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羊河 |
释义 |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端,河流起源于南部祁连山,消失于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民勤盆地北部。由东向西,主要由大靖河、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等8条河流组成,除大靖河外,中部6条河于武威城附近汇成石羊大河干流入红崖山水库后进入民勤盆地,西大河及东大河部分在永昌城北汇成金川河入金川峡水库后进入金昌盆地。 基本介绍石羊河古名谷水,甘肃省河西走廊第3大河。干流上游杂木河,源于祁连山脉东段冷龙岭北侧的大雪山,东北流于山谷,坡陡流急。自塔儿庄出山,入河西走廊东段为中游,过武威接纳冲积扇缘泉水复向东北,名石羊大河。红崖山以北为下游,原分为大东、大西2河,现筑成东西干渠,继续东北行,最后没入民勤县东镇以北的沙漠中。河全长250公里。全水系自东而西,主要支流有大景(靖)河、古浪河、黄羊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及西大河等,均源出祁连山东段,河系以雨水补给为主,兼有冰雪融水成分。上游祁连山区降水丰富,有64.8平方公里冰川和残留林木,是河流的水源补给地。前山皇城滩是优良牧场。中游流经走廊平地,形成武威和永昌诸绿洲,灌溉农业发达。下游是民勤绿洲。终端湖如白亭海及青土湖等近期均已消失。全流域建成10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15座,其中以大景峡、黄羊河、南营、西马湖、红崖山及金川峡等水库较大。 地理位置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乌鞘岭以西,祁连山北麓。东南与甘肃省白银、兰州两市相连,西北与甘肃省张掖市毗邻,西南紧靠青海省,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流域共涉及共4市9县(区),分别为武威市的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金昌市的金川区、永昌县,张掖市的山丹县、肃南县,以及白银市的景泰县。流域总面积4.16万平方公里。 水系组成石羊河流域自东向西由大靖河、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八条河流及多条小沟小河组成,河流补给来源为山区大气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产流面积1.11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5.60亿立方米。 地形地貌石羊河流域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北倾斜。全流域可分为南部祁连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区,北部低山丘陵区及荒漠区四大地貌单元。南部祁连山地,海拔2000-5000米,山脉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中部走廊平原区,由东西向龙首山东延的余脉韩母山、红崖山和阿拉古山的断续分布,将走廊平原分割为南北盆地。南盆地包括大靖、武威、永昌三个盆地,海拔1400-2000米;北盆地包括民勤盆地、金川-昌宁盆地,海拔1300-1400米,最地点的白亭海仅1020米(已干涸)。北部低山丘陵区,为低矮的趋于平原荒漠化的低山丘陵区,海拔低于2000米。 境内气候石羊河流域深居大陆腹地,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气候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温差大、降水少、蒸发强烈、空气干燥。流域自南向北大致划分为三个气候区。南部祁连山高寒半干旱湿润区:海拔2000-5000米,年降水量300-600毫米,年蒸发量700-1200毫米,干旱指数1-4;中部走廊平原温良干旱区:海拔1500-2000米,年降水量150-300毫米,年蒸发量1300-2000毫米,干旱指数4-15北部温暖干旱区:包括民勤全部,古浪北部,武威东北部,金昌市龙首山以北等地域,海拔1300-1500米,年降水量小于150毫米,民勤北部接近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带年降水量50毫米,年蒸发量2000-2600毫米,干旱指数15-25。 社会经济流域行政区划包括武威市的古浪县、凉州区、民勤县全部及天祝县部分,金昌市的永昌县及金川区全部,以及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山丹县的部分地区、白银市景泰县的少部分地区,流域共涉及4市9县。流域主要行政区分属武威、金昌两市,武威市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地区,金昌市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流域内交通方便,物产丰富,有色金属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是河西内陆河流域经济较繁荣的地区。流域总面积4.16万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25万亩,现状流域总人口227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5人,约为河西平均人口密度的 3.4 倍,流域范围包括武威、金昌、张掖、白银四市,其中武威市是石羊河流域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人口占78.4 %,灌溉面积占70%,GDP占61%,粮食总产量占80%,是河西地区人口最集中、水资源使用程度最高、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地区。 流域内已基本形成以凉州区和金川区为中心的二元城市发展格局,城镇人口主要集中于凉州区、金川区、河西堡镇及各县城关镇等。流域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绿洲承载人口以达每平方公里300人以上,对于干旱内陆地区来说,人口密度已相当高。其中,从事种植业生产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7%,第一产业负担人口所占比重大。 水资源问题石羊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22毫米,走廊区仅150毫米。