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时小福 |
释义 | 时小福(1846年10月28日~1900年6月13日),京剧青衣演员,原名庆,别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纫之,号赞卿,乳名阿庆。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幼年至北京学唱京戏。寓所名“绮春堂”,位于北京宣南猪毛胡同(今朱茅胡同),嗓音委婉,高亢嘹亮,略欠圆润,吐字发音真切,但仍不脱徽调味道,唱法属阳刚性质,唱腔极富情韵,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时小福与梅巧玲,时人称其为四喜班之“二绝”,弟子众多,梅兰芳也为其弟子之一。庚子年已卧床不起,又遭八国联军兵惊吓病故寓所,后葬于永定门外。 中文名:时小福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吴县(今苏州市) 出生日期:1846年10月28日 逝世日期:1900年6月13日 职业:京剧青衣演员 主要成就:清同光名伶十三绝之一 代表作品:《三娘教子》《阳关折柳》《彩楼配》《二进宫》《探寒窑》等 荣誉:天下第一青衣 个人简介时小福京剧青衣。原名庆,别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纫之,号赞卿,乳名阿庆。寓所名“绮春堂”,位于宣南猪毛胡同(今朱茅胡同),亦曾居住百顺胡同,祖籍江苏吴县。出生于1846年10月28日。嗓音委婉,高亢嘹亮,略欠圆润,吐字发音真切,但仍不脱徽调味道,唱法属阳刚性质,唱腔极富情韵,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她极少演花旦戏,由于早年受行当所限,纯系“抱肚子”青衣之演法,只重唱念不讲身段。其唱喜用徽音,听来别有味道。时小福与梅巧玲,时人称其为四喜班之“二绝”。戏路极宽,昆乱不挡。且扮相秀丽端庄。庚子年已卧床不起,又遭八国联军兵扰惊吓病故寓所,后葬于永定门外。 从艺经历时小福12岁随父母来到北京,后加入到四喜班名旦郑秀兰的“春馥堂”跟从徐阿福学习昆旦兼皮黄青衣。经常在春台、四喜、三庆各班演出。私淑于胡喜禄。成为四喜班主演之一。当时人们称四喜班中有二绝,一个是时小福的《三娘教子》,另一个是孙菊仙的《御碑亭》。时小福晚年兼演小生戏,如《孝感天》、《雁门关》、《打金枝》等。曾经替梅巧玲掌管四喜班。清光绪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时小福与孙菊仙、李燕云、李连仲四人同时被选入升平署进宫当差。1886年被选为清官教习。曾以旦角演员身分,破例被委任精忠庙庙首。据传时小福演戏常常用白酒饮场。光绪二十五年(1899),时小福应朋友的邀请到京城名伶某王府演出堂会。其中有出《五花洞》,谁知临场主演张霭卿竟然没有来,时小福非常生气,为了不使主人扫兴,决定亲自粉墨登场代为演出。主人很高兴,盛宴款待以表谢意。不料时小福由于心情关系饮酒过量,第二天早上就卧病在床了,虽然经过很多名医诊治,但都没见好,始终卧床不起,又遭八国联军兵扰惊吓,于庚子五月十七日病逝,葬于永定门外。享年54岁。 代表剧目时小福能戏极多,代表作有《阳关折柳》、《小宴》、《彩楼配》、《三娘教子》、《桑园会》、《二进宫》、《汾河湾》、《武家坡》、《探寒窑》、《祭塔》、《南天门》等;他并能兼演小生,反串小生戏有《孝感天》中的共叔段,《雁门关》中的杨八郎及《打金枝》等。曾以《三娘教子》享誉一时。与孙菊仙、穆凤山合演《二进宫》一时无双。 艺术人生“天下第一青衣” 时小福12岁随父母来京,后入四喜班名旦郑秀兰之“春馥堂”,从徐阿福习昆旦兼皮黄青衣。他的嗓音高亢嘹亮,略欠圆润。他的唱腔是私淑于胡喜禄,吐字发音真切,极富情韵,但仍不脱徽调味道,唱法属阳刚性质。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时人称四喜班中有二绝,一是时小福的《三娘教子》,另一是孙菊仙的《御碑亭》。他能戏极多,善演悲剧,也善于用水袖的功夫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心情。他以演青衣唱工戏为主,很少演花旦戏。曾以《三娘教子》享誉一时,与孙菊仙、穆凤山合演《二进宫》一时无双。他晚年兼演小生戏,如《孝感天》、《雁门关》、《打金枝》等。他常于春台、四喜、三庆各班演出。曾一度继梅巧玲掌四喜班。1886年,他与孙菊仙、李燕云、李连仲四人同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曾以旦角演员身分,破例被委任精忠庙庙首。他的拿手戏,昆乱不挡,其代表剧目有《阳关折柳》、《小宴》、《彩楼配》、《三娘教子》、《桑园会》、《二进宫》、《汾河湾》、《武家坡》、《探寒窑》、《祭塔》、《南天门》等;反串小生戏有《孝感天》中的共叔段、《雁门关》中的杨八郎等。 