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台牯牛降 |
释义 | 牯牛降风景区坐落在石台、祁门两县交界处,距离石台县城22公里。共分为五大景区:主峰景区、奇峰景区、双河口景区、龙门景区、观音堂景区。其中主峰景区、奇峰景区、双河口景区、龙门景区四个 景区都在石台县境内,观音堂在祁门县境内。石台牯牛降商标经国家商标总局注册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 璀璨明珠--牯牛降牯牛降古称“西黄山”,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以雄、奇、险、秀著称,山岳风光秀美绮丽。境内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江南通志》记载,黄山有三十六垣(yuan,颓垣断壁),与歙之黄山相峙,其最高者古牛岗可望匡庐。可见,牯牛降在古代就与黄山齐名,最高峰“牯牛大岗”,海拔1727.6米,似牯牛顶天而立。与著名的黄山(1873)、清凉峰(1787)同为皖南三座高峰,自西向东,犹如三尊巨人,并肩屹立在安徽南部。 牯牛降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约在8.5亿年前的雪峰造山运动中,使其主体抬起,结束海侵历史,在距今约2亿年逐步形成的中生代印支运动中,使牯牛降的北部也抬起,与其主体融为一体,并有花岗闪长岩体侵入。后又经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山运动,大自然的伟力和奇巧,将牯牛降山体塑造得雄伟而绮丽,峰峦巍峨,峭壁深渊,成为皖南又一座壮丽的大山。 由于牯牛降山区成陆历史悠久,地形变化复杂,所以至今还能发现大量曾经生活在距今约7000万至200万以前的第三纪和第四纪早期的古老动植物种类。如:第三纪以前的孑遗树种杉木、红豆杉、三尖杉等,银杏则是著名的“活化石”。牯牛降蕴藏着大量的生物种类。据不完全统计,这里有各类植物230科、726属、1348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13种、动物29种,另外,这里爬行类也很丰富,其中蛇类就有26种以上,故称为“蛇的王国”。 正是因为这里自然条件复杂,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好,使牯牛降成为“华东地区动植物基因库”,被生态学者称为“绿色自然博物馆”。 牯牛降既是我国著名的综合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山岳型旅游风景区。这里青山绿水相依,烟云变化无常,于险峻中见温柔,秀美中见恬静,奇幻中见优雅,生态环境极为优美,自然风光集雄、奇、幽、秀于一身。而且,这里人杰地灵,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有明末复社领袖、文学家、爱国诗人吴应箕的遗迹、古雪山民钓石,以及折射着中国大半个世纪历史风云的标语墙…… 石台牯牛降景区简介1、石台牯牛降龙门景区石台牯牛降目前已开发的是龙门景区,主要景点有:严家古村、龙门潭、四叠飞瀑、鸳鸯潭和情人谷等。“严家 村”居住着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后裔,典型民居古建筑保存完好。村中有老磨房、古祠堂和 写着红军北上抗日直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各个时期标语的“标语墙”,自然人文景观俱佳;“情人谷”三面环山,岩壁陡峭,茂林修竹、泉水淙淙,是情侣眷属的好去处;“四叠飞瀑”象一匹硕大的四叠白练直挂崖壁,如雪似玉,曲折回环,似从天来;“龙门潭”潭水青碧,峡谷幽深,怪石遍布,古木如盖,有百丈岩、滚石滩、栖贤洞、隐月池、南国小长城等景点,实为大自然创造的“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牯牛降正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的游客的到来!相信朋友们来此以后,看着这美妙的自然景观,感觉着这深厚的文化气息,听着这古老而又动人的传说,一定会不虚此行的! 