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为15.6亿立方米,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净地下水资源量1.0亿立方米,全流域自产水资源总量为16.6亿立方米,加上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可调入水量6100万立方米和"引硫济金"调水4000万立方米,流域内现状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7.6亿立方米,按现有人口和耕地计,人均775立方米,耕地亩均280立方米,低于黑河人均1400立方米和耕地亩均529立方米,也低于全省人均1150立方米和耕地亩均378立方米,属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 经过多年以来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流域内已初步形成了以蓄、引、提为主的供水体系。全流域社会经济各部门现状实际总用水量为28.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3.45亿立方米,地下水14.78亿立方米,地下水年超采4.3亿立方米。现有水地面积455万亩,农业总用水量24.3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5.7%。流域内耗水总量已超过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消耗率达109%,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达172%,远远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按现有人口计算,人均用水量1273立方米,远高于全省人均478立方米和全国人均430立方米的水平;流域内单方水GDP为3.33元/立方米,远低于全省8.03元/立方米和全国16.39元/立方米,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 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是长期积累,并日益加重的过程,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集中表现在下游民勤县。由于上中游用水量增加,进入民勤的地表水量由五十年代的5.9亿立方米减少到2005年的不足1.0亿立方米,同时由于自身需水规模的不断扩大,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已达5.2亿立方米,超采近3亿立方米。随着石羊河流域人水矛盾的不断加剧,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过度,民勤县的生态环境愈加恶化,形成恶性循环,主要表现为:一是石羊河流入民勤的地表水量剧减,地下水超采严重;二是植被大量枯死,荒漠化日趋严重;三是地表水污染严重,地下水水质恶化。目前,民勤县生态恶化形势已十分严峻,若持续下去,民勤将有可能变成第二个"罗布泊",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的生存,也将对整个区域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造成民勤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归结起来:一是流域水资源短缺,承载能力有限;二是水土资源开发不尽协调,农业灌溉规模偏大;三是水资源管理相对薄弱,难以有效控制流域内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用水总量;四是水资源利用效益较低;五是现有调水工程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流域治理(1)面对石羊河流域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武威市各级政府将生态建设和保护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抓节水、调结构、广植树、治风沙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大治理和保护力度。 武威市9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布在石羊河流域。近年来,该流域民勤县生态危机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的被动局面,该市多管齐下,在加紧实施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缓解用水矛盾的同时, 还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林业方面,按照“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中长期发展思路,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建设,有效扩大了人工造林种草的保存面积,遏制了区域性荒漠化的蔓延。用水方面,将农业用水大户民勤县、凉州区列入国家及省级节水性社会建设试点县(区),通过完善配水制度、调整种植结构、压缩高耗水作物,有效调动了农民群众科学管水、高效用水的积极性。水土保持方面,该市实施了最严格的管理措施,广泛开展了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在封育区放牧的“三禁”政策,同时对荒漠化严重的民勤北部实施关闭部分机井、压缩灌溉面积的措施。 通过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石羊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已见成效。截至2005年底,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382万亩,建立自然保护区4处,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2.06%;连续3年实施的人饮解困工程,解决了3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 (2)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流域综合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使水资源得到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与改善,最终实现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流域的综合治理必须从战略高度着眼,以统一管理和调度为核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等手段,协调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首要目标是使地下水超采量为零,地下水位停止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其次,是使源头区水源涵养能力有所提高。