期:1645年

职业:政治家,兵部尚书

主要成就:扬州十日保卫战

代表作品:《史忠正公集》

谥号:忠靖

葬处: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

生平

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东林党人。授西安府推官。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1635年),随卢象升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崇祯十年(1637年),被张国维推荐升任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广部分府县。崇祯十四年(1641年)总督漕运,崇祯十六年(1643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时议设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江北四镇,以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

明朝此时处在清、顺两方面压力之下,史可法为首的诸臣,主要采取的策略是“联虏平寇”。希望能够借重清军的力量,首先剿灭李自成势力,再谋求後续打算。然而南明朝中却不能同仇敌忾,反而仍旧党争不断,文、武官员之间互相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东林党人与马士英、阮大铖之间的矛盾,以及姜曰广、高弘图、刘宗周等人的辞官,说明了明朝廷的无法齐心向外,也因此种下弘光朝败亡的原因。

其实史可法还算是个有才能的人,南明朝廷也确实很想重用他。当福王刚刚在南京监国时,史可法确实被拜为首辅,但是由于马士英觉得自己拥立有功,却没被封首辅之位,于是煽动南京附近的军队哗变,逼迫福王即位封臣时将自己改封首辅,而史可法只落得个东阁大学士之职。而福王不重用史可法的另一原因,则是因为其父老福王乃万历之子,当时万历宠幸郑贵妃,欲改立老福王为太子,是东林党人全力阻挠此事才没能成功。现在的南京城中,东林党人以史可法地位最高,福王自然不会忘了这个缘故,因而也有意疏远他。种种原因导致了史可法的不得志。

史可法后被马士英等人排挤,失势之後自请督师江北,前往扬州统筹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江北四镇军务机宜。然而,四镇因定策之功而飞扬跋扈,各据地自雄,史可法与朝廷皆无力管束。四镇尾大不掉、各自为政,致使明军非但无力进取,连抵抗清军南下皆不得要领。

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河南总兵许定国私通清朝,巡按陈潜夫和参政分巡睢阳道袁枢请四镇之一的高杰北上。弘光元年正月十二日夜,高杰在睢州故袁可。府第内被许定国害死,清军乘机南下。史可法闻讯长叹:“中原事不可图矣!”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左良玉率数十万兵力,由武汉举兵东下,要清君侧,“除马阮”,马士英竟命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史可法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矶,以致淮防空虚。左良玉为黄得功所败,呕血而死,全军投降清朝;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时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抵抗清军的进攻。

当年五月十日,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复多尔衮书》:“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

上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炤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不卑不亢,流传万世 副将史德威史可法追随有年,可法收德威为义子,托以后事;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被众将拦住。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多铎劝降,可法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十七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十二日,其遗体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后来全祖望曾写《梅花岭记》描述此事。

其实史可法的军事才能并不一定十分出众。后世有专家根据史料复原了当年多铎与史可法对阵南京的兵力分布图,发现史可法的兵力安排并不科学。当然这仅是一家之说。

史可法的才能在南明朝廷里并不是非常突出,但历史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史之才,相对于堵胤锡、张煌言都逊色不少,并且他的政治敏感性和军事敏感性都十分欠缺(比如“联虏平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史可法的忠诚与爱国,这一点甚至得到了敌人的认可。后清朝乾隆皇帝以其忠义,追谥忠正。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学生,方苞曾写《左忠毅公轶事》,述说史可法与其师左光斗之间的提携情感,自是铮铮铁骨、有血有泪。

相关记载

古文

左忠毅公逸事(作者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白话

先父曾经说,同乡前辈左忠毅公在京都附近任学政。一天,刮风下雪特别寒冷,几个骑马的随从跟着左公外出,私行察访走进一座古庙。到了堂下小屋里见一个书生趴着桌子睡着了,文章刚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裘衣盖在书生身上,并给他关好门。左公向庙里的和尚了解这个书生,原来就是史可法。等到考试,吏官叫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惊喜地注视着他,他呈上试卷,就当面批点他是第一名。又召他到内室,让他拜见了左夫人,并对夫人说:“我们的几个孩子都平庸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了。”

