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寨山滇墓 |
释义 | 简介中国战国后期至东汉初期滇族墓葬。 位于云南晋宁石寨山 。1955~1960年先后发掘50座 。 都是竖穴土坑墓,无坟丘,坑壁不平整,有的挖在岩石空隙间。一般有木棺,大墓有棺椁。个别大墓的尸骨(或棺椁)上覆盖珠襦,有的还有殉人。早期主要随葬带有滇文化特色的青铜器;西汉中期以后,由于中原内地制造(或仿造)的陶器、铜器、铁器大量出现,至东汉初期,基本取代了滇文化的遗物。这说明汉武帝平滇后中原文化对当地的巨大影响 。 6号墓还出土蛇钮金质“滇王之印”一方,可印证《汉书·西南夷传》所记武帝元封二年(前109)“赐滇王王印”一事。 墓葬形制墓室为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土坑竖穴﹐其中第6号墓有木椁残迹。大墓一般长3~4米﹐宽2米左右。小墓长约2米﹐宽1米左右。深0.9~3米。地表未见坟丘。 葬具均为长方形木棺﹐表里髹以黑﹑绿﹑朱三色漆﹐并绘有纹饰。葬式为仰身直肢。第 9号墓的骨架自腰部折断﹐分置为两堆﹐头颅置于上肢中间﹐上下肢骨折断的痕迹整齐明显﹐疑是杀殉者。 随葬品随葬品 大件器物多放置墓坑两端及两侧﹐小件器物有放置於棺盖上或棺内的。各墓的随葬品多寡不等﹐最多的达600馀件。随葬品中以青铜器为最多﹐包括生产工具﹑兵器﹑生活用具﹑乐器﹑装饰品﹑钱币等﹔此外还有铁器﹑金器﹑珠玉制品和陶器。 青铜器类型繁多﹐制作精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在合金技术﹑“失蜡法”浇铸﹑鎏金镀锡﹑线刻及嵌镶工艺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铜鼓﹑铜贮贝器﹑铜葫芦笙﹑铜锄﹑铜柄铁剑﹑铜枕﹑铜俑及各种人物﹑动物形镂孔扣饰等﹐是最具滇文化特征的器物。许多器物表现了滇人在农业生产﹑纺织﹑畜牧﹑狩猎﹑战争﹑乐舞﹑祭祀等方面的活动情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