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石铠甲坑
释义

定义

复原后的石铠甲。一领铠甲由600余片甲片制成,其形状与兵马俑二号坑御手俑

所穿甲衣极为相似,属于级别稍高的铠甲。

发现史

从1998年7月下旬至1999年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考古队在1997年勘探的基础上,对始皇陵外城东南部的一处大型陪葬坑进行了复探和小规模的科学试掘,对该陪葬坑的范围、平面形制、建筑遗迹、建筑布局和文化内涵等有了初步认识,取得丰硕的成果。该陪葬坑编号为“K9801”。

K9801位于陵园外城东南部,始皇陵现封土东南约200米处,方向约2度,基本接近正方向;平面形状呈长方形,在坑南北两侧边缘的东西端各有一条平面呈梯形的斜坡门道;坑主体部分东西长129米,南北宽105米,该坑总面积达13689平方米(连同四个斜坡门道),是秦始皇陵城垣内目前所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坑口距现地表0.3-4米,坑口至坑底深约3.5-4.5米;坑内全为红烧土,坑底铺有一层厚约10-20厘米的木炭,木炭下层为三层坚硬致密的夯土层。

此次发掘面积为145平方米。发掘揭示该坑为一座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并在坑内过洞底部发现用铜丝编缀的石铠甲和石兜鍪(即作战时戴在头部的头盔,也叫胄),共约一百二十余领(顶),其中甲约90领,胃约36顶;石马缰3组,一件青铜臿以及一些青铜镞和一段陶俑手指等。此外,还发现夯土隔墙,隔墙间形成的过洞和回廊,隔墙顶部的棚木遗迹,席纹痕迹、立柱、栿木、铺底木和坑底夯土层等建筑遗迹。

夯土隔墙和过洞大多数为东西向,只在坑边缘外1号探方内发现一道由坑西边夯土二层台和南北向隔墙间形成的南北向过洞,可能是整个陪葬坑的一道回廊。隔墙系板筑平夯而成,夯层平直均匀,每层厚度5—7厘米,墙高1.7-3.1米,宽1-1.1米。在隔墙顶部发现有棚木的压痕和被烧毁的木炭残迹;可看出棚木为方木,宽约40、厚40厘米、长4-5米。过洞宽3-4米,底部全部用方形长木条铺设,木条或与过洞方向平行,或与过洞方向垂直,所有木条均被烧成木炭和灰烬,炭灰残厚3-15厘米。过洞内贴隔墙两侧底部还有现有地栿木和立柱炭迹。铺地木层以下为三层夯打的坑底夯层,总厚度约15厘米。从这些迹象可推测,K9801的建筑与布局和兵马俑一号坑的建筑属同一类型,后经大火焚烧坍塌。从地层堆积观察其烧毁时间应在坑修好之后不久,即秦末汉初之际。

此次试掘的最大收获是发现了一大批用铜丝联缀的石甲胃。主要集中分布于陪葬坑西南部的三个探方内,放置于过洞底部铺地木之上。在69平方米的过洞内共发现120余领(顶)甲胄。另外在坑西部边缘偏北处的T1内过洞底部发现一些零散的甲片和一件65厘米长的青铜车构件。

这批甲胄均由青灰色石片组成,甲片质地为青灰色略质地细密的石灰石,呈层理状。甲片主要有长方形、近方形、舌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圆形几种;另外还有其它形制、属于特殊部位的异形片。甲片上钻有一些圆形或方形的小孔,用扁铜条联缀在一起。甲片未被叠压的边上有一道袜棱,起美观作用;被叠压的角有磨角,以便联缀和甲胄伸缩。

分类

根据甲片特征和甲胃外观特征的差异,将铠甲分为三大类:

鱼鳞甲、札甲和特大型甲。

第一类:鱼鳞甲

只发现两领,是所有关于秦甲资料所未出现过的,其外观线条起伏流畅,从个体甲片到整体甲衣均酷似鱼鳞状;甲片精小,加工细致;甲片上孔多而密,有实用的联缀孔,还有起装饰作用的点缀孔,且所有孔均为方形;甲片平直,表面无凸凹的弧度,组成甲衣的片多,在800片以上。