等到左公被送进东厂监狱,史可法早晚守在监狱的大门外边。可恶的太监防范窥伺很严。即使左家的佣人也不能靠近。过了好久,听说左公受到炮烙酷刑,不久就要死了,史可法拿出五十两银子,哭泣着跟看守商量,看守受感动了。一天,看守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筐,用手拿着长锹,装做打扫脏东西的人,把史可法引进牢房。暗暗地指点左公呆的地方,左公却靠着墙坐在地上,脸和额头烫焦溃烂不能辨认,左边膝盖往下,筋骨全部脱落了。史可法走上前去跪下,抱着左公膝盖就哭泣起来。左公听出是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于是奋力举起胳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目光像火炬一样明亮,恼怒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可你来到我这里!国家的事情,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已经完了,你又轻视自己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支持呢?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到坏人捏造罪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于是摸索地上刑具,做出投打的样子。史可法闭着嘴不敢出声,快步地出来。后来史可法常常流着泪讲述这件事,告诉别人说:“我的老师的肝肺、都是铁石所铸造出来的。”

崇祯末年,张献忠在蕲春、黄冈、潜山、桐城一带活动。史可法凭着凤阳、庐州道员的身份奉命防守御敌。每次有警报,就几个月不能上床睡觉,他让士兵轮番休息,可是自己在帐篷外边坐着。挑选了强健的士卒十人,命令二人蹲坐着用背靠着他,过了一更就轮番替换一次。每到寒冷的夜晚站立起来,抖动自己的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像金属响亮的声音。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他说:“我上怕辜负朝廷,下怕愧对我的老师呀!”

史可法指挥军队,往来于桐城。一定亲自到左公府第向太公、太母请安,并到厅堂上拜见左夫人。我本家的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外甥,他和先父很要好,说左公在监狱里对史可法讲的话,是亲耳从史可法那里听到的。

复多尔衮书

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殿下:

南中向接好音,法随遣使问讯吴大将军,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谊于草莽也,诚以大夫无私交,《春秋》之义。今倥偬之际,忽捧琬琰之章,真不啻从天而降也。讽读再三,殷殷致意。若以逆成尚稽天讨,为贵国忧,法且感且愧。惧左右不察,谓南中臣民偷安江左,顿亡君父之仇,故为殿下一详陈之。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真尧舜之主也。以庸臣误国,致有三月十九日之事。法待罪南枢,救援无及,师次淮上,凶闻遂来,地坼天崩,川枯海竭。嗟乎,人孰无君,虽肆法于市朝,以为泄泄者之戒,亦奚足谢先帝于地下哉!尔时南中臣民哀痛,如丧考妣,无不抚膺切齿,欲悉东南之甲,立剪凶仇。而二三老臣,谓国破君亡,宗社为重,相与迎立今上,以系中外之心。今上非他,即神宗之孙、光宗犹子,而大行皇帝之兄也。名正言顺,天与人归。五月朔日,驾临南都,万姓夹道欢呼,声闻数里。群臣劝进,今上悲不自胜,让再让三,仅允监国。迨臣民伏阙屡请,始于十五日正位南都。从前凤集河清,瑞应非一。即告庙之日,紫云如盖,祝文升霄,万目共瞻,欣传盛事。大江涌出柟梓数万,助修宫殿,是岂非天意哉!越数日,即令法视师江北,刻日西征。忽传我大将军吴三桂假兵贵国,破走逆成。殿下入都,为我先帝、后发丧成礼,扫清宫阙,抚戢群黎,且免剃发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举动,振古烁今,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跽北向,顶礼加额,岂但如明谕所云感恩图报已乎!谨于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师,兼欲请命鸿裁,连兵西讨。是以王师既发,复次江淮。乃辱明诲,引《春秋》大义来相诘责。善哉言乎,然此文为列国君薨,世子应立,有贼未讨,不忍死其君者立说耳。若夫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宫皇子,惨变非常,而犹拘牵不即位之文,坐昧大一统之义,中原鼎沸,仓卒出师,将何以维系人心,号召忠义,紫阳《纲目》踵事《春秋》,其间特书如莽移汉鼎,光武中兴;丕废山阳,昭烈践祚;怀、愍亡国,晋元嗣基;徽、钦蒙尘,宋高缵统,是皆于国仇未剪之日,亟正位号,《纲目》未尝斥为自立,卒以正统予之。至如玄宗幸蜀,太子即位灵武,议者疵之,亦未尝不许以行权,幸其光复旧物也。本朝传世十六,正统相承,自治冠带之族,继绝存亡,仁恩遐被。贵国昔在先朝,夙膺封号,载在盟府。后以小人构衅,致启兵端,先帝深痛疾之,旋加诛僇,此殿下所知也。今痛心本朝之难,驱除乱逆,可谓大义复著于《春秋》矣。若乘我国运中微,一旦视同割据,转欲移师东下,而以前导命元凶,义利兼收,恩仇倏忽,奖乱贼而长寇仇,此不惟孤本朝借力复仇之心,亦甚违殿下仗义扶危之初志矣。昔契丹和宋,止岁输以金缯;回纥助唐,原不利其土地。况贵国笃念世好,兵以义动,万代瞻仰,在此一举。若乃乘我蒙难,弃好崇仇,规此幅员,为德不卒,是以义始而以利终,贻贼人窃笑也,贵国岂其然欤?往者先帝轸念潢池,不忍尽戮,剿抚并用,贻误至今。今上天纵英明,刻刻以复仇为念。庙堂之上,和衷体国;介胄之士,饮泣枕戈;人怀忠义,愿为国死。窃以为天亡逆闯,当不越于斯时矣。语云:“树德务滋,除恶务尽。”今逆成未伏天诛,谍知卷土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成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照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从此两国世通盟好,传之无穷,不亦休乎!至于牛耳之盟,则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奉盘盂以从事矣。法北望陵庙,无涕可挥,身陷大戮,罪当万死。所以不即从先帝于地下者,实为社稷之故。传曰:“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而已。即日奖帅三军,长驱渡河,以穷狐鼠之窟,光复神州,以报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贵国即有他命,弗敢与闻。惟殿下实明鉴之。

