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实境 |
释义 | “实境”,是对眼前真事真景的具体描写,至情至性的自然流露,是作者所见所闻的记实,在古代文学中题作即日、即时、即事、即景、杂兴等的作品,大都属于这一类。 作品名称:实境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二十四诗品·实境》 文学体裁:记实 作者:司空图 词语信息【读音】:shí jìng 【释义】:古典诗歌理论术语。真切实在的境界。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或细写风物都可谓之实境。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实境》:“实境: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宁近无远,宁朴无虚,有分格,有来委,有实境,一涉议论,便是鬼道。”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四》:“其(指 文徵明 )文恬寂整饬,诗亦从实境中出,特调稍纤弱。” 二十四诗品之一晚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一。 原文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注释计思:构思,这里指诗的思想。道心:悟道之心。 妙不自寻:妙境自成,非有意寻找可得。 遇之自天,泠然希音:天,天机。遇之自天,得之于天。泠然,清和之声。希音,希有的声音。《老子》:“大音希声。” 译文用语率直,构思不深。好像忽然逢到幽人,一眼就见到道心。清涧之畔,碧松之荫,一人荷樵,一人听琴。情性的流露,自成妙境。感兴得之天机,实境也成为珍奇的诗篇。 简析“实境”,是对眼前真事真景的具体描写,至情至性的自然流露,是作者所见所闻的记实,在古代文学中题作即日、即时、即事、即景、杂兴等的作品,大都属于这一类。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称这类作品为“题纪之作”,是“直致所得,以格自奇”,他说:“题纪之作,目击可图,体势自别,不可废也。”因为是直书自己的所见所闻把由视觉、听觉和直接感触的形象予以再现,无须进行艺术的概括和意境的露而不含蓄,如同忽然与人相逢,一眼就看明白其幽微的道心。中间四句,就是直书见闻,直接表达感兴,不加雕饰地描绘了一个画面:“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荷樵、听琴是古代士大夫认为“风雅”的事,这个画面就被认为是优美动人的图景。像这样抓住优美动人的景象,即兴题诗,写出来就是所谓“实境”。作者认为,写“实境”,一定不要勉强,不要做作,如后四句所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一任感情自然流露,使其自成妙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