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钟慈 |
释义 | 石钟慈是蜚声中外的计算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后从事有限元的理论研究和应用,首创的样条有限元被广泛应用于实际计算并引发了大量后继工作;研究非协调元的收敛性,证明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检验方法既非必要也不充分,并提出新的差别准则;发现非协调元的一系列奇特的错向收敛性质,从理论上证实早期工程计算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并证明多种在应用上极有价值的非协调元的收敛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文名:石钟慈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宁波人 出生日期:1933年12月 职业:著名数学家、计算机专家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国家攀登项目首席科学家 代表作品:第三种科学方法∶计算机时代的科学计算 概况基本信息石钟慈 (1933-) 2003年“华罗庚数学奖”授予石钟慈、陆汝钤两院士,以表彰他们为发展我国数学与理论计算机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职业贡献石钟慈院士在有限元方法以及应用方面贡献卓著。他对协调元与非协调元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取得既有深刻理论意义,又对工程计算具有指导意义的前沿成果。 石钟慈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攀登项目“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首席科学家。50年代末,建立了一种将变分原理和摄动理论相结合的新算法并算出氦原子最低能态的良好近似值;研究了矩阵特征值的定位问题,得到精度很高的上下界估计公式。70年代中期以来,从事有限元的理论研究和应用,首创的样条有限元被广泛应用于实际计算并引发了大量后继工作;研究非协调元的收敛性,证明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检验方法既非必要也不充分,并提出新的判别准则;发现非协调元的一系列奇特的错向收敛性质,从理论上证实了早期工程计算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并证明多种在应用上极有价值的非协调元的收敛性,奠定了它们的理论基础。 石钟慈院士1933年12月出生于浙江鄞县。1951年入浙江大学数学系,1952年转入复旦大学数学系,1955年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工作。1956年赴苏攻读计算数学。1960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1965年至1986年任教于中国科技大学,任数学系主任和计算中心主任。1987年至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所所长和“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988—1995),现任中国计算数学会理事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1987年石钟慈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光荣称号。 石钟慈现任浙江万里学院校长。 基本资料姓名:石钟慈 职业:数学家 籍贯:浙江宁波人 简介经历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研究员,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登项目“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首席科学家。 石钟慈1933年12月出生于浙江鄞县。1951年入浙江大学数学系,1952年转入复旦大学数学系,1955年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工作。1956年赴苏攻读计算数学。1960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1965年至1986年任教于中国科技大学,任数学系主任和计算中心主任。1987年至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后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所所长和“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988—1995),后任中国计算数学会理事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成就主要研究方向:从事阵特征值的定位问题研究,得到精度很高的上下界估计公式;从事有限元的理论研究和应用,首创的样条有限元被广泛应用于实际计算并引发了大量后继工作;研究非协调元的收敛性,证明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检验方法既非必要也不充分,并提出新的判别准则;发现非协调元的一系列奇特的错向收敛性质,从理论上证实了早期工程计算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并证明多种在应用上极有价值的非协调元的收敛性;从事区域分解和多重网格法的研究,获得许多很好的结果;研究弹性力学中闭锁问题的有限元方法。 1987年石钟慈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光荣称号。 在国内外重要的教学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撰有个人专著1册,主编国际会议文集8本。曾先后单独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自然科学奖,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奖。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是中国四种计算数学刊物的主编,德、美、日、俄、巴西等国六种计算数学刊物的编委。 事迹1951年,石钟慈从家乡宁波考上位于杭州的浙江大学数学系。但是,他同时对其他学科比如文学艺术以及历史等感兴趣,他的第二志愿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系。把浙大数学系读下来可不容易,那时数学有“南浙大、北清华”之说,浙大的数学系有陈建功、苏步青、徐瑞云等元老名师。 一年级时徐先生教微积分。她要求学生们无论如何要把微积分学好,规定70分才算及格。1952年秋天,全国院校调整,石钟慈来到复旦大学读二年级。此时的复旦大学结集了华东地区最好的数学师资力量,享有江南第一学府之称,比如从同济大学调来的杨振宁先生的父亲杨武之老先生还给他们讲过一年的高等代数。1955年,石钟慈在陈建功先生指导下完成了单叶函数论的大学毕业论文,这是一篇相当出色的论文。为此,当年的解放日报还发表了新华社文章,称赞他论文的创新性,这在1949年解放后的大学生中还是不多见的,后来该论文在《数学进展》上发表。大学毕业后,石钟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工作。只是他不能再继续他的函数论研究了,而要进入当时谁都不知晓的专业——计算数学。 此时,计算数学在中国还是零,不仅石钟慈不知道,连主持总体学术工作的华罗庚心中也没底,他们只知道计算数学是作为计算技术的组成部分列入了国家规划。他接受了这个重任,成为华先生手下最早搞计算数学的人之一,从此开始了他的计算数学人生。当时没有人真正懂得这门学科,华先生领导着这一批年轻人一起摸索、探讨。 1956年,石钟慈被派往苏联学习计算数学。当时苏联的计算数学和美国可以媲美。在苏联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学习四年之后,石钟慈认为这时候才算对计算数学有了认识。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有幸认识了索伯列夫、盖尔芳德等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同时也幸运地“躲”过当时国内的反右运动。计算数学需要数学模型、算法,最后是计算机实现,而直到1958年,中国真正有了自主研制开发的计算机。