石台牯牛降风景区严氏宗祠 严氏宗祠位于严家村,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祠堂里有块匾,叫“富春堂”。严家村人是东汉时著名隐士严光的后裔。严光,字子陵,年少时聪颖。享有盛名,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严子陵为避嫌,隐居在浙江余姚的富春山,垂钓于富春江(后来成为中国四大钓台之一的“严子陵钓台”)。光武帝得悉后,多次派人寻访,请他入朝为官,都被他拒绝了。最后光武帝亲自登门拜访,并带回皇宫同眠一榻。但严子陵始终拒不做官。所以严氏后裔把严氏宗祠称作“富春堂”,以示对先祖的怀念。现在祠堂里还挂着许多严氏家族历代名人画像及其生平简介。 2、 石台牯牛降主峰景区牯牛降主峰,海拔1727.6米,相对高差达1694米,为安徽省南部第三大高峰。这里,地层古老、山高 林密、地势险峻、人迹罕至,保存着非常完整的天然森林植被,有“绿色的自然博物馆”之称;这里,险峰沟壑、奇松怪石、烟云飞瀑、佛光晕影,自然景色十分瑰丽,有“为开拓的黄山”之称;这里,有山有水,有动静、有静景,既雄伟壮观又妩媚绮丽,既古朴宁静又生机勃勃,真是美妙绝伦、变幻莫测,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驻足于主峰之上,面向东南,具体景点的分布情况,由远及近大抵是:巨大的睡佛以山为榻,面向西南,斜仰于众峰之上;接着是构成牯牛降大景观的一组景点:犁充、犁箭、犁尾、牛头,游人脚下的牛脊背——牯牛降主峰。在这头巨牛的腹脊之间,由西南向东北依次排列着飘逸潇洒的凤凰松,惟妙惟肖的鹦鹉石,从天而降的“飞来石”,活灵活现的迎宾神龟,负重若轻的大头鼋,驭云而归的太白金星等等。想象所及,均可指认。东南侧正面的大峡谷中,浑如鬼斧神工般削就的巨大的“排刀锋”拔地而起,直指苍穹、试与主峰比高低!“锋刃上”错错落落生长着的绿树,恍如碧血,洋溢着大地的壮烈!主峰北侧从上至下依次分布的景观是:绿草如茵、繁华点点的高山草甸,洋洋大观的黄山松纯种树,黑压压的原始森林,阔叶针叶混交林,各种珍禽异兽出没其间,把一座动植物“基因库”渲染得生气勃勃;远处的群山、河流、村镇、道路等,尽在游人望眼之中。驻足主峰之巅,“一览众山小”足以使人心旷神怡! 以上是主峰景区的常规景观,也即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够看到的景观;同时,还有非常规的景观:日出、云海、佛光。万里晴空的早晨看日出,云蒸霞蔚的雨后看云海,细雨迷蒙的春秋季节看佛光。牯牛降佛光初现的频率高,为国内各大名山所不及。 3、石台牯牛降奇峰景区奇峰景区,由西库、中库、东库、高山田园风光、银杏林、观孝寺、七井泉等景点所组成。所谓 “库”,在当地村民的语言习惯中,实指“坳”或“山谷”,之所以动用了一个“库”字,主要显示了这三个大山谷的神秘性。 关于奇峰村的来历,在当地及周边的一个相当大的地区内有一个妇孺皆知、言之凿凿的神话传说:在外婆家做客的外孙因误食龙蛋幻化成龙。虽然成龙,但孝心不改,坚持要帮助外婆“砍柴”,烧菜做饭。很显然,这个龙外孙“砍”柴不会用刀子的,而是用尾巴“绞”。这一绞,柴火——满山满垅的树是成片成片的连根绞起来了,但山也被绞塌了半边。这就是一山耸峙的牯牛降的山腰为何出现了这么大一块大平原的来历。半边山峰不“翼”而飞,不能不叫人感到惊奇,一传十,十传百,“奇峰”村就这样被叫开了。 奇峰还有一个别名,叫“灵山”。因旧时山上曾有“观孝寺”有求必应,很灵验,故而得名“灵山”。观孝寺建于何年,尚未考据清楚,问及当地居民,也只能笼统地回答是:“先有观孝寺,后有池州府”。按照这种说法推断,“观孝寺”至少建于宋代以前。灵山寺的建筑面积约有200多平方米,遗址尚存,部分砖石仍在。 4、石台牯牛降双河口景区双河口景区内集牯牛降风景区所有景观之长,臻山、臻水、原汁原味,是牯牛降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的 精华之选。双河口景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可以让游客真正体味到牯牛降“西黄山”的韵味,领略奇松、怪石、峭崖、悬岩所组成的美妙景观。双河口景区以其自身的发展潜力必将成为牯牛降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 双河口景区由南国小长城、大峡谷、气压培、合山梯级大瀑布、金竹洞、和尚庵等景点组成。