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嘴沟村 |
释义 | 石嘴沟村地处高寒阴湿山区的甘肃漳县大草滩乡,全村拥有5个自然村330户1450多人,全村耕地面积2700亩,平均海拔在2600米以上。尽管自然条件恶劣,但这里草山面积广阔,发展畜牧业、种植地膜当归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石嘴沟村简介新中国成立后的近50年间,石嘴沟村一直是漳县的特困村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全村人均占有粮仅有60多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400元,全村贫困面高达62.8 %。“高寒阴湿冰雹多,山大沟深文盲多,地陡土薄面积小,生活贫困面貌差”,曾是那个年代石嘴沟村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石嘴沟村发展从昔日的吃粮靠救济、住着茅草屋,到今天的住上小楼房、生活奔小康,无论过去的艰苦岁月还是如今的幸福生活,都在石嘴沟村老一辈人的心灵深处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嘴沟村群众居住的几乎全是土坯房和茅草屋,吃粮靠的是国家源源不断的救济,生活苦得像黄连水。白长生的老伴回忆说,那时候,他们家的土炕上连一张像样的凉席都没有,做梦都没有想到今天还能住上小楼房,全靠了党的好政策啊。 二十世纪中后期,省委、省政府把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摆到了自然条件严酷的特困村。石嘴沟村群众的脱贫问题,同样深深地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1994年,原定西地委、行署把全区扶贫攻坚现场办公会搬进了漳县大草滩乡的石嘴沟村,时任地委书记的刘生荣和县委书记的王永泰在那次会上动情地说,解放40多年了,石嘴沟村群众的生活还那样贫困,让人心酸,说不过去。随后,地县相关部门为石嘴沟村群众的脱贫展开了一系列的帮扶工作。1998年,漳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妇联定点帮扶县。 时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的顾秀莲专程到漳县视察,当她深入到大山深处的石嘴沟村访贫问苦时,也为这里群众的脱贫问题而深感揪心。在以农舍作为教室的石嘴沟村小学二年级教学点,顾秀莲看到10多个孩子由于教室狭小、课桌凳奇缺而趴在屋檐下读书写字时,当即拿出自己的3000元钱,捐赠给了这所贫穷的山村小学。1999年9月1日,由全国妇联捐资20多万元修建的石嘴沟春蕾小学正式开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的彭佩云带头捐款2万元,并亲笔题写了校名,顾秀莲题写了“自强自立、勤奋上进”的校训。今天的石嘴沟春蕾小学,已经发展为拥有教师9名、学生220名的完全小学,朗朗的读书声成了这块曾经饱受贫穷折磨的土地上最悦耳、最动人的旋律。 山大沟深的石嘴沟如何趋利避害、脱贫致富,县乡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提出了石嘴沟村“养好牛和羊,栽好地膜药,修好出山路,办好村小学”的发展思路。按照这一思路,1999年初春时节,县政府确定由原漳县长征牧场牵头,在石嘴沟村率先进行小额信贷“扶羊还羊”扶贫模式试点,一次性向全村60户贫困户投放基础母羊422只,种公羊17只,平均每户投放母羊7只。依据协议,两年后只要养羊户还给牧场14只羊羔,投放的7只基础母羊就全归农户所有。10多年过去了,“扶羊还羊”这一崭新的帮扶模式已经在贫穷的石嘴沟村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截至目前,全村共有规模养殖户44户,大家畜存栏1500头(匹),羊只存栏近3000只,能繁母猪300多头。胯下骑着摩托车,嘴里哼着山曲曲,赶着牛羊奔小康,现如今成了石嘴沟村新一代牧民们的时尚生活。 地膜当归种植是石嘴沟村的又一大优势产业,从1996年开始,县、乡农业科技人员就深入石嘴沟村,手把手指导帮助群众种植地膜当归。10多年前,全村地膜当归种植不足30亩,这几年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200亩左右,当归价钱好的2007年,收入3万元左右的种植户占了全村总户数的一大半。依靠地膜当归和畜牧业,石嘴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0多年前的不足400元提高到现在的1989元,全村330户群众拥有农用三轮车316辆,摩托车243辆,家家有彩电和移动电话,昔日的茅草屋和土坯房变成了一座座瓷砖贴面的大瓦房,有11户还建起了漂亮别致的二层小楼房,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