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邮村 |
释义 | 石邮村位于南丰县中部,属三溪乡管辖,距县城12公里,距三溪乡乡政府7.5公里,毗邻河坡、饶舍、塘子窠等村,交通较为便捷。石邮村地势东西开阔、平坦,南北依山,山中溪涧汇成小河,自西向东流经村南,汇入抚河支流——盱江。 简介石邮村位于南丰县中部,属三溪乡管辖,距县城12公里,距三溪乡乡政府7.5公里,毗邻河坡、饶舍、塘子窠等村,交通较为便捷。石邮村地势东西开阔、平坦,南北依山,山中溪涧汇成小河,自西向东流经村南, 汇入抚河支流——盱江。石邮村以吴姓为主,杂有叶、刘、罗、曾诸姓。 历史村中保存有清光绪十八年修订的《吴氏重修族谱》,据其中《宣公行迹实录》记载,吴姓始祖宣公系西川阆州(今四川阆中县)人,父吴简官拜西川节度使。后蜀明德二年(公元895年),吴宣携家眷徙居江南抚州,936年又徙居南丰嘉禾驿梓口庙李宣庄。南宋绍兴五年,即公元1135年,五始祖希颜公一支外迁至石邮,此后人丁兴旺、家族发达;自宋而清,痒生以上一百三十人,多名孝子、烈女传入省志。村中有东、西祠堂两座(现已废弃),分别祭祀十六世清臣、良臣二祖,两支亦有里围、外围之分,同宗一脉。 发展2004年1月全村人口1172人,共325户。粮食作物有双季水稻,经济作物有蜜桔、白莲、芋头,其中蜜桔最为主要。由于近些年蜜桔的销售越来越好,村中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减少,转而在家中经营桔树。2003年由于干旱,人均收入在2100元左右,略低于去年。 文化遗迹除了最重要的庙宇——傩神庙,村周边还有福主殿、水君宫、桐树殿等小庙,每年跳傩时要前去参拜。全村两户人家信仰基督教(原先三家,后一家改信佛),其他大都信仰佛教或傩神。正月初一清早,几乎每家都要去傩神庙上香、放鞭炮,给傩神拜年,祈保全家平安。除端午、中元、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外,村人还有四月初八的牛节,这一天要吃糯米糍粑,给耕牛放假,以及六月六的“尝新”,意为新谷子上市,吃鸡尝新,祈求丰收,旧时各家此日还要供奉五谷神。 跳傩的文化缘由村里人跳傩是为了避疫驱瘟,村民们相信跳傩后全年无病、五谷丰登、一家平安,有傩神保佑;如不跳,下一年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跳傩时由村民们扮演的傩神要戴上各具象征意义的面具,面具是木雕的,既有宗教人物,如开山、钟馗等,也有世俗人物,如傩公、傩婆等。当地人把面具当作圣物看待,凡人是不能随便触摸的。石邮村八位傩神在当地称为“伯”。伯的来历也颇有讲究,他们都是从吴姓以外的其他小姓中挑选出来的,并且有着严格的辈份,从大伯一直延续到八伯,一位过世了,另外一位补上来,最小的八伯由头人们推举,再从杂姓中挑选出来,这样一来,就可以永远保持八个人。八位伯也有着严格的分工,五伯、六伯负责挑担子,只有大伯、二伯才有资格去拿面具。 习俗跳傩是有严格的时间限定的,一般是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初一叫“起傩”,十六叫“搜傩”。“起傩”之后,傩班开始四处巡回,十六日回村“搜傩”。“搜傩”仪式极其热烈隆重,四邻八乡的乡亲们在这一天夜晚往往都要赶到石邮村自己的亲戚家中来,村里往往也要摆上几桌到几十桌,集中招待一些来此地观傩的“上面人”。 搜傩场景“搜傩”当晚,整个村庄沉浸在一派狂欢、神秘,而又不失庄重的气氛之中。