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山乡 |
释义 | 1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石山乡石山乡为地名,我国同名乡镇主要有: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石山乡,该镇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境北部,总面积60.5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委会,农业户3052户,12707人;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石山乡,该镇位于大通县东南部,总面积27.42平方公里,全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29个自然村1765户,8566人。 ◎ 乡镇简介石山乡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境北部,东、北、西北分别与吉安县横江、田心、永阳相连,西、南、东南与螺溪、南溪、澄江接壤。面积60.5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委会,农业户3052户,12707人,乡人民政府驻石头山,距县城32公里。 石山乡地势南高北低,大部分系丘陵。北部为河谷平原。慈航山峰海拔339.6米,平均海拔60米,禾水河从西部入境,流经8个行政村,于洲下村入吉安县。 ◎ 经济发展经济以农业为主,土质肥沃,年产粮食5724吨,旱地面积4035亩,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大豆、芝麻等常规品种,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广湖、洲下村的百亩果业基地、黄塘公路沿线的千亩优质稻、石文公路沿线瓜果基地、禾水河两岸的畜禽养殖初具规模。境内企业主要以沙石厂、机砖厂、建筑业为主,石膏矿资源有待挖掘开发。招商引资落户沿溪纸业城的天泰纸业公司,工业园的正生食品厂均已顺利投产,将为该乡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交通闭塞曾经制约着石山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石螺公路已硬化通车,石文公路即将改建;石山通往吉安县的石横公路已申请立项,将于今年底动工建设。石山至泰和、吉安道路的改善,以及禾水河大桥的建设将使石山落后面貌彻底改变。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2002年,该乡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新开发圩镇面积1200平方米,生产总值实现3589万元,工业总产值2100万元,农业产值2690万元,财政总收入109.3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了97.3万元,农民的人平均收入达到了1149元。 ◎ 基础建设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境内辖初中1所,完小4所,教学点8处,医院1所。为了改善全乡群众的饮水条件,乡里投资了30万元建起了自来水厂。同时也加强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兴修了樟木水库,良友水库,上都提灌站和护坡工程正在施工,完成了南阳庄水库水坝、水陂的除险加固。社背至新屋村的农田改造基本完成。 ◎ 行政辖村石山村 匡源村 良友村 岭背村 冻边村 社背村 上居村 新屋村 老张家村 良潭村 广湖村 齐塘村 洲下村 ◎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1986 男 6171 女 5815 家庭户户数 2825 家庭户总人口(总) 11672 家庭户男 5946 家庭户女 5726 0-14岁(总) 2808 0-14岁男 1456 0-14岁女 1352 15-64岁(总) 8281 15-64岁男 4350 15-64岁女 3931 65岁及以上(总) 897 65岁及以上男 365 65岁及以上女 53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1477 2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石山乡◎ 简介【石山乡(Shi Shan Xiang)】石山乡位于大通县东南部,东邻互助县五峰乡、西南与桥头镇接壤,北与窵沟乡毗邻。总面积27.42平方公里,全乡两面环山,海拔2490米至3985米,年降水量450毫米,无霜期85天。全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29个自然村1765户,8566人,属纯回族聚居乡。总面积27.4平方千米。辖红垭豁、杂户、冰沟、铧尖、石坂滩、西坡、上丰积、下丰积、小沟9个村委会。1952年建石山乡,1956年设石山回族乡,1958年改为幸福公社,次年又更名为石山公社,1984年复设石山回族乡,1985年改为石山乡。平均海拔2600米。1489户、7846人,是一个纯回族聚居区。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滞后,因而这个乡被青海省政府确定为贫困乡。 ◎ 资源全乡总耕地面积134314亩,退耕还林(草)2500亩,人均占有耕地1.4亩,主要种植小麦、油菜、马铃薯、青稞等农作物;牲畜存栏数4951头(只、匹);矿山资源丰富,如石灰石、玄武岩、灰色粘土、白云岩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是大通县水泥生产的原料基地。 ◎ 经济发展“十五”期间,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真抓实干,逐步使全乡人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全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五年中全乡走“种、养、加、采、运”的经济发展路子,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五”末,工农业总产值3886万元,比“九五”末增长2817万元,平均每年增长33%;其中农业总产值990万元,比“九五”末的609.5万元增长386.5万元,平均年增长12%;工业总产值2791万元,比“九五”末的1098万元增长1693.2万元,平均年增长30%;畜牧业总产值比“九五”末的288万元增加10%;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九五”末的1120元增加到1895.2元,增加775.2元,平均年增加13.8%。 ◎ 社会及生态建设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按照“增油、扩薯、保豆”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种植油菜、洋芋等晚田作物,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五年来,增加油菜种植面积1135亩,洋芋465亩。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草)工作。按照“群众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认真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十五”期间全乡共完成退耕还林(草)2500亩,退耕面积占全乡耕地面积的17%。同时以春秋两季造林绿化为主,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十五”期间,共计完成造林500亩,四旁植树10万株。 把牛羊育肥和发展家庭养殖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以扶贫小额贷款、整村推进、联点帮扶等扶贫项目,积极扶持农户养奶牛,有条件的农户积极发展牛羊育肥。“十五”期间,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约191万元,受益农户500余户,占全乡总户数的30%。通过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全乡畜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全乡支柱产业,至2004年末,全乡共有奶牛1967头,达到了“十五”期间实现户均1头的目标,羊存栏2167只,出栏率47%,全乡共有牛羊育肥大户8户,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产值的41%。 积极实施人畜饮水项目工程。继“九五”期间投资210万元完成红垭豁、杂户、冰沟三村人畜饮水项目,“十五”期间继续加大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力度,彻底解决了全乡9个村1077户,8377人,4419头(匹、只)牲畜的人畜饮水困难,改善了全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努力实施教育危房改造项目工程。“十五”期间,相继对石山中学、小沟、杂户、西坡、丰积等小学的教育危房进行了改造,共投入资金197万元,改造教育危房面积960平方米,使全乡的教育、教学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大力实施乡村道路硬化项目。投资445万元,实现了6.5公里县乡道路黑色化,改造乡村道路和拓宽、维修田间道路;五年间,累计加固、维修乡村道路47公里,桥梁2座,全乡的交通道路进一步改善。开通西宁—石山,桥头—石山的班次,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以扶贫工作为载体,完善救灾救济体系。针对全乡经济落后,土地贫瘠,地处偏远,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现实,乡党委、乡政府十分重视扶贫工作,加大对贫困家庭、五保户、残疾户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建立分类档案,制定中长期扶贫规划,建立健全救济救灾保障体系。“十五”期间共投入救济救灾物资约48.6万元。 配合全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积极引导群众参加医疗保险,2004年全乡共有1302户,5686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1.2%。为提高全乡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