这个小景点的特点是幽静雄奇,引人入胜,置身其间,恍如隔世。 其中,气压培是吴应箕的复营,亦即抗击清军南下的大后方,其前线就在现在的殷石公路灌口段一带。由于叛徒的出卖,清军大军压境,直逼剡溪河而来。吴应箕所率义军及其亲族成员寡不敌众,或战死,或被俘,血流成河,悲壮激烈。侥幸死里逃生者几至可数!30年之后,目睹了当时惨烈场面的吴应箕长子吴孟间故地重游时,写过一首使人荡气回肠的压气培歌: 压气培前奔万石,阴云莽莽黑雾压。 水号风怒激沙飞,彷佛旌旗雷电掣。 我父军声堕此间,星月无光天欲坼。 我母颈罹刀痕七,身投层崖脑迸裂。 我妹三龄弃路死,百口家人一无得。 前山溪下水犹腥,壮士同时皆义烈。 烟飚玉碎三十秋,天地迄今为惨侧。 肠断纡廻忍追忆,千载空坑堪并说。 呜呼,千载空坑堪并说! 站在今天的压气培前,也许我们会认为当时的那种血淋淋的斗争完全可以避免,甚至没有多少“价值”;但是,假如我们用三个世纪以前的眼光去审视当时殊死争斗的壮烈场面,又会作何评价呢?难道我们不会为此恻然动容并潸然泪下吗? 和尚庵,据说当年的庵堂里面住的不是尼姑,倒是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和尚。由于意气相投,吴应箕经常到庵堂里去与老和尚谈经论道,纵论天下古今事。有关具体内容,《楼山堂集》中有一些记述。 金竹洞,在双河口景区纵深处的悬崖上,洞前广栽金竹,此洞也因而得名。据今人所知,这个洞在3个半世纪以来的历史长河中,至少在两大历史事件中发挥过不容忽视的特定作用。其一是牯牛降山脚处作为吴应箕抗清义军复营的非常时期,该洞曾是吴应箕与其部下谋划战事的重要处所;其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该洞曾是当地红军农民团赖以打制冷兵器的“地下军工厂”,故此金竹洞又当地老百姓称为“红军洞”。当我们身临其境,透过历史的烟云遥想当年那种血雨腥风与刀光剑影所交织的岁月,实在让人不堪回首!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倍加珍视今天的新生活。 石台牯牛降交通指南公交:牯牛降景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大演乡,可由合肥、安庆、池州、祁门等方向乘坐直达石台县城的汽车,然后再在石台汽车站对面的车队乘坐牯牛降旅游专线车直达牯牛降景区。 石台牯牛降被列入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工程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国家发改委报送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方案。《规划》正式文本中明确将牯牛降国家自然保护区列入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并将合理开发 牯牛降生态旅游景观,建设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该《规划》提出了“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布局,明确了重点承接的装备制造、原材料、轻纺、高技术、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六大产业。《规划》的实施对于将皖江城市建设成为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地区有机结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好示范区这个金字招牌和发展品牌,有利于加快石台县牯牛降的生态旅游建设,扩大牯牛降的对外影响,提升牯牛降的知名度。 石台牯牛降负氧离子负氧离子及其作用简介空气中某些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自由电子,自由电子易附着在一些分子或原子上而形成空气负离子。由于空气中的自由电子绝大部分被氧分子获取,因此空气负离子一般都是指负氧离子(以下均称“负氧离子”)。自然界负氧离子无处不在,打雷闪电、植物的光合作用、瀑布水流撞击等自然现象都可以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这就是人们在雷雨天气、森林里、瀑布旁会感到空气特别清新的原因所在。 