史可法纪念馆

概述

史可法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储门外街24号,南临古城河,梅花岭畔。占地6000多平方米,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史可法祠墓所在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史可法纪念馆是纪念明朝末年抗清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著名历史遗迹。

简介

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在扬州就义,嗣子副将史德威寻遗体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清初曾建祠于大东门外,后毁圮。乾隆年间于墓西侧建祠,并谥“忠正”。咸丰间毁于兵燹,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1935年和1948年两度维修。现存建筑除遗墨厅、梅花仙馆外,大部为晚清所建。1949年后曾多次修缮,现为“史可法纪念馆”。史公祠位于扬州市史可法路南端梅花岭畔,是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祠堂,内建史可法衣冠墓。墓前为“史可法纪念馆”,馆内陈列有史可法2米高的塑像和多幅史可法手 迹,以及其他一些珍贵的文物资料。

祠墓均南向,大门临河,东墓西祠,并列通连。院正中为“飨堂”,堂前两边悬清张尔荩撰名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堂内明间有云纹形梅花罩格,上悬“气壮山河”横匾。两边悬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吴熙载篆书的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堂正中供奉1985年为纪念史可法殉难340周年而塑的史可法干漆夹?像。飨堂后为史公衣冠墓,墓前有3门砖砌牌坊,上额“史忠正公墓”,与三面围墙形成墓域。墓地内银杏蔚秀,腊梅交柯,正中立表石墓碑,上镌“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之墓”。碑后墓台上有墓冢,封土高16米。

史可法衣冠墓

史可法衣冠墓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史可法(1601年-1645年),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人(今河南开封),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华夏先烈。明崇祯十年七月至十二年夏(1637年-1639年),史可法任右金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四府及河南、湖广、江西邻近诸州、县,驻节六安州,与当时世居六安东乡的史姓有交往,追溯先祖原是同根,遂将可法分支归入六安史姓族谱系。清兵入关后,史可法曾主张与之议和,共讨李自成的农民军。后被马世英等人排挤,于是督师淮扬,竭力协调江北四镇将领,以抵御清兵。弘光元年(1645年),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拒绝投降,固守城池,后被攻破,壮烈牺牲。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遂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10天,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壮烈殉国后,其遗体不知下落,史姓将其生前穿过的袍子、帽、靴,用过的笏板,埋葬在此,并在史氏宗祠东宅建立“忠烈祠”。