第二类:札甲

由长方形或近方形甲片组成。这类甲约占出土石甲的97%,特征是甲片比鱼鳞甲片厚大,大多向外稍凸出,甲片上布有圆形小孔等。这类甲根据保护身体部位和甲衣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四个型:A型:类似两当铠,由前后甲裙组成,无肩;B型:由前后身甲、前后甲裙和双肩组成,无披膊,类似于秦兵马俑一号坑所发现的第一类三型甲,既双肩无披膊的御手俑铠甲。C型:由前后身甲、甲裙、双肩和左右披膊组成。这种铠甲占所有石甲比例的80%以上,可分为由大型甲片组成和由小型甲片组成的两个亚型。D型:由近方形甲片联缀而成,有前后身甲、甲裙、肩、披膊。其特征是:甲片近方形,几乎无外凸的弧度;甲片上除联缀孔外,还有点缀孔,甲片两个侧边的纵向排列孔各为一组(二个),比A、B、C型铠甲的身甲的甲片两侧孔各少一组;甲裙比其他类型甲的裙要纵长些,呈上大下小的长尾倒三角形。综合四型札甲,可看出其保护身体的甲衣构成由简到繁:A→B(A+双肩)→C(B+披膊)→D(C+甲裙下延部分)。

第三类为特大型甲

只发现了一领,身甲已烧成白灰状,颈甲保存较好,该甲纵长1.8米;从甲衣到甲片都特别大,甲片有关方形身申甲片,长笏形和长弧凸刃形颈甲甲片等。最长的甲片长14、宽7、厚0.7厘米。从其形体和结构判断,这副甲不是人的披甲,而可能是马的铠甲,即后世所谓的“马铠”或甲骑具装中的“具装铠”,但据史料记载到东汉末年才有较完整的具装铠,而本次发现的这副“马铠”,由颈甲、身甲、当胸和搭后组成,已经是非常完备的形制了,要比文献记载早四百多年,是非常值得学术界注意的新资料。

与铠甲伴出上的石胃不少于36顶。这些胃与燕下都发现的铁胄形制相似,但又比燕下都的铁胃更完美、大方,可以保护颈项并披搭于铠甲的肩部之上,顶片布孔规律也有区别。所有石胃均由一整片圆形顶片和若干板瓦形,或等腰梯形不带弧度的侧片组成,而燕下都的铁胃顶片则由两个半圆形片参接而成。目前我们已修复了一顶石胄,这顶胃由圆形顶片和各类型的侧片组成。胄通高32厘米,底部宽度32厘米、现重3168克(仅为石片重量,未计入铜丝重量)。该胄由5片侧片联缀而成,第一、二层各16片;第三、四层各13片;第五层15片,连同顶部圆片共计74片。胄片上下层间作固定编缀,左右作活动联缀,便于开合;在最末层前面两片甲片上有胄开合的铜环和铜钩,在铜钩的末端有一片长1、宽0.5、厚0.1厘米的小铜片,环在右侧,钩在左侧,相互钩合即可。胃片侧边上有装饰性的抹棱,顶片中央有一个圆形孔,中间穿着一个铜丝折扣的铜环,起美观作用,可能上面原来有红缨一类的装饰品。这是第一顶完整的秦代石胄,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

另外还发现有用小型方石块、圆石管和铜丝穿联的马缰马络头等构件3组。一件呈拐地形青铜车构件,长65、宽4、厚0.8厘米,证明该陪葬坑其他部位原来可能有青铜车马器。

位于外城以内的特大型陪葬坑被发现,尤其是大批空前的石甲胄面世,改变了沉寂多年的素陵考古现状,展示了秦甲胄丰富多彩的个性,填补了古代甲胄史上的空白,对研究秦国用甲制度,秦的军事装备以及蕴含于甲胄之中的秦代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丰富了秦国陵寝制度的研究内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