负氧离子可通过对人呼吸道或皮肤的刺激引起其神经反射,并影响全身各系统,从而起到促进新陈代谢、预防流感、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恢复人体平衡的功效。另外,空气负离子还具有杀菌、降尘、清洁空气及预防疾病的功效,被称为“空气维生素和生长素”。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清新空气的负氧离子的标准浓度为1000-1500个/cm3。而医学研究证明,人体对负氧离子浓度的要求为:浓度400-1000个/ cm3时,可以维持人体健康的基本需要;浓度低于200个/ cm3时,将引起亚健康。负氧离子对生命必不可少,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其浓度水平已经成为评价地方空气清洁度的重要指标,负氧离子的含量也是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参考指标之一。 负氧离子用途极为广泛,在医学界应用于临床,称之为空气离子疗法,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职业病等一些疾病均有辅助疗效。在工业上用来改善车间、地下商场、轿车内的空气状况,使工作人员精力充沛,提高效率,还用来防治“空调病”。在农业上用来保鲜水果,促进种子萌发。在环境学上,由于与污染情况、人的体感舒适程度等密切相关,所以把他作为衡量环境质量的指标,可为城乡建设规划,城市林业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受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主要有地理、气象、植被、水体、人类活动、大气污染物、局部小生态、微生态等,一般来说公园、郊区田野、海滨、湖泊、瀑布附近和森林中含量较多。理论上讲,存在于自然界的负离子与正离子是等量的。由于人类无视自然生态的平衡,忽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规律,短期行为和功利主义等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使正负离子比例严重失调。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害气体、含有多种成分的尘埃及病毒、细菌等,它们一般都带正电荷,易与空气负离子聚合,使负氧离子浓度降低。 综上所述,越是生态环境优美、大气环境质量好的地方,负氧离子浓度越高;反之越低。因此,“生态旅游”、“森林浴”、“天然氧吧”等健康旅游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旅游发展的趋势。 牯牛降风景区负氧离子瞬间最大浓度达到31.01万个/cm3 池州市环境监测站联合石台县环境监测站组织开展了石台县主要景区负氧离子监测工作。监测结果表明,我县7个主要景区和县城共30个监测点,其负氧离子浓度在3700—220000个/ cm3,整体平均值达到45800个/ cm3,均远超出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清新空气的标准(1000-1500个/ cm3),整体上对人体健康具有增强免疫抗菌力和康复治疗的作用。总共30个测点中,有22个监测点的负氧离子浓度超过10000个/ cm3,占73.3%;有11个监测点的负氧离子浓度超过30000个/ cm3,占36.7%;有6个监测点负氧离子浓度超过50000个/ cm3,占20.0%。 牯牛降风景区共设13个测点,负氧离子浓度在26900—220000个/ cm3,景区平均值为71438个/ cm3,其中鸳鸯潭景点瞬间最大浓度达到31.01万个/ cm3,是负氧离子最高等级标准值的147倍,景区负氧离子等级6级,空气质量一级,空气特别清新,具有很好的治疗和康复功效。 石台牯牛降与目连戏石台目连戏是指流传在石台境内、有着明显地域特色的传统目连戏。屈指算来,它距今已有480余年的历史了。之所以说它具有地域特色,是因为它有着其他传统目连戏的共性,就是以神话色彩的目连救母的劝善戏文贯穿始终。