人们拥挤在傩神庙里,此刻,神案上早已摆上硕大无比的蜡烛,庙内薰香弥漫,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喝了白酒、谷烧酒的人们此刻大都兴奋难耐。庙门外,几十只火铳随鞭炮一起并列。仪式开始前,一位德高望重的头人口中念念有词,引领傩班众弟子跪在神案前,面对神龛上的面具三叩九拜,执问卦,祈祷傩神降下吉意。突然,鞭炮、火铳、鼓声四起,傩班似乎在顷刻之间领到了傩神的旨意,迅疾冲出傩神庙,开始挨家挨户“索室殴疫”。所到之处,每户都在厅堂内供好了“三牲傩饭”,虔诚恭迎。傩班3者在户主门前击鼓喊辞,紧接着钟馗率两小鬼,手舞铁链冲入厅堂,在屋内呼嚎跳跃,口中“傩、傩、傩”之声不绝于耳。最后以钟馗把“鬼”捉住而告终。这既不是遥远的异帮精心策划的演出,也不是少数民族神秘的宗教仪式。这是汉族,这是一群由汉族村民举行的仪式--驱鬼迎神、祈愿丰年。除在村里的公地,如其它几座庙宇、祠堂举行外,村民们更把这一切举行到每家每户中去。傩公、傩婆、财神、开山、判官、小鬼、钟馗轮番上场,厮杀、迎财、驱鬼、对饮、爱抚、交媾、生育。这里的傩,也可以称作傩祭,是在年终岁尾举行的驱恶鬼逐疫病的祭祀活动。村民们在驱赶恶鬼时都要一起发出“傩、傩、傩”的叫喊声。 文化背景古代的宫廷傩也被称为“国傩”,此外还有鼓舞士气的军傩。古时傩祭每年举行三次,并且规模很大,肃穆庄重,季春、仲春为统治者举办的,冬季这一次则多由平民百姓自发举办。史料记载,在3000年前的周代,国王诸侯代表国家举行“国傩”,全国上下吼声联联。石邮村的傩,据当地村志记载,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与周围方圆几十公里的其他几个村庄的傩一样,都可以被叫做“乡人傩”,它是由村民们自己演绎的。作为起源,这里的“傩”,古拙,刚劲,仪式的成份大于娱人的成份。古代在宫廷里主持傩祭的官吏叫方相氏,在石邮村主持傩祭的人却是这里享有至高无上的世俗宗教权利的吴姓头人们。古时祭祀,方相氏蒙上熊头,披上熊皮,戴上有“黄金四目”的面具,穿着黑色上衣,系着红裙子,手执戈和盾,率领众多的奴隶在宫廷内驱鬼。石邮村的头人们除了引领傩神小太子到达固定的地点外,多数时候,他们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看这八位傩神的表演,偶尔,他们也会站出来指出表演中的失误,甚至有严厉的训斥。 文化意义在汉民族现存的、具有宗教色彩的仪式中,作为一种民间力量,傩承载了汉族之所以成为汉族其最为原始的力量:刚劲、无忌、血腥、坦然、秩序,还有尊严,多年来,傩仪式一直在维持着石邮村子的秩序。傩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村民们的时间及生活节奏;行傩过程中,总伴有劝戒人们要尊老爱幼、不偷不盗等,否则就会遭到报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又规定了村民的道德秩序。与汉民族其他温文尔雅,甚至萎萎琐琐的内谴自责的仪式比较,傩,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来自本民族底层的力量。 跳傩仪式简介石邮傩仪式包括起傩、跳傩、搜傩、圆傩四个部分,从大年日持续到正月二十左右。 其中起傩、搜傩、圆傩属于仪式部分,跳傩是接近舞蹈的七支傩舞表演,首尾有各种 礼仪规矩,但嬉戏娱乐的成分较多。当地百姓也常常用“跳傩”统称整个仪式。