第三,是使流域水质得到改善。 综合治理主要措施 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大部分,对于节水、治污、封育、植草、种树及水库建设等工程措施本文不做进一步探讨。本文主要就经济结构调整、水价、生态移民、跨流域调水工程及其运行费用等加以探讨。 1.关于经济结构调整 流域内金昌市是以镍等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为主的工业城市,结构比较单一,应注重培养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应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武威市应逐步实现农业型经济向工业型经济转变,加快发展旅游、商贸、化 工、纺织、建筑等支柱产业。就总体而言,金昌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而武威的主导产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两地经济互利性很强,应加强统一规划和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目前流域农业种植结构粮经草比例为68:24:8,复(套)种比例高达50%,这与流域水资源条件极不相称,是流域水资源超载的根本原因。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于提高用水效益,保护生态环境,进而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农、林、牧、副、渔结构和作物种植结构两部分。适度调减农业规模,加大林、牧、副等各业发展规模,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加大低耗水的经济作物和林草种植面积,整体提高农牧业产品的技术经济含量和用水效率。 2.关于水价调整 现状流域农业地表水价不到0.1元/m3,地下水只收电费、基本不收水费。城镇生活与工业水价不分用水多少、不分用水时间,全年采用一个水价。这种水价政策极不利于水量控制和节约用水。因此,必须制定与节水、治污、统一调配水资源等战略相适应的水价政策。城镇生活、工业供水应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超额加价的分段水价政策。农村供水考虑现阶段实际情况,应力争按成本收费,努力做到供水工程的良性运行,如有条件可试点推行按用水紧张程度区别的季节性“峰谷水价”政策。对于提取地下水工程,可考虑调整机井用电价格,实行分段累积加价的电价政策,以此经济杠杆控制地下水开采量。 3.关于生态移民 石羊河流域源头区和尾闾民勤盆地,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均与人口数量过大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要从根本上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确保治理措施行之有效,最根本和有效的办法是有计划地将部分当地群众移往水资源尚有一定承载力的地区,如向疏勒河流域移民。 4.关于跨流域调水工程及其运行费用合理分摊的问题 从长远看,当地有限的水资源无法从根本上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也是石羊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目前应尽快开工兴建“引大济西”二期工程,积极开展结合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进行“引黄济民”及延长“引大入秦”干渠向民勤调水等工程的前期工作,充分比较论证,力争尽早实施。其工程建设费用考虑本地区实际情况,国家应给予资金支持。关于跨流域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维护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应依靠水价来解决。此水价仅由民勤来承担是不尽合理的。应充分认识到从外流域向民勤调水是整个石羊河流域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民勤一个县的问题,应把石羊河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看待,处理好上游与下游、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应充分认识到民勤是防止沙漠南侵、保卫武威的绿色屏障,民勤与武威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再则,从水权角度讲,中游多耗用的部分地表水量应该下泄民勤盆地,但考虑中游地区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长远看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中下游共同承担从外流域向民勤的调水费用是合理的,应积极研究确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5.切实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许多水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存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解决水问题的根本出路。目前,不仅要建立流域管理机构,更重要的是赋予其权责,树立其权威,理顺体制,完善运行机制。水资源管理体制要按照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以“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模式,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充分依靠现代科学手段,进一步规范、调整和指导供水、用水、节水、治污和保护水资源的行为,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积极着手石羊河流域水法规体系建设,尽快组建水政监察执法队伍,加强水资源的执法。全面推行取水许可制度,任何单位、个人取用水都应交纳一定的水资源费,这是国家对水资源产权有偿使用的体现方式,也是政府在水资源的勘探、保护、监测、评价等方面付出代价的一种补偿。认真研究理顺水利工程投资机制,建立长期稳定、导向正确、全面系统的水资源投资机制,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不可少的条件。 治理效果据甘肃省水利厅资料,石羊河流域经过3年多重点治理,下游民勤盆地局部地下水位有所回升,平均回升0.553米,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恢复和改善。 2009年武威市水资源配置总量进一步削减为18.36亿立方米,比2006年实际用水量减少了4.9亿立方米,减幅达21%。