同时它在演出中还不同程度的穿插一些当地特色小剧目,同时伴有佛事、道士及祭祀活动,并加以民间杂耍的独特性。如此一来,就有了《石台目连戏》可小演三天三夜,中演五天五夜,大演七天七夜的特殊表演形式。境内俗称唱《目连戏》为《打目连》、《劝善戏》或《鬼戏》。习称目连戏唱腔为“仙腔”、“和尚道士腔”,其曲调高亢,音节有长短,其中穿插的当地民歌小调份量重,可以说,石台目连戏的腔调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创作的结晶。目连救母是在中国长期流传、影响广泛的故事,也是一个不断被搬演的戏曲和讲唱文学的题材。早在北宋时期,目连故事就已经与戏剧艺术相结合,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然而它还不是一本完整而紧凑的戏曲,是郑之珍寓居石台剡溪(今大演乡境内)时,将明中叶以前长久流传的目连故事集中起来,形成了一部有完整情节的戏曲作品(故又称郑本目连戏或剡溪目连戏)。全剧分为上、中、下三册,演绎的是傅家向佛—刘氏违誓开荤—目连西行求佛—目连地域寻母、救母的故事。 至今,当地人们仍比喻举办大型活动为“打目连”,可见目连戏在境内是根深蒂固的。石台目连戏因其上演规模宏大,不同情节和表演方式构成了丰富的戏剧内含,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观看,长期以来,一直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爱,这是一种潜意识的传承。纵观石台目连戏史,它大致经历了聚合成戏—首演盛演—衰散破坏三个阶段。 说石台剡溪是郑本目连戏的编辑成戏和首演地,那么剡溪才是郑本目连戏真正的发源地,从以下几点我们可以得到确证: 一是郑之珍其人在目连戏文前的自序。郑之珍,明正德--万历年间(1518—1595),安徽祁门人,号高石,编创《新编目连戏救母劝善记》三册,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郑之珍在该戏文序中写到:“余不敏,初学夫子而志《春秋》,惜以文不趋时而志不获遂,于是萎念于翰场,而游心于方外。时寓秋浦之剡溪,乃取目连救母之事,编为《劝善记》三册,敷之声歌,使有耳者之共闻;著之象形,使有目者之共睹.......”。该序中所述秋浦之剡溪,即原贵池兴孝乡(今石台县大演乡)剡溪河一带。还有认为郑之珍是在浙江剡溪编创目连戏之说,这明显不符合事实,因为郑序“秋浦之剡溪”这句话已经给剡溪下了定语。明末吴应箕有“自大剡溪望横山诸峰”一诗传世,该诗描述了剡溪境内的奇秀风光,有力映证了剡溪古老的地名。 二是根据一套完整的《剡溪陈氏宗谱》记载可以佐证。《陈谱》卷之二有陈澜汝《评劝善戏文》记:“时高石郑之珍侨寓剡溪,取目连救母之事编写杂剧,敷之声歌。校阅者有叶宗春、胡文孚、陈添祥、叶时新、汪谕及我族左泉、昆山、启瑚、凤冈、方塘、渊泉、启韶、廷棐诸公,见原刻卷首。---目连救母事怪说诞,智士弗道,乌乎著此,然以正法眼观,则志于劝善是第一义。故其爱敬君亲,崇尚节义,层见叠出,其与高则成君伯喈劝孝、邱文庄公五伦辅治,同一心也。至于地狱罚恶,天堂赏善,则与夜台鬼造白日仙登同一剧也。水月鉴象勿以迹拘,斯惟智者神会焉,而因表其微以与智者道”。由此可见,郑本目连戏不仅编在石台剡溪,而且剡溪陈氏家族的许多举人秀才还参与了戏文的校对。 此外,《郑本》中有口语与大演本地方言相吻合,如“噄斋”(音读qi)、“疆才”(意:刚才)等。笔者曾与1992年走访了剡溪唐振家、吴上交等老人(均为目连戏演出的目击者,唐振家幼时学过目连戏)。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郑之珍家住祁门清溪村,同剡溪仅牯牛降一山之隔。郑不愿在朝廷做官,便隐居到剡溪外婆家。时值剡溪陈氏家族人丁兴旺之际,正在扩修祠堂。听说郑之珍很有才学且精通词调,于是族长们商议请他编一台戏,好在祠堂完工时庆演。其时,相传傅罗卜救母的故事发生在这一带,也有传说傅家原本就住在祁门环砂村(郑本中所述的马蹄岭、黑松林、茅棚店等与祁门历溪往剡溪一带地名相符)。 既然该戏是为了祠堂竣工而庆演,请和尚做佛事、道士观灯、祭风水口等宗族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再加上宗族原有的一些传统庆祝节目穿插在内,整个活动演出七天七夜是排的满满的,这一来就形成了一台独具剡溪特色的石台目连戏,并作为习俗延续下来。