傩班 是仪式的主要参与和主持者,整个过程中,头人也在一边监督、指点。 起傩大年日至正月初一早晨 年三十早晨,傩班净手净身后,把封存在傩神庙内一年的十三个面具取出,依次挂在 傩神太子的神台上。从此日起,神台前的蜡烛彻夜不熄,直到傩事结束。 正月初一,从清晨五、六点开始,全村几乎每家都陆续来到傩神庙上香、点蜡烛、鸣 放鞭炮,给傩神“拜年”,祈求一年里的平安和顺利。这天的早饭全村人必须吃素, 只有傩班可以开荤。2004年初一早晨恰好轮到大伯罗会友家供饭,约八点,傩班八人到齐就座。从早饭开始,就逐渐进入仪式的严肃气氛。早饭中有许多规矩,如饭前要弹酒谢师,八人有固定座次,不得“心三口四”(乱说话)等。 饭毕,八人来到傩神庙,换上红色花布傩服,并从神幔后请出傩崽,给傩崽换上信士赠送的新衣。 然后开始请神仪式(村人称起马或上马),八人排成三排叩拜傩神,二伯居前排正中,高声念诵《傩神太子鸣辞》(因大伯嗓子沙哑,二伯代为主持,内容见本章附录),大意是请各位傩神、城隍、土地、远近诸神一起前来,保佑家家清洁吉庆,一方风调雨顺。之后二伯轻念当天跳傩的地点,判筊卜问神灵是否允许,直至掷成一正一反的阴阳筊,才继续下面的跳傩仪式。 跳傩正月初一上午至正月十六下午 起傩结束,傩班把面具装箱,先到本村附近的各处庙宇参神,一路击鼓敲锣,地点包括福主殿、师善堂、老庙(原傩神庙址)、桐树殿等。大伯说这也是给菩萨拜年的意思。 参神完毕,开始跳傩。初一只在东、西花寝(村中吴姓去世老人公祭之处),东、西祠堂和太尹公家五处跳傩,作为一种对先祖和亡灵的祭祀。初二至初十在本村各家跳,十一至十六在附近村落的各家跳,称为家中跳傩,也叫演傩。 家中跳傩兼有拜年、吉庆、祓除不祥和清洁庭院的意味,首尾有傩班和家中成员共同参加的接傩崽、唱诗、添粮、送傩等简短仪式,中间部分是八支傩舞,包括开山、纸钱、雷公、傩公傩母、酒壶仔、跳凳子、双伯郎和关公。其次序不可颠倒,家家相同。同时傩崽被村人迎至各家,跳傩时就供奉在厅堂正中的神龛下。在这十六天里,这个小小的偶人代替傩神太子享受人间的飨宴。 从初二开始,每天跳傩之前的起马(请神)仪式较简单,只由二伯念《傩神太子鸣辞》并判筊,即可出发。对应的每天结束后,八人回到傩神庙,也有下马仪式,程序与起马基本相同。不过将面具挂回神台后,就象征一天的傩仪式结束,众人可以轻松地休息、开开玩笑,平分这一天各家送的糕点、红包。跳傩非常辛苦,但多少也有些“收益”,四伯说,2003年除了留给庙里的钱,他们每人分到了360元左右。 搜傩正月十六日晚上至十七日凌晨 搜傩由开山、钟馗、大神三面具主持。开山手持斧钺,青面獠牙,其原型可能是“方相氏”;钟馗有捉鬼的传说,民间挂其图像以避邪,它们都是捉鬼的正神,而大神角色其实就是鬼。“搜”有搜索、驱除的含义,搜傩实际上就是驱鬼的祓禳仪式。 由于搜傩在整个傩仪式中最为重要、特殊,因此正月十五晚上有“教傩”,由傩班长辈和头人指点,相当于排练。搜傩持续一整夜,体力消耗很大,一般由傩班中的年轻成员担任,这几年都是五伯、七伯、八伯三人。 正式的搜傩仪式于正月十六日晚上举行。从下午开始,即有远近村民络绎不绝地来到石邮村,整个村庄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傍晚时分,傩神庙早已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人们在神台前燃起十数支巨大的红烛,神幔掀起,露出里面的傩神小塑像。小男孩甚至可以爬上神台,坐到傩神太子身边。村人认为傩神太子是送子神,也是少年,喜欢亲近小孩子,因此只一笑了之,并不在意。