人物评说

国存与存亡与亡,巍峨庙貌甚堂堂。

梅花岭畔遗香在,铁火贡何时返故邦。这是郭沫若同志于1962年7月,适值史可法三百六十周年诞辰,为史可法写的赞诗。

瑞雪纷飞的季节,当您踏上梅花岭,只见万花纷谢,寒梅怒放,香山雪海中,史可法纪念馆巍然耸立。敬爱的朱德委员长亲笔题写的“史可法纪 念馆”的匾额,浓墨正楷,雄健遒劲,使纪念馆更显得庄严肃穆。伫立馆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楹联: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这是清代诗人张尔荩撰的联。言简意赅的内容,雄壮雅健的笔墨,曾使海内外佳宾赫然领略到史可法“吾誓与城为殉”的凛然正气、飒飒风采,1990年江总书记在接见台湾“统联”访问团时深情地说:“在扬州城外梅花岭,在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冢前有一副对联,叫做‘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就能激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1991年,他在访俄前的记者招待会上,再次吟诵这一对联,歌颂史可法的忠肝烈胆。同年10月12日,江总书记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一行参观了史可法纪念馆,在晴雪轩的史可法诗文稿前,他不断向金日成主席说,我们对待历史上的事情是用历史观点看待的,现在我们是搞民族大团结。金日成说,保护好这些文物,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有好处,今天的参观使人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参观结束时,金日成题词,“史可法将军的爱国精神永放光芒”。史可法的精神是民族的骄傲,在中华正气篇上是熠熠发光的一页。史可法在为官期间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现今祠堂两边的楹联上写着:尚张睢阳为友,奉左忠毅为师,大节炳千秋,列传足光明史牒;梦文信国而生,慕武乡侯而死,复仇经九世,神州终见汉衣冠。史可法为政很有惠声,以“廉政爱民”为朝野称道。当六安城垣倾圯时,他自捐俸修葺,“佐以节省之姿不下二千金,而不支金帑,不费民财,虽一砖一石,亦目寓而心经焉。”而他自己却“终岁布衣蔬食,约己裕民。”当他看到六安学事废弛,开“礼贤馆,广咨问,以拔才能”,当他看到官吏借“签点法”无偿征收百姓马匹,致使“中人之产立尽”,“百姓苦之”时,他立即改革,永除其弊。他“事无巨细,咸属亲裁,目视、耳听、口答、手批、靡不赡举,而始终无倦,致百废俱兴。”当他巡抚凤阳等处时,大胆“劾罢督粮道三人,增设漕储道一人。”表现了他嫉恶如仇,整饬吏治的胆略。

从弘光元年(1645年)扬州被围时,清兵至少十万人,扬州守兵仅万多人,可谓敌众我寡。多铎不断派明降将劝降,史可法说:“我为朝廷首辅,岂肯反面事人?”接着多铎亲自出马,连发五封书信,史可法都不启封,全部付之一炬。史可法清楚地知道,在这样的艰难的情况下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他只能抗战到底,以一死报国。他首先招集诸将说:“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之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接着他一气写下了五封遗书,除一致豫王多铎,其余都是给家人母亲、夫人、叔父、兄弟的,二十一日又作遗书给母亲和夫人:……北兵于十八日围扬城,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随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无益,不如早早决断也!二十五日城西北崩塌以后,清兵攻入,城陷。史可法欲以佩刀自杀,部属强行夺过佩刀,拥其走入小东门,清兵迎面而来,史可法大呼:“我史督师也!可引见汝兵主。”遂被俘。多铎以宾礼相待,口称先生,当面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史可法骂不绝口,严加拒绝:“我为朝廷大臣,岂肯偷生为万世罪人!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壮烈牺牲于南城楼上,时年仅44岁。