为了给石羊河流域资源环境减负,3年来,武威市累计关闭农业灌溉机井2585眼,其中2009年关闭652眼,使2009年石羊河流域地下水开采量比2006年减少3.87亿立方米。为保证民勤来水,石羊河流域不但实施了流域中上游向下游集中调水,还利用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据统计,流域治理以来,民勤蔡旗断面累计下泄水量6.3亿立方米,较3年前增加了38% 2011年,石羊河流域治理两大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在干涸了51年之后,民勤北部的青土湖再现了碧波荡漾的美丽景象。连续两年形成了人工季节性水面3-10平方公里,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监测显示,2011年青土湖地下水位已回升至3.6米,民勤盆地多处地下水位均呈回升趋势。同时,民勤县植被覆盖率提高到36%,10万亩植被群落逐步恢复。温总理称赞: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管理制度近年来,武威市凉州区围绕破解“资源性和结构性缺水”矛盾突出的瓶颈问题,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为主线,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着力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保障。 强化水权管理,控制用水总量 积极建立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全面推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供用水制度。2012年全区水权总量为10.22亿立方米,已逐级分配到灌区、乡镇、协会,明晰到17.95万用水户,由用水户按照“节约归己、超用不补、统筹使用、有偿转让”的原则合理安排使用。按照“压减农业用水、节约生活用水、增加生态用水、保证工业用水”的总要求,对生活、生态、生产用水进行了优化配置,使水资源供给向用水效益较好的二、三产业用水转移。在水权使用过程中,按照“先确权、再计划,先申请、再分配,先购票(卡)、再配水”的程序,河水灌区凭票供水,井水灌区刷卡取水。积极开展用水审计,推行举报制度,对各行业用水实行半年预决算和年终审计制度,公开监督电话。建立灌区、乡镇、协会、用水户协会四级分类作物供用水台账,详细记载作物轮次供水量和供水面积,杜绝超用、乱用水权现象发生。积极培育和建立水市场,建成了1个区级水权交易中心和7个灌区水权交易中心,为水资源的余缺调剂和二次优化配置创造了交易平台。 利用水价“杠杆”,撬动结构调整 坚持“以水调结构、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围绕推广“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和暖棚养殖为主的设施农牧业,突出发展以酿造葡萄、黄冠梨、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业,规范发展以玉米和瓜菜制种为主的高效制种业,加快发展以加工型马铃薯和高原夏菜为主的特色高效经济作物。落实更严格的分类水价制度,按照“两个25%”的政策计收水费,即对日光温室、大田滴灌种植的作物,水费减免25%,小麦、大麦、露地平作玉米等传统方式种植的高耗水作物,水费提高25%。以价格杠杆撬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实行优先供配水机制,建立抗旱高峰期优先向高效益作物供水机制。对特色林果业单独配置水权,对单方水效益5元以下的农作物限制水权,通过水权水价“倒逼”,助推农业结构调整。 创新管理机制,规范用水行为 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编制出台了《凉州区初始水权确定及初始水量配置办法》《凉州区用水总量控制办法》《凉州区用水审计办法》等80多个规范性文件,内容涵盖水权管理、行业用水定额、水量调度、水价改革等各个方面。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将水资源管理指标完成情况纳为各乡镇、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执行节约用水“三同时”制度,对新扩建、改建取水项目实施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和水资源论证。严格落实“四禁”规定,加强机井取水管理,控制新打机井,规范旧井更新审批程序。不断加大民主参与管理力度,全面落实灌区委员会议事决策,乡镇、水务、电力部门协调配合,公安、水务等部门联合整治,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区财政每年为全区433户农民用水户协会安排补助运行经费65万元。 推广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益 加大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整合水务、农业、林业等相关技术,积极探索推广节水增收新技术集成模式。 在大田作物中巩固推行以小畦灌溉为主的常规节水技术;在玉米、马铃薯、特色林果等经济作物中全面推行垄作沟灌、垄膜沟灌等节水技术;在日光温室和高效作物中积极推行温室滴灌和大田滴灌技术。推行集中连片区域化种植,限制作物零星种植。在国道、省道等重要交通道路沿线,建成了20个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为一体的农业综合节水示范点,全区大田高效节水面积达到100万亩。改进用水工艺,普及节水器具,打造了6个节水型示范单位,有利增强了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凉州区用水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活、工业、生态、农业配水比例由2006年的2.3∶4.1∶2.2∶91.4调整到了目前的5.2∶13.5∶6.3∶75。用水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区总用水量由2006年的12.53亿立方米,控制到了目前的10.22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由4.58亿立方米,减少到了目前的3.53亿立方米。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全区农业单方水效益提高至4.5元,河水灌区灌溉水利用率由2006年的0.5提高到了目前的0.54,井水灌区由0.76提高到了0.8。向民勤蔡旗调水量从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前2006年的0.1亿立方米,增加到了2011年的2.1亿立方米,民勤蔡旗断面过水量达2.8亿立方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