据传,郑之珍在编写目连戏之初,视力极差,到了夜间灯下,便口述由他人代笔,目连戏编好了之后,他的眼睛奇迹般地恢复了正常。随后,他为了达到“雅俗共赏”,又增加了“僧尼会”一节,结果眼睛明而又瞎,传说是因为内容不健康,遭到惩罚。从此,境内打目连戏便禁演“僧尼会”一出。 其实石台目连戏的形成与地域文化习俗有着很大的关系,这是它产生重要根源和背景。剡溪村位于牯牛降山脚下,东临九华,南依徽州祁门,西连古徽道至江西,北近长江,是徽、池两府交界地(境内大历山有破石为界)。长久以来,当地的传统山越文化与不断迁入的外来中原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几次交流碰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一年中月月有节,甚至一月数节,这些民风民俗既有通俗共性,又极具皖南山区少有的独特性。尤其受九华山佛教文化、齐云山道教文化影响颇深。更值得一提的是,石台杉山的佛教道场在唐时就已香火旺盛,比九华山还要早一百多年。吴应箕在《杉山题壁》诗中写道:“杉山山寺万山开,梦里曾记几度来。云外僧居天外寺,雨中花散石中台。茗香此日同清磬,诗句他年照绿苔。不索空门烦信宿,谁令身世绝尘埃”。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自唐时以来,仅大演乡144平方公里乐土之上,就有规模较大的寺庙、庵堂10座(剡溪栖真寺、绝港泗洲大圣堂、唐村佛座巷、横山寺、高田吴氏大庙、钿庙也称一郎神庙、白石文孝庙和大演坑口串善庙等。)当地人时有“串善“的习俗,每年分春秋两季活动,做了好事的人去烧香朝拜,向菩萨表功求得庇佑;遭了灾的人便会去许诺要做哪些好事,下次再去还愿。此外,还有村口、桥旁的土地庙等不及备载。毋庸置疑,《劝善记》的定名应该是源于当地的“串善”习俗。 剡溪横山寺的历史算来也很悠久,“横山”,今系牯牛降半山腰的一个自然村名(大演乡新农村村民组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原名“西黄山”,山中有寺横于半山。吴应箕《楼山堂集》中记道:“横山者,去予家十五里,奇峰叠嶂,拒日概云,比之九华,尤为特秀,以处僻隅,卒鲜游涉,故山名不著,予尝随父访寺,因山中多树木种类,故又戏称“木黄山”。“木黄”者,“横”也,故我改其山名同寺名。山之麓,又有峭壁千寻,环带五里,而寺居其中,山之下,长川奔浪,出没蛟龙,上则松柏参横,杳霭云气,耳目所及盖东南之灵壤,而图经之逸胜也,予少时尝读书其间,欲记之久矣”。 吴应箕有诗赞横山曰: 不到横山十七年,旧时云树尚依然。 人间足迹谁曾问,世上图经偶未传。 峰落天如开菡萸,流奔石亦舞连蜷。 哀猿野鹤时相唤,心折幽栖世外缘。 横山寺当时香火旺盛,据传,郑之珍编写的“和尚下山”、“尼姑下山”即取材于此,从双下山到僧尼会都是根据当地俏皮风流小调“十月花台”而引编的,唱腔也相似。当时“唱曲”是乡间文娱活动的主要方式,吴应箕在《卷园集诗·序》中说到:“吾邑民歌,诵之十年如一日,其真诗在民间矣”。民歌小调丰富的唱腔和佛、道腔板都融入了目连戏,这也成了石台剡溪目连戏的唱腔特色。 石台目连戏演出有其特定的习俗,开演前,在戏台对面专设祭祀台,杀鸡淋血,烧香叩首。村中有名望的长者书写祭文焚烧以接猖神,接着戏班中由五人扮演五猖,五猖头手拿“金、目、水、火、土”五支桃木令牌,其余四猖手执钢叉,由族长挑灯引路到祠堂开始,擎旗放铳,鸣锣开道,在族人簇拥下去村口祭社神。返回戏台后,和尚、道士口念经文,族人下跪迎接,铳锣齐鸣。接下来就是五猖念咒跑猖,佛、道共同作法以驱灾。在此期间,村中族人须虔诚,不可乱语或有不屑之神,否则就要中猖。中猖者会口吐白沫,不省人事,须五猖头解猖方能转危为安。打演目连每场的时限,则是根据当地习俗和需求相邀而定。目连戏班在自己宗族平安无事的情况下,一般十年搬演一次,演出时节在春秋祭社或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也可在正月或赶庙会时上演。 石台目连戏从成戏到盛演有着一定的背景。一是恭兴河(秋浦河的源头河)一带过去盛产竹、木、茶等特产,又因地处偏隅,中原战争很少波及,境内人们过着相对富裕而稳定的生活。加之充足的农闲,这为打演目连戏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时间;二是这里经过历次文化碰撞,崇文尚武之风浓厚,境内出了不少文臣和武举;三是过去人们对洪涝、干旱、疾病等灾害缺乏正确认识和抗灾能力,于是借借搬演目连戏驱灾去疫,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四是打演目连戏不仅是宗族势力的象征,而且也有一定的市场,遇上重大庆典或疫情之地都会争相接戏邀演。