但是女孩子就没有这种“特权”,1985年傩神庙失火前,女子甚至不允许观看当晚的仪式。 约七点半,搜傩正式开始。仍由二伯请神判筊,之后先在傩神庙搜傩。神铳数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八伯戴判官面具在傩神庙门口,原地跳三下,奔进庙内,转身站在神台西侧,双手做香火诀,全身不停抖动。又一阵鞭炮和神铳声,五伯戴开山面具,执铁链,也原地跳三下,奔进庙内站神台东侧,把铁链一端交给判官,亦做香火诀不停抖动。最后殿外帮手再放鞭炮、神铳,七伯戴大神面具奔进,跨过神链,翻三个跟头,做香火诀合掌站立。这时开山和判官拿起神链,转身绕过头顶。三人把面具推向头顶,众人齐唱《拜饭讼诗》: 一拜高堂文武进,吴安驱邪得安宁。二拜高堂通判官,吴安驱邪得安康。三拜堂前老夫人,斯男娇女也得安。家家得吉庆,户户得均安。田禾多大熟,五谷又丰登。人宁兼物阜,祝庆贺新春。盾戟而索室,士女之福星。琼林赐宴,世绍诗书。由廉访孝,捷兆秋魁。儿孙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此后傩班在火把指引下出殿,沿着特定路线在全村每家及祠堂等地搜傩,程序与傩神庙中相同。 搜傩里还有特殊的搜间仪式,仅在五户人家进行,气氛神秘诡异,让人联想到“索室驱疫”的上古傩制。搜间的人家各个房间必须有门相通,主人先将屋门关紧,不留任何人,仅点蜡烛和线香。开山和大神手执铁链在火把指引下进入房间,用铁链敲击桌椅、床柜、灶台,象征以其声音惊吓、赶出鬼怪。每过一个房间,主人立刻关上房门,以防疫鬼再次逃入。搜完所有房间,回到厅堂,众人喊《拜饭颂诗》,仪式结束。 圆傩正月十七日凌晨 圆傩是整个傩仪式的最后一部分,包括报饭单、送神、判筊(占卜当年五谷、牲畜等)、回殿、祭师、傩神安座。除傩神安座由风水先生另择日举行,其他都紧接搜傩之后。 搜傩结束,傩班回傩神庙,八人跪在神台前,二伯念“跳傩回饭单”,即跳傩期间向傩班供饭和点心的各家支祖名单,祈求傩神保佑各家吉庆。 然后举行送神,也叫参圣像,在村外河边的沙地进行。由大伯选好中心点,将十三个面具和傩崽按太岁干支方位排好,手持火把带领七人按不同方向在面具中间绕行两圈,之后立即熄灭火把,众人迅速抱起面具,藏入箱笼,抬回傩神庙。有人推测绕圈是类似“步罡踏斗”的道教八卦步法,借之和神沟通。据四伯叶根明说,这是把神送走的意思,之所以在黑暗里飞快地抢面具,是因为这些面具上有神附着,恐怕神灵走时也把面具带走。旧时参圣相不许女人观看,如今禁忌已无。 之后,傩班聚起搜傩时在各家收的纸钱,将大锣放在上面,再将鼓反面朝上,由大伯在鼓内判筊,判断当年石邮村的五谷、六畜、生育、疾病情况。如果一下子掷到阴阳筊说明顺利,反之则不顺。判筊完毕,众人烧掉纸钱回殿。这时殿门紧闭,由大伯或四伯在门上拍三下,高声喊“参圣像回殿诗”,每唱一段,庙内头人、帮手等和“好啊!”四段唱毕,推开庙门进殿。 最后的仪式是祭师,全体傩班到傩神庙外的田埂上,大伯念傩班故去成员的名字,鸣放鞭炮,化纸钱,众弟子将鱼、肉撕碎,和饭一起向田中撒去,并默默叩拜先师之灵,之后返回。 傩神安座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前后,由风水先生择好日子和时辰。这天早饭之后,傩班众弟子来到傩神庙,清洗、擦拭跳傩中的物品,如道具、衣服、神铳等。安座时辰一到,弟子关上庙门,把面具一一放回箱中,藏进阁楼。这一年的傩仪式就此全部结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