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棉永和战国墓 |
释义 | 墓葬所在的石棉县永和乡裕隆二组位于县城东约6公里处,地处大渡河南岸的一级台地, 高出河面约20米,为群山环抱,大渡河沿台地向东流去。1993年2月,村民在为乡办花炮厂修建消防蓄水池时,于距地表1.5米深处发现人骨,并伴出有青铜剑、镞和陶器等。省、 县文物管理部门闻讯后,即派出专业人员前往进行调查清理。共清理土坑墓葬三座。 后经整理编写简报于《考古》1996年第11期。 石棉县永和乡的裕龙二组,俗称上二台子。92年台地上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土坑墓,经过专业人员的调查和发掘,能够确认它是一个墓群。2000年的一次考古调查中拍摄的照片(上)上,看得见那个高耸的建筑,一个冶炼厂把墓群结实地压在了它的下面,对于一个只有半个世纪历史的县城来说,2000多年的战国墓在这里发现显得是那么的珍贵。 考古队员正在清理墓葬。这里属黄褐色沙质地层,疏松而干燥,骨架保存完好,清理的难度不大,但是它没有明显的墓边。发掘采用了开设探沟的方法来发现墓葬。这个编号为M2的墓主人是一位女姓,年龄大致在20-30岁左右,墓葬头向西,随葬品有陶罐、陶碗、陶纺轮;青铜耳环、泡饰、手镯等。 编号m3的墓葬为仰身直肢葬,它的骨架保存的不好。与m2相比较,除了有和m2相同的陶器外,与m2不同的是它随葬了许多的青铜兵器,从它们摆放的位置来看,墓葬没有扰乱过。 巴蜀式的青铜剑放在腰间;从胯部至胸部有大小不等的青铜泡饰13件,显然是衣服上的纽扣或者饰品;盆骨左侧堆放有青铜箭镞18枚,仔细的观察发现它们的周围有腐烂的编织物的痕迹,说明箭镞是装在一种袋子里而放置于腰间的;在右上肢骨手腕上套有 3件青铜手镯;颌骨与肩胛骨之间的颈部分布有串珠饰品。墓葬m3的墓主人的男姓身份从它的随葬品不难看出,与m2的她随葬陶纺轮而无一件兵器来看,我们已经能够从墓葬的随葬品中看出男性和女姓的社会分工了。 出土的陶碗底部大都饰有叶脉纹,这在大渡河流域尚属首次发现。据观察,碗底的叶脉纹多为自然形成,估计是在陶坯制成后,在未干的情况下于碗底垫以树叶,然后烧制形成。而只有一件的叶脉纹似为人工刻划而成。这种纹饰最早见于安宁河谷的西昌礼州三分屯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器,时代稍晚的大石墓出土的部分陶器及会理成河流域土坑墓出土器物也屡有发现。就现有的考古资料推断,大渡河流域的这种陶器形制及纹饰应是由金沙江流域的古代文化传播而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