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台唱曲 |
释义 | 唱曲,又称“坐唱”,一般以7—9人为班,以生、旦等行当为主,锣、鼓等乐器伴奏,不搭台、不化装,自打自唱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起初出自昆曲的徽调坐唱。明代中叶,由石台县珂田乡(今仙寓镇)的幸福村、台山村逐渐流行于全县境内的每个村落乃至东至、祁门等地。当时有名气的有珂田卢家班、大演唐家班、占大李家班等。明剧作家王骥德《曲律》中所载“两头蛮”即为石台唱曲。 基本信息所属地区: 安徽 · 池州 · 石台县 文化遗产名称:石台唱曲 遗产编号:Ⅱ—8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池州市石台县 遗产级别: 省 简介石台唱曲有大戏和小戏之分,遇什么活动,唱什么曲目,有《四喜》、《暖房》、《长春》、《张仙送子》等百余个。曲调有徽调、涓调、江西调和石牌调,并吸收傩的高腔、道士腔和民歌、山歌等声腔,如“二黄”、“西皮”等。器乐曲牌有[喜孜孜]、[小开门]、[大开门]等。表演分吹、拉、弹、唱等形式,并加以打击乐伴奏。 石台唱曲多用于祭祀、祝寿、婚庆、贺屋、乔迁等民俗活动,表演时间不定,以宗族、家庭结成戏班,代代相传。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汇聚了戏曲、民俗、宗教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但这种传男不传女的古老表演形式已接近濒危状态,亟需保护、抢救和传承。 历史传说唱曲起始与目连戏的演出紧密结合着。大演乡剡溪村同乐目连戏班“始建于明代,开始叫唐家班,曾创演‘曲戏’(也称‘唱曲’),直到请郑之珍编目连戏《劝善记》后,才改为唐家目连戏班。”据珂田乡台山村卢家组年长者介绍,该村唱曲也较早。传说卢家自从祖上高埠田安葬之后就开始出唱曲的了。葬坟时,风水先生拿出一袋芝麻问卢村当家人,是想代代做官,还是将官一代全部做。卢村求官心切,想将官一代全做。于是风水先生便按照家人的意愿,将一袋芝麻倒在一个宕里。结果还真使卢村人过足了官瘾: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不过不是在官场上,而是在曲场上,唱谁像谁,以至声名远扬。这是传说,其实明清社会中,石台祭祀活动与唱曲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 现存曲本石台曾经发现的曲本,是清一色的手抄本。抄写时间绝大部分为民国时期,少量为清末。纸质为竹质黄表纸和熟宣。由于唱曲活动解放后渐止,“四清”时曲本和唱曲被当作破“四旧”对待,尤其是“文革”期间,曲本毁焚严重。保存下来的仅有珂田乡台山村卢家曲本、占大镇建国村上屋陈家曲本等,共计15本。收藏的曲目有《教子》《大保国》《满堂福》等;曲谱有[女二黄·慢眼]、[男二黄·慢眼]等;曲牌有[金榜]、[赏宫花]、[大团圆]等;贺词有祝寿、祝开贺等。曲本中的记谱为工尺谱(高腔,直书),属于古代声乐谱范畴。艺人称“箍点”,标注在词谱的右边,有的用红色圈点,以用来提示。 曲班及艺人石台历史上每个村落都有曲班,近世名气较大的有珂田乡台山村卢家班,占大镇建国村中屋里组李家班等。陈文彬、陈文铎等老艺人尚能演唱部分片段。县文化局已经想方设法对石台唱曲予以挖掘、整理和保护。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已将石台唱曲收录入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