1960年石钟慈回国,并从事计算机数学的研究及教学工作。 1960至1966年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教期间,石钟慈被分至计算方法研究室32组,专攻水坝设计。当时的负责人是冯康先生。按照石钟慈的说法,如果说是华罗庚先生为他指明了计算数学这条未来的研究道路,那么冯康先生就在具体实践的层面上教会了自己如何搞计算数学。 归国后,石钟慈就到著名数学家冯康手下做研究。1964年,石钟慈正式调入科大任教,负责这个新兴专业的建设。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从最初的编写教材,讲课,上机和带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到后来的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后在冯康先生的支持下,石钟慈又调回原工作单位。 1990年,冯康和石钟慈共同努力,成立了由计委直接拨款的“中国科学院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石担任室主任,这对中国计算数学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随后,1991年和1996年连续两期获得国家“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的方法和理论”的攀登计划项目的资助,冯先生与石钟慈分别担任一期和二期的首席科学家。 主要成果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了一种将变分原理和摄动理论相结合的新算法并算出氦原子最低能态的良好近似值;研究了矩阵特征值的定位问题,得到精度很高的上下界估计公式。70年代中期以来,从事有限元的理论研究和应用,首创的样条有限元被广泛应用于实际计算并引发了大量后继工作;研究非协调元的收敛性,证明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检验方法既非必要也不充分,并提出新的判别准则;发现非协调元的一系列奇特的错向收敛性质,从理论上证实了早期工程计算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并证明多种在应用上极有价值的非协调元的收敛性,奠定了它们的理论基础。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区域分解和多重网格法的研究,获得许多很好的结果。90年代后期,研究弹性力学中闭锁问题的有限元方法,成绩显著,居于国际前列。 职务与荣誉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数学学会副理事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1993年开始,主持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的方法和理论”,任首席科学家。后任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计算数学学会理事长,《计算数学》、《JCM》、《数值应用与计算机应用》主编,《Mummer》、《Math》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编委。现任浙江万里学院名誉校长一职。 曾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以上三项获奖项目均为单独完成),1986年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2000年获得“何梁何利”奖(每年一次,数学学科1—2名)。2003年获得华罗庚数学家,2005年获得首届苏步青应用数学奖。 著作石钟慈,许学军,黄云清,《经济的瀑布型多重网格法(ECMG) 》,中国科学A辑:数学,2007,37 (9):1083—1098 ; 石钟慈,《第三种科学方法∶计算机时代的科学计算》,暨南大学出版社; 冯康、石钟慈,《弹性结构的数学理论》,科学出版社; 石钟慈 袁亚湘,《奇效的计算-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的理论和方法》,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石钟慈院士1933年12月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5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1956年被选派到苏联科学院斯捷克洛卡数学研究所学习计算数学。1960年回国后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积极参加了冯康教授领导的我国计算数学事业的创建和发展。 石钟慈院士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及计算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1987-1991),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1-1995),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的方法与理论”首席科学家(两期,1993-1999),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988-199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审组第一、二、三届成员(1980-1997)。现任中国计算数学会理事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大规模科学计算研究”专家组学术顾问,“Numerishe Mathematik”、《中国科学》等国际、国内十余个学术刊物编委,“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计算数学》、《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三刊主编,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研究所及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石钟慈院士凭其坚实的基础数学能力,在计算数学的理论和应用中取得多项创造性成果,特别是对有限元方法的两大主要类型:协调元与非协调元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既有深刻理论意义,难度很大,又紧密结合实际,对工程计算具有指导意义的独创性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促进了有限元法的重大发展。他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1980,1986),国家自然科学奖(1987),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00)及华罗庚数学奖(2003),并于1986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钟慈院士长期在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许多学生已成为国内外计算数学的学科带头人,多年来,他还担任了大学和研究所以及全国性学术团体等多方面的重要领导职务,有很强的领导能力,工作成绩显著,他与国内外学术界有广泛的联系,曾于1981-1983,1985,1994三次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基金,多次访问德、美、俄、日等二十余个国家及地区,主持参与数十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应邀作大会报告,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石钟慈院士是我国计算数学界的优秀代表,他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始终站在计算数学研究的前沿,他还特别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计算方法的实效性,他学风正派,治学严谨,不计名利,对科学充满献身精神。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