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时差七小时
释义

《时差七小时》是改编自深圳女孩妞妞写的一本纪录她16岁到英国留学生活的纪实小说《长翅膀的绵羊》 。2004年的李倩妮,《时差七小时》中的妞妞,凭借家里的权势强迫深圳市全体中小学生去看她演的电影,结果弄巧成拙激起众怒,电影被全线撤片。

中文名:时差7小时

外文名:Life translated

导演:阿甘

编剧:妞妞,阿甘

制片人:居晔

主演:妞妞, 陈冠希, 焦阳, Cary

类型:青春

片长:100分钟

上映时间:2004年10月27日

剧情简介

16岁的妞妞(妞妞饰)从中国来到伦敦,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涯。在机场,她认识了被学校安排来接机的香港留学生DJ(陈冠希饰),也为青春期萌动的一段感情拉开了序幕。

学校的生活刚开始并不是那么好过:同宿舍的女生就向妞妞规定了三条“不平等条约”;被几个女孩捉弄脱掉了外衣被推到阳台外,楼下的同班男生也都跟着起哄;男生故意捉弄她让她当所谓的橄榄球队的经理,帮他们收拾脏衣服脏袜子,打扫更衣室,而妞妞却毫无怨言,快乐地为同学服务。

通过自己的努力,妞妞终于渐渐融入了新的生活,昔日捉弄她的同学成了好朋友,那份萌动的初恋也在心中慢慢生长,一切都中止于妞妞考进了纽约的大学。感情究竟会走向何方,谁也不知道,未来的交集仍是一个未知数。

演职员详表

导演:阿甘

制片主任:居晔

编剧:妞妞、阿甘

主演:妞妞、陈冠希、焦阳、Cary

幕后花絮

从恐怖到青春

著名导演阿甘继2003年的恐怖片《天黑请闭眼》后,突然扭转方向,转向青春校园题材,看中了深圳女孩妞妞写的一本纪录她16岁到英国留学生活的纪实小说《长翅膀的绵羊》,并把小说改编成剧本,去年10月在英国开拍。

电影《时差七小时》以纪实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女主角16岁只身到英国求学的经历。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阿甘不惜花2100万英镑重金在英国全景拍摄,除了妞妞和陈冠希两位男女主角外,还有几个从各个地方去英国的中国留学生,其他演员和剧组的其他工作人员几乎全是清一色的英国人。在英国选景时,阿甘发现一所将要被拍卖的女子学校,那里有着英国古文化气息浓郁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宽阔的橄榄球场,园内幽静的小树林,而且这里没有任何人来打扰,一切堪称完美,这里也就成了影片的拍摄地。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阿甘坦露了他冒险拍摄这部昂贵的青春校园片的想法。他说:“近两年,产生了韩寒、郭敬明等几个高销量的青少年小说家,他们的作品都被改编成电视剧搬上荧屏。妞妞是这些青少年作家中唯一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她的视界开阔,历史包袱轻,文笔明显轻快而且具有更强的娱乐性,这是我看完小说就想把它变成电影的主要原因。而且,目前出国留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大家都把外国学校想象成天堂,对于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生活,却没有几个人真正了解,这类题材的影视剧,是市场上没有的,所以我敢冒这个险,花2100万到英国拍这样一部昂贵的青春电影。”

有关原著

2002年初,妞妞根据自己在英国的中学留学经历创作了15万字的处女作《长翅膀的绵羊》。该书自2002年5月出版以来,共重印8次,印数累计15万册。小说的海外华语版权于2003年7月被台湾民生报股份有限公司买下。2004年7月,根据小说原著改编的漫画出版面世,受到了青少年读者的欢迎。

2003年,妞妞将《长翅膀的绵羊》一书改编成电影剧本《时差七小时》(Life Translated),自己担任编剧并出演该片的女主角。这部由深圳市梦想隧道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出品的电影,讲述了一个16岁中国少女独闯英伦的故事,反映了一代小留学生在国外求学、成长、自强、拼搏的过程和由此折射出来的阳光心态。该片是我国首部在国外全景拍摄的青春校园故事片,在2004年10月27日国内首映。影片上映前夕,妞妞还将推出新作《触电伦敦》,从一个影视新人的角度披露电影《时差七小时》拍摄制作的点点滴滴。

2004年6月,妞妞出任电视节目《妞妞巧用英语100句》主持。

原书“名言”

考验是磨练,也是成长。在接受社会最真实的考验中,人成长得的最快,也成熟的最快。

在判逆的时期,不一定要和大人针锋相对,判逆的时期,我们也可以不叛逆。

十六岁是不分国界的。

踏入五月,灰暗低沉的天空终于被一片澄清而透明的蓝色所取代,绵绵的细雨也渐渐变成了温和的阳光。窗外,千万朵清新淡雅的黄、白小雏菊点缀着青翠欲滴的草地。微风起时,空中飘扬着蒲公英柔柔细细的花絮,悄然为初夏的校园添上了一缕不真实的浪漫。在清澈的天空下,一切的朦朦胧胧都逐渐变得清晰、透明。所有解决不了的事情,所有打不开的结,在夏天明媚的阳光下,仿佛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明朗起来。

既然已经长大,就要相信自己,依赖自己。要学会坚强,要学会为自己站起来。

走在这个校园里,根本不需要念书,就好像变聪明了。

附:《时差七小时》里妞妞念的一段莎士比亚的话

Hamlet: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

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

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

Th' oppressor's wrong, the proud man's contumely,

The pangs of despis'd love, the law's delay,

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

That patient merit of th' unworthy takes,

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

With a bare bodkin? Who would these fardels bear,

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

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

The undiscover'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ler returns- puzzles the will,

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

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

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

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

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h and moment

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1: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