个人轶事倾家荡产只为戏同治皇帝驾崩了,举国致哀。清廷的规定:国丧100天内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不准动任何响器,100天后只许便衣登场。这对于靠唱戏吃饭的戏班来说,等于拆了灶台。京城的戏班一片乱惶惶,那些小戏班早作了鸟兽散,即便如春台、三庆这样的名班,也只能开一半“戏份”。四喜班班主梅巧玲依然硬撑着门面,他已经倾其积蓄,赔垫在戏班的开销中。俗话说,坐吃山空,眼下,梅巧玲却再也支撑不下去了。这日,梅巧玲来找时小福,难过地说:“眼看我们已经倾家荡产,而国丧只过去了一半日子,怕是熬不过去了,不如就将戏班解散,日后有机会东山再起。”为了帮助梅巧玲支撑戏班,小福也已经拿出了自己积蓄的大半,说:四喜班的处境他也清楚,只是四喜能成为近日京城的名班首选,靠的是日积月累,含辛茹苦,如今若散去,他日恐怕再也难成今日之气候了!如果大哥执意要散四喜班,小福便冒昧了,小福愿将四喜班接过来!就这样,小福将诺大一个四喜班接了过来。此时的小福,堪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但话好说,毕竟事艰难,时小福先是卖了家产,又典当了自己的行头,最后,连当年赠给夫人的锦盒也端了出来。然而,困难和窘迫依然一天一天逼迫着四喜班。 他没与夫人说半句,就去了鸿福票号。鸿福票号的杨老板是个名票,最是喜欢小福的戏,因戏而人,十分钟情小福,逢到喜庆,总要请小福来唱戏,今日见小福到,杨老板欢喜不尽,一边拉小福厅上坐,一边说:“小福兄弟,眼见得名班纷纷解散,肚里的戏虫熬得好苦呢!”小福说:“时间也不会太久,再熬一熬,便可喂那戏虫了!”杨老板说:“说的是。不过,最最难熬的还是你们,对了,四喜班情况如何?”时小福说:欠着杨大哥的,如今旧账未了,新账又添,小福本已羞愧难当,如果杨大哥不愿听从小福,小福今日宁愿不再请求大哥了!”说罢,便要起身告辞。长长的案几上,一纸文书很快写好,上面写着:四喜班时小福向鸿福票号借贷若干,以充作国丧期间四喜班的戏份,并以时小福身价作为抵押。立此字据为证。 时门“醉八仙”时小福寓所位于宣武区朱茅胡同。中年后于绮春堂课徒。所收弟子皆以“仙”字排名。如秦燕仙,不但唱得好,且善书法,惜不幸早夭。其他著名者有张云仙、张紫仙、吴菱仙、吴霭仙、陈霓仙、陈桐仙、王怡仙、江顺仙等八人,时人称之为“八仙”。九九重阳之时,乃时小福寿诞之日,届时此八位弟子必定到府,大家称之为“八仙庆寿”。此“八仙”与其师时小福同样嗜酒,且都是海量,因此人称“醉八仙”。据说时小福晚年演戏常用白酒饮场。相传有位嗜酒御史,听戏时常把酒放在台口,有一次时小福演至剧中人须饮酒表演时,竟然走到台前,将御史之酒一饮而尽,然后归至原位继续演戏,场内观众大笑不止。 主要亲属亲属时小福娶“声振堂”陈鸣喜(阿寿)之次女为妻,生有四男一女,其女为陈德霖继室,即陈少霖之生母;四子依次排名为德宝、实宝、泉宝、慧宝。 时德宝,字炳奎,原工老生,光绪年间曾搭和春班,擅演《挡谅》、《四郎探母》、《烧烟墩》等戏,后为琴师,辅佐其四弟慧宝。其子时荣章,工丑行,故于石家庄。 时实宝,字炳章,号玉奎,乳名四宝,工铜锤花脸。光绪年间搭和春班,擅演《御果园》、《黑风帕》、《黄金台》、《锁五龙》等戏。实宝为吴巧福门婿。其子时青山,工老旦。名净陈富瑞为实宝门婿。 时泉宝,字炳郁,乳名十宝,因足摔伤致残未从艺。 儿子慧宝简介时慧宝(1881—1943),字炳文,号智侬。光绪七年生于北京,工老生,为孙(菊仙)派老生传人,嗓音高亢清澈,声洪酣畅,令听者颇觉痛快,但其唱调高腔直少韵味。只重唱不重做不拘泥规范随心所欲,时人称其为“名士派”。曾与王风卿、余叔岩并称“青年老生三杰”。擅演剧目有《逍遥津》、《金马门》、《马鞍山》、《铁莲花》、《上天台》、《雍凉关》、《骂杨广》、《骂王朗》、《三娘教子》、《一棒雪》、《太白醉写》、《除三害》等。曾与盖叫天、常春恒、孟鸿茂、刘筱衡等合演《七擒孟获》,时演孔明,盖饰盂获,并有剧照传世。 才子时慧宝通诗文、能操琴、善书法,多方面加强艺术修养。曾从魏匏公学习书法,笔力遒劲,为梨园界书法家。曾为梨园公会所挂之匾先后写过“永垂不朽”、“光被斯科”、“艺囿增光”、“梨园新馆”、“艺界增荣”、“光艺囿荣”、“坚固团体”等匾。位于樱桃斜街34号(今65号)的梨园新馆大门外上方的“梨园永固”四字,亦为其书写,至今仍存。他每演《戏迷传》,必自拉自唱并当场书写,为世人所称。“九·一八事变”后,1934年11月时慧宝于天津北洋戏院演出此剧时,当场写的竟是“毋忘东北”四个大字,剧场内顿时掌声雷动,体现了他的爱国热忱。 时慧宝温文尔雅,为人谦虚友善,虽生活不宽裕,却肯豪爽助人扶危济困,极热心于公益事业,深受剧界同人敬重,有“侠伶”之美誉。1943年2月28日(正月二十四日)因病逝世于宣南小川淀10号寓所,享年62岁。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