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硕 |
释义 | 石硕,男,汉族,博士。1957年10月生,四川成都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7年获四川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2000年6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藏族历史与汉藏关系”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 概况主要学术特长是运用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藏族历史、汉藏关系、藏族与周边其它民族关系、藏族与中原王朝政权关系史研究。专著《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主要论文有《西藏人口的地理性及其发展趋势》、《藏传佛教寺庙与所属社区关系的个案分析》。 石硕藏学著述目录1990年: 译著:《西藏佛教史考》,{日}矢崎正见著,与张建世合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出版。 《西藏人口的地理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载《人口与发展》1990年第2-3期。 《藏传佛教寺庙与所属社会区关系的个案分析》(合作),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松潘本教寺院尕咪寺调查报告》(合作),载《藏学研究论丛》第2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1991年: 《西藏高原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及相关问题》,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少数民族》1991年6期转载)。 《论大非川战役以前吐蕃以唐蕃和亲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及与其强盛的关系,载《藏学研究论丛》第3 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译文:《关于藏文史籍中对汉文史料误传的考订》(合译),载《国外藏学研究动态》1991年第5期。 1992年: 《西藏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对认识西藏远古文明的价值》,载《中国藏学》1992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2年5期摘登要点)。 《论地缘因素在吐蕃文明东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载《西藏研究》1992年第1期。 《藏族地区寺院与所在社区关系的个案调查——松潘县山巴村与山巴寺及学校教育的关系》(合作),载《西藏研究》1992年第2期。 《论藏民族的多元化构成及其形成时代》,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少数民族》1991年6期转载)。 《论萨迦政权模式的形成及其对西藏地方政体的影响》,载《西藏研究》1992年第4期。 《关于唐以前西藏文明若干问题的探讨(上)》,载《西藏艺术研究》1992年第4期。 1993年: 《试论康区藏族的形成及其特点》,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明朝西藏政策的内涵与西藏经济的东向性发展》,载《西藏研究》1993年第2期。 《关于唐以前西藏文明若干问题的探讨(下)》,载《西藏艺术研究》1993年第1期。 《藏传佛教觉囊派中壤塘寺调查》(合作),载《民族论丛》第11辑,1993年出版。 《论元皇室集团与西藏教派势力的宗教关系》,载《藏学研究论丛》第5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蒙古在连接西藏与中原政治关系中的历史作用》,载《西藏研究》1993年第4期。 1994年: 专著:《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40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该书95年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97年获胡绳青年学术奖和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专著奖; 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从文化的相融性看吐蕃文明东向发展的必然性》,载《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 《藏族族源“西羌说”的缘起及其不成立性》,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格鲁派的兴起及其向蒙古地区传播的社会政治背景》,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西藏文明的东向发展——13世纪西藏与中原政治关系形成的必然性》,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新华文摘》95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民族研究》94年12期转载)。 1995年: 《民国时期西藏独立论质疑》,载《中国藏学》1995年1期。 《论构成吐蕃王朝东向扩张的中原凝聚力因素》,载《四川藏学研究》第3辑,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年出版。 《市场经济对新时期民族关系的利弊影响与对策》,载《民族论丛》第15辑,1995年12月。 1996年: 《清朝前期治藏特点及相关问题》,载《西藏研究》1996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民族研究》96年8期转载)。 《论18世纪前期西藏政治的世俗化倾向》,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达磨灭佛对佛教在藏区传播趋势的影响》,载《中国藏学》1996年第2期。 《略谈本教内涵及其流变》,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四川岷江上游走廊的历史演变与民族文化特点》,载《四川岷江上游历史文化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97年: 《The Eastwar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Civilization》 SOCIAL SCOENCES IN CHINA Vol.XVⅢ,No.1Spring1997(《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1年第1期) 《从有关止贡赞普父子的记载看藏文史料的两个传承系统》,载《中国藏学》1997年第1期。 《西藏高原吐蕃时代以前的交通及其发展》,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藏传佛教与藏民族的形成》,载《四川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998年: 《聂赤赞普“天神之子入主人间”说考》,载《民族研究》1998年第3期。 1999年: 《从考古遗存透视高原先民的精神世界——简评〈西藏原始艺术〉》(笔名秋实),载《中国藏学》1999年第1期。 《从松赞干布广建神庙的活动看佛教与本教的关系》,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贤者喜宴〉所载松赞干布时代法律条文中佛教内容考辨》,载《康定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从敦煌藏文写卷P.T.1287看囊日伦赞时代吐蕃联盟政权的扩展及其内部矛盾》,载《西藏研究》1999年第2期。 《松赞干布时期佛经翻译问题考辨》,载《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四川和民族走廊》(日文),载日本《亚洲游学》1999年6月勉诚出版。 2000年: 专著:《吐蕃政教关系史》(28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七赤天王时期王权与本教神权的关系》,载《西藏研究》2000年第1期。 《隐喻与权力:藏地古代的谜歌——德乌(Ldevu)》,载《中国藏学》2000年第2期。 《松赞干布时代佛教文化传入之实际面貌与地位》,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一个隐含藏族起源真相的文本——对藏族始祖传说中“猕猴”与“罗刹女”含义的释读》,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关于金城公主入藏及出嫁对象等相关史实的考订》,载《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1年第1期转载)。 《论藏族历史发展的开放特征》,载《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民族研究》2000年第9期转载)。 《川西民族走廊的历史变迁与特点》,载《天府新论》2000年增刊号。 《墀德祖赞提倡佛教的社会政治背景及原因》,载《康定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2001年: 专著:《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23.5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 《吐蕃王朝以前雅隆吐蕃部落的经济变迁及其与政权发展的关系》,《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藏区旅游开发的前景、特点与问题》,《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2001年第4期转载)。 