五是郑本目连戏的主题思想强化了儒家文化精神。通过刘氏开荤受罚,劝人要慈悲为怀;感家院益立报主,劝人要忠勤;写曹娥之洁身,劝女子节烈;赞罗卜之终慕,劝人须思孝。剡溪陈澜汝的《评劝善戏文》认为:戏文固然以“志于劝善为第一家”,但它所劝之“善”主要是“爱敬君亲”、“崇尚节度”,因而从社会效果来看,它与《琵琶记》、《五伦全僃记》在宣扬儒家伦理方面可以等量齐观。因此它在有极大教化作用同时,也是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意识的,自然受到统治者们的保护和支持。 石台目连戏在境内的盛演时期当属明清之际。当时兴孝乡高田里吴氏称得上是江南名门望族。崇祯九年,吴们名噪乡里京外的复社领袖吴应箕回乡省亲,正逢吴氏高田班备演目连戏。无论文章与书法,题写戏台联自然首推吴应箕莫属了。吴当时欣然提笔吟联:“大褒贬以正人心,若者跨鹤升天,若者披枷入地,若者还金获报,若者埋骨遭殃,赏罚寓微,权堪补累书史阙;演新奇而维世教,忽焉琼楼玉宇,忽焉马剑刀山,忽焉菩萨神仙,忽焉妖魔鬼怪,参观醒醉,眼何殊一幅图悬”。该联不仅精辟道出了目连戏真谛,联首还嵌入“大演”二字。吴应箕说道:“吾乡名兴孝,然唯恐尽孝之风不足,斯戏劝善兴孝,当大演矣”。名气与威望极高的吴应箕如此推崇目连戏,一时间,剡溪率先有唐家班,源头李开办李家班、裨坑竖起陈家班、兰关成立大宇坑班等,秋浦河流域竞相搬演开来。 1645年,由于南明小朝廷不思国危,整日教演歌舞,吴应箕报国无门,在南京沦陷后,回乡组织义军抗击清军南下,由于寡不敌众,在压气培(今新农村横山下首)被执后不屈而罹难。其家族人被杀一百多口。当时,剡溪唐家班和高田班的青壮年绝大多数都参加了义军,他们或战死沙场或遭株杀,从此两个戏班无力独自搬演目连戏了。为了纪念吴应箕这位民族英雄,剡溪唐家班与高田班残余重新组合,改名为剡溪同乐班,继续搬演目连戏,并将兴孝乡更名为“大演乡”,意为还将永结同心,大演目连行善。太平天国时,境内是作战前沿,也是安庆保卫战的后方,太平军兵败后,烧杀抢掠了剡溪一带,高田村更是深受其害而走向衰败,从此再也无力搬演目连戏。不过吴氏后人建房都保留一习俗,门前所建照壁上,正面临摹吴应箕手书“福”字,反面书“演”字。剡溪同乐班却一直沿袭到解放前,最后一场目连戏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合水村演出。 秋浦歌十七首秋浦河,原名秋浦江,是长江一级支流,干流全长149Km,流经石台县境内46Km,河道宽80-100m,上下游河床高差90m,平均比降1/300。秋浦河源头有二,一是牯牛降、仙寓山并汇集珂田南坑、竹溪诸水入恭浚河,经占大、大演唐村注入秋浦河;二是祁门大洪岭,流入原兰关(现横渡)境内与琏溪、管溪汇合为鸿凌河,经过横渡钓鱼台之后始为秋浦河。再经香口汇合恭浚河后流经掘珠、七里、杨坑、矶滩、沟汀于桥湾入贵池境内,流经高坦、灌口、殷汇后注入长江。秋浦河水系流域总面积881.6平方千米,占石台县总面积62.8%。秋浦河神奇幽幻的美丽景色,曾引得不少文人墨客为之赋诗作词,倾情赞颂。唐代诗仙李白曾五游秋浦河,吟诗40余首,其中有《秋浦歌》17首,被誉为“诗之河”,为世人久颂不衰。 秋浦河流域秀美的风光,古代已有记载:《大平寰宇记》盛赞秋浦河曰:“澄碧长秋,舟筏游弋,趣味无穷。”《明一统志》称秋浦河“四时景物宛如潇湘、洞庭。”秋浦河常年碧波荡漾,两岸青山连绵,山水群禽飞舞,林中异兽穿行,空中蓝天白云,水中鱼蟹翻腾。春夏,沿河绿柳碧波,掩映如画;秋冬崖上枫红松青,生机盎然。 【唐】李白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1]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2]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其十七 祧波一步地,[3]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注释】: [1]人一作叉 [2]舟一作行 [3]波一作陂 【小传】: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