英国外交家马戛尔尼曾说过:“明末的反清并不仅是民族斗争,也不仅是什么捍卫明朝一姓私利的斗争,而是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是关系到中国后来几百年命运的一场斗争。” 史可法(大学士,河南人)、刘宗周(左都御史,浙江人)、黄道周(尚书,福建人,袁可立门生)、沐天波(国公,安徽人)、郑成功(郡王,福建人)、张煌言(尚书,浙江人)、余应柱(总督,陕西人)、熊汝霖(大学士,浙江人)、钱肃乐(太保、浙江人)、张名振(太子太师,江苏人)、何腾蛟(总督,贵州人)、堵胤锡(尚书,江苏人)、瞿式耜(尚书,江苏人)、李定国(亲王,陕西人)、吴贞毓(大学士,江苏人)、王翊(副都御史,浙江人)、张同敞(总督,湖北人)、冯京第(侍郎,浙江人)、董志宁(评事,浙江人)、阎应元(典史,江苏人)等等,他们捍卫的不仅是中国的利益,同样也是整个世界文明进步的利益,可惜他们失败了!

部分诗作

偶成

逸兴豪情岂易降,试评今古有谁双?

近来学得持雌诀,镇日无言独对江。

忆母 时督兵白洋河

母在江之南,儿在江之北。

相逢叙梦中,牵衣喜且哭。

燕子矶口占时奉诏剿左兵

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

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

六安署病中中感怀

待理犹繁苦抱疴,公余侧枕唤如何。

民饥由已嗟艰食,兵悍逢人欲弄戈。

抚字无能先布德,催科宁忍复为苛。

白云交瘁燕山下,国手谁怜妙剂多?

寿彭云举先生九十

传经伏氏齿相当,系出钱铿世更长。

岭外政成垂雨露,淮南书就挟风霜。

生同文佛初临日,居是回仙四至乡。

教得梨园歌舞艳,坐看人代变沧桑。

寿某

流星园内岁华垂,鹤发双双进寿卮。

种秫有田堪啸咏,扶藜无事任委蛇。

齐眉笑指山容老,绕膝惊看国士奇。

最喜恩波春似海,辉煌紫诰下彤墀。

送管城斋少宗伯同年归里

长干秋老落潮初,一棹秦淮碧玉蕖。

独向新亭挥泪别,江南惟有管夷吾。

自题联集

1.千里过师从席忱;一身报国托文章。

2.忠孝立身真富贵;文章行世大神仙。

3.古砚不容留宿墨;旧瓶随意插新花。

4.斗酒纵观廿四史;炉香静对十三经。

5.自学古贤临静节;唯应野鹤识高情。

6.洞雪压松多偃仰;岩泉滴石久玲珑。

诗联:

题安徽宿松白崖寨,位于城东北,白崖山上。其寨由块块大石垒成,险要处为双层寨墙。相传为元末吴士杰所建。明末史可法曾依寨歼敌,于石上镌“最上一乘”四字并撰书此联。

听涧底泉声,呼天地是歌是哭;看阶前月色,问英雄还死还生。

他人题联

1.死含瑶草千秋恨;

魂傍梅花万古香。

注:瑶草:明末误国权臣马土英字瑶草

2.骑鹤楼头,难忘十日;

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注:郭沫若挽。 十日:史可法守扬州,城破,满洲屠城十日

3.生来自有文信国;

死而后已武乡侯。

注:严保庸挽。 文信国:文天祥,传史母梦文而生史。 武乡侯:诸葛亮

4.明月梅花,拜祁连高冢;

疾风劲草,识板荡忠臣。

注:俞樾挽

5.一死报朝廷,求高帝列皇,鉴亡国孤臣恨事;

三忠扶天纪,与蕺山漳浦,为有明结局完人。

注:程仪洛挽。 三忠:指史可法、黄道周、刘宗周

6.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注:张尔荩挽

7.心痛鼎湖龙,一寸江山双血泪;

魂归华表鹤,二分明月万梅花。

注:蒋士铨挽。 鼎湖龙:传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飞升,此借指明崇祯之死。 华表鹤:传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落在城门华表柱上,此指史可法之死

8.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幸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注:葬衣冠:史被害后,没有找到他的尸体,后人乃在梅花岭筑衣冠冢

、尚张睢阳为友,奉左忠毅为师,大节炳千秋,列传足光明史牒;