《论藏族关于自身起源的三个传说及价值》,《西藏研究》2001年第3期。 《A Text Contains the Truth on the Onigin of the Tibetans-An Intepretation the Legendary Genesis of the Tibetans from a macaque and a rock Demon》《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1年第3期。 《西藏古近代交通史》(参与撰写第二章),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8月。 2002年: 《金城公主事迹中一个疑案的研究——关于金城公主在吐蕃是否生子问题的考证》,载《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载《西藏研究》2002年第4期。 《佛教对吐蕃王朝政权体制的影响——兼论吐蕃王朝前、后期政权形态的变化》,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川西藏区的民间宗教形式》,载《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4期。 2003年: 《从唐初的史料记载看“附国”与“吐蕃”》,载《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1年第1期转载)。 《附国与吐蕃》,载《中国藏学》2003年第3期。 《昌都:茶马古道上的枢纽及其古代文化》,载《西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藏彝走廊——思想的源地》(与梁枢合作),载《光明日报》2003年月12月4日。 《马长寿教授对藏学研究的贡献》(与李绍明合作),载《西北民族研究论丛》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月12月出版。 2004年: 《从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看黄河流域人群向川西高原的迁徙》,载《西藏研究》2004年第2期。 《汉代的“都夷”、“旄牛徼外”与“徼外夷”——论汉代川西高原的“徼”之划分及部落分布》,载《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格萨尔〉与康巴文化精神》,载《西藏研究》2004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转载)。 《康区藏族的形成及多元化特点》,载韩国江南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人文科学论集》2004年,总第13集,第293-302页。 2005年: 《雅砻江源的奇观—石渠松格嘛呢石经城》,载《四川文物》2005年第1期。 《藏彝走廊地区石棺葬所属人群探讨》,载《康定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第1期。 《汉代西南夷之“夷”的语境及变化》,载《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1期。 《“氂牛种越巂羌”考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中的民族问题》,《西藏研究》200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增刊。 《藏彝走廊:一个独价值的民族区域》,《中国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主编:《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2006年: 《汉晋时期南中夷越辨析》,载《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关于康巴学概念的提出及相关问题——兼论康巴文化的特点、内涵与研究价值》,《西藏研究》2006年第3期。 《藏彝走廊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区域类型及其与甘青地区的联系》,载《巴蜀文化研究》(第三辑),巴蜀书社2006年5月出版。 《318国道:中国大地上的一条美丽项链》,《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10期。 石硕男,重庆市人,1962年10月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通信,系统集成。编著出版有《交换机/路由器及其配置》、《计算机网络实验技术》、《计算机组网技术》、《网站设计与管理》、《网络操作系统实用教程》等教材, 公开发表的部分论文基于DSP的二网融合的可视电话系统12009-08电视技术1002-8692 信息产业部电视电声研究所 ;二网融合的可视电话与多媒体增值业务系统12009-08通信技术1002-0802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三研究所 ; 基于集合分析的数据查询方法22008-1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671-4512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 Face Image Retrieval Method Based on Improved IGA & SVM12007-06 Lecture Note in Computer Science0302-9743Springer Verlag; 基于端口准随机猜测的UDP穿越Symmetric NAT方法12008-01计算机工程与设计1000-7024中国航天机电集团七0六所;基于稀松密度的多目标优化演化算法12006-07微计算机信息 1008-0570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自动控制分会; 局域网中的SSL实验12005-07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006-7167上海交通大学; PSTN话音+Internet视频的通信系统设计12009-07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671-8496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低压电力线通信的应用 2004-03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672-2477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Extracting Schema From Semistructured Data With Weight tag22009-05 Lecture Note in Computer Science0302-9743Springer Verlag;半结构化数据的最小模式化模式发现 2009-04计算机应用与软件1000-386计算机应用与软件编辑部。 获专利的情况1PSTN+IP视频的多功能可视电话机应用200720050569.42008-04中国2 机电一体的全天候防盗报警锁应用200620066873.32008-05中国3二网合一的移动多媒体可视电话及其实现方法发明200810028030.8 2009-02中国 同济大学教授2007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得化学生物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计亮年教授)。同年进入同济大学化学系工作,现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 (影响因子大于3.0的有10余篇)。论文被引用超过200次。担任Dalton Trans, 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DNA and Cell Biology 等杂志审稿专家。 教学: 主要承担“基础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任务。 所获荣誉: 1. 荣获同济大学系列英才计划之同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 2. 荣获2010-2011学年同济大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最佳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奖 3. 荣获2010-2011学年同济大学化学系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4. 荣获2009-2010学年同济大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最佳教学设计奖 5. 荣获2009年度同济大学本科生学科竞赛优秀指导老师 6. 荣获2009年度同济大学巴斯夫优秀科技论文奖指导老师 7. 荣获2008同济大学青年骨干教师 8. 荣获2007同济大学青年教师优秀人才 9. 荣获2007同济大学大学生集中军训优秀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科研方向 1. 小分子化合物对生物大分子DNA/RNA/蛋白质的结构识别及功能调控。 2. 功能配合物的设计合成,端粒酶抑制剂的开发。 科研项目 1. 手性钌铱双核配合物对G-quadruplex和I-motif的选择性识别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 万 (主持) 2. 单双核钌配合物与DNA的键合性质研究,2万+ 3万,同济大学青年优秀人才(主持) 3. 若干神经毒性金属与tau蛋白微管结合域的配位及其对构象的诱变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2万(参加) 4. tau蛋白微管结合域构象及其作用,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1万,(参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