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窟寒泉 |
释义 | 据明·正德《大同府志·山水》载:“在府城西三十五里石窟寺左。”是指云冈石窟第二洞“寒泉洞”北壁脚下,有一清泉流出。明代“石窟寒泉”,是大同八景之一。因窟左为1窟称石鼓洞,故当地又有“石鼓寒泉”之称。据《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载,“……此则制发响,闻者摄心,琢石则醴泉流出,饮之愈疾。珍禽时聚,毒虫屏迹,此则灵感之大略也。”说的正是石窟寒泉。清·雍正《朔平府志》将此称为“石窦喷水”曰:“石佛寺有石窦喷水,清澈可饮,行道多藉也。”明大同府学训导,后累官翰林侍讲学士王达善有“题石窟寺寒泉”一诗曰: 一脉元从石罅来,湛于秋镜绿于苔。 羌胡不解煎茶法,下马争分涤酒杯。 明人邢哲的《石窟寒泉》更写出此景的特色: 乾坤灵异信非常,石窦泉流水自香。 尽日澄天涵素影,终宵漾月吐寒光。 味甘不羡姜诗井,意适应同德裕庄。 地脉一源应有自,尘缨何必濯沧浪。 可见寒泉之水“味甘”“自香”,可与“姜诗”井水相比。当年此水汩汩而流,流量颇大。《云中郡志》郡属图中,将“石窟寒泉”之水导入武州川?今十里河?