梦文信国而生,慕武乡侯而死,复仇经九世,神州终见汉衣冠。

注:姚煜挽。 张睢阳:唐代名将张巡。 左忠毅:明忠臣左光斗。 经九世:纪侯谮齐哀公,被杀,齐襄公复仇,灭纪,历九世

10.读生前浩气之歌,废书而叹;

结再世孤忠之局,过墓兴哀。

注:蒋士铨挽

11.我就是史督师,百世如闻狮子吼;

更莫上梅花岭,千秋自有姓名香。

注:我就是句:史可法被害前大呼此语。 更莫句:意为史之名字便有梅花香气,不必再登岭寻梅了

12公去社已屋;

我来梅正花。

注:彭玉麟挽

13.何处吊公坟,看十里平山,空余蔓草;

到来怜我晚,只二分明月,曾照梅花。

注:吴大澄挽

14.佩鄂国至言,不爱钱,不惜命;

与文山比烈,曰取义,曰成仁。

注:陈弘谋挽。 鄂国:指岳飞。 文山:指文天祥

15.万点梅花,尽是孤臣血泪;

一抔故土,还留胜国衣冠。

注:黄文涵挽

17.风雪江天,吊古剩一轮明月;

衣冠邱垅,招魂有万古梅花。

注:欧阳述挽

18.残局泣孤臣,读奏草终篇,犹见行间含血泪;

溯源同一脉,幸梅花无恙,又从乱后拜忠灵。

注:史杰挽

繁华成绮梦,怅望淮左名都,十里春风吹荠麦;

冷艳入梅花,想见孤臣俊杰,一抔黄土掩衣冠。

注:朱祖延挽

19、一代兴亡关气数;

千秋庙貌傍江山。

注:谢蕴山挽

20.时局类残植,杨柳城边悬落日;

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孤忠。

注:朱武章挽

21.家国两封书,壮明代三百年江山之色;

衣冠一抔土,增溧阳五十世俎豆之光。

注:史朴挽

22.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

注:此为义士夏完淳答洪承畴劝降时所作,嵌了史可法三字,掷地有声。

2 京剧

时代 类型 京剧 传统戏

剧情

史可法扶福王,任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兵入关,多尔衮致书劝降,史回书严词拒之。清兵进攻,史纠集军民,拚力守城,城破不屈而死,扬州士民葬其袍笏于梅花岭,四时祭祀。

注释

见《明史》及《桃花扇》传奇。高庆奎演出。

经典唱段

[二黄导板]霎时间只觉得天昏地暗,[散板]霎时间宫阙破好不惨然!(白)王承恩,快快打探闯贼的兵势如何,速速报与我知。快去!且住!想我乃是一朝人王帝主,如今国家已破,难道说我还落在闯贼之手?也罢!我不免咬破指尖,撕下袍服,写下血诏,晓谕闯贼,保护我的好子民。唉!也就是了。[散板]此时间哪顾得泪流满面,快快保我逃平安。
(念)德薄承天命,登荣十七年。朕非亡国主,误国有谗*。去冠发覆面,缢死在煤山。
尸体任碎裂,百姓要垂怜![碰板]洪武爷创天下传留已遍, [原板]传到了我崇祯承继江山。
孤登基灭却了专宫太监,[三眼]并非是我朝中无有能贤。最可叹周遇吉身带乱箭,最可叹栋梁臣与共大难。到如今孤有泪皇天明鉴,哭也枉然,箭刺心穿。
史可法
西皮原板】为国家不由得我心神不定,要把我心内事笔写分明。上写着观来书措词不正,说什么不讨贼不该立君。我国家立新君名正言顺,我主爷他本是神宗之孙,洪承畴拜为官辜恩惜命,史可法秉忠心岂怀二心。修罢了一封书坦然方寸,【西皮散板】从今后誓戮力重整乾坤。
反二黄原板]在南都望京城伤感悲愤,半空中恤念我一点忠诚。恨闯贼起反心北上反顺,一层层一队队围困燕京。最可叹我主爷束手被困,盼不来四方的勤王救兵。最可叹十九日天地不明,霎时间宫阙破鬼哭神惊。最可叹煤山上送了性命,送了性命!我主爷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0 22: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