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梁与龙湫 |
释义 | 石梁与龙湫是指浙西三瀑之中的石梁瀑布和龙湫瀑布。袁牧的《浙西三瀑布记》中描述了石梁瀑布和龙湫瀑布的不同之处:石梁威武,龙湫温和;石梁喧嚣,龙湫安静;石梁湍急,龙湫迟缓;石梁冲荡一往无前,龙湫来回流动。 中文名:石梁与龙湫 类型:旅游景点 地点:浙江天台山 相关记载:浙西三瀑布记 高度:190余米 景点类型:中国四大瀑布之首 石梁瀑布概述石梁瀑布位于浙江天台山,是天台八景之一,位于中方广寺东侧。所谓“石梁”,系指山腰间一块横空架在溪上的天然巨石,其形状宛如屋梁,故名“石梁”。石梁长二丈,最狭处不过半尺,最宽处也不过尺余,由于上狭下宽,背似龟,身似龙,故又有“龟背龙身”之称。由于石梁衔接两山,凌空横亘,其上有双涧合流,一股是来自东面的金溪,一股是来自西面的大兴坑溪,两股溪水汇集到此,穿过石梁奔泻而出,形成了高达30余米的飞瀑,此景又名“二龙争壑”。 独特之处石梁飞瀑并不比其它瀑布壮观,但它却有自己的独特指出:首先它有一条二丈左右的巨大石梁,横跨在两崖之间,那微微拱起的梁面,像一条匍伏的巨蟒。金溪和大兴坑两条溪水,左右而来,汇合于此。溪涧岩石坎坷不平,水流随之层层折跌而下,每一次折跌,激起一阵雪白的水花,接着又往下折跌。这样经过4次折跌后,溪流终于在阵阵白浪之中流到了石梁附近,聚集成一个巨大的雪浪团,向石梁冲激过来。一部分被打回,而大多数则从梁底穿过,坠入几十丈深的幽谷之中,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石梁瀑布附近还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题“第一奇观”四字石刻、清末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的“石梁飞瀑”题刻,石梁腹部有郡守刘璈题的“前度又来”等。 石梁飞瀑的美景在于浪花万朵,似堆雪撒珠,终年不绝,故有“冰雪三千尺,风雷十二时”之说法。从中方广寺沿山径可达下方广寺。此时再回望石梁飞瀑,景色又有变化了。只见石梁高挂入云,飞瀑九天抖落,仿佛银龙从天而降,正如一首诗中所描绘的那样: 石桥处处足徜徉,尤妙探奇在下方。 飞瀑寺前晴亦雨,昙华云际远偏香。 一帘诗画悬空壁,万古风雷撼彼苍。 我欲卧游支枕看,第三松畔设藤床。 当年徐霞客从石梁俯视百丈深渊时,曾记载道:“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渊,毛骨俱悚。” 石梁飞瀑的另外一个独特之处,是有浙东的画山秀水和附近城乡繁华的衬托。天台山本身美景颇多,又是佛教胜地,所以,石梁飞瀑亦因此而更闻名遐迩。谈到天台石梁飞瀑,不禁令人想起一首歌咏天台石梁飞瀑的长诗,这就是清代进士魏源的《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全诗如下: “雁湫之瀑烟苍苍,中条之瀑雷硠硠,匡庐之瀑浩浩如河江。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在石梁:如人侧卧一肱张,力能撑开八万四千丈,放出青霄九道银河霜。我来正值连朝雨,两崖逼束风愈怒。松涛一涌千万虫,奔泉冲夺游人路。重冈四合如重成,震电万车争殷辚。汕头草木思他徒,但有虎啸苍龙吟。须臾雨尽月华湿,月瀑更较雨瀑谧。千山万山惟一音,耳畔众响皆休息。静中疑是曲江涛,此则云垂彼海立。我曾观潮更观瀑,浩然胸中两仪塞。不以目视以耳听,斋心三日钧天瑟。造物贶我良不悭,所至江山纵奇特。山僧掉头笑:‘休道雨瀑月瀑,那知冰瀑妙,破玉裂琼凝不流,黑光中线空明窈。层冰积压忽一摧,天崩地坼空晴昊,前冰已裂后冰乘,一日玉山百颓倒。是时樵牧无声游屐绝,老僧扶杖穷幽讨,山中胜不传山外,武陵难向渔郎道!’语罢月落山茫茫,但觉石梁之下烟苍苍,雷硠硠,挟以风雨浩浩如河江!” 龙湫瀑布雁荡大龙湫瀑布为浙江省雁荡山胜景。它与贵州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黑龙江吊水楼瀑布并称中国四大瀑布,而大龙湫独以其落差为190余米取胜,为中国瀑布之最,有“天下第一瀑”之誉。 袁枚的《浙西三瀑布记》中的相关记载《浙西三瀑布记》原文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壬寅岁,余游天台石梁,四面崒者厜㕒(1),重者甗隒(2),皆环粱遮迣(3)。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4),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挡㧙(5),自然拗怒郁勃(6),喧声雷震,人相对下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后十日,至雁宕之大龙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7)。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籍,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漱静;石梁急,龙揪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后半月,过青田之石门洞(8),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9)。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蚊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内(10)。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 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易》、《书》者如无《礼记》、《春秋》。”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 袁枚生平简介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 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石梁龙湫相关描述的原文后十日,至雁荡之大龙湫. 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 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 ;石梁喧,龙湫静 ;石梁急,龙湫缓 ;石梁冲荡无前 ,龙湫如往而复 ;此其所以异也. 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石梁龙湫相关描述的译文十天后,到了雁荡山的大龙湫。 还没到大龙湫的三里之外,看到一条带子从天而下,但是没有声响。走到跟前仔细观看,原来二十丈以上是瀑布,二十丈以下不是瀑布,都化成了烟,成了雾,成了轻绡,成了玉尘,成了珠屑,成了琉璃丝,成了杨白花。往下坠落,却又像上升;疏散开来,却又像在密密编织。风吹来摇动它,就飘散不知落到哪里去了;日光照耀它,五彩缤纷。有时候站的远远的却打湿了头发,有时贴得很近的看它但是衣服一点都不湿。这个原因是因为瀑布的落点太高,悬崖中间洼,水流在在中间没有依靠,不得不随风缥缈,又很少被阻拦,所以不能发出大的声响,和石梁瀑布很不一样。大致石梁瀑布威猛,龙湫瀑布温和;石梁瀑布喧腾,龙湫瀑布平静;石梁瀑布湍急,龙湫瀑布缓和;石梁瀑布一直向前冲击,龙湫瀑布就像来回奔流;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才见到石梁瀑布的时候,以为瀑布的景象也不过如此,龙湫瀑布就可以不来看了;等到到了龙湫以后才知道耳朵、眼睛还有没听过、没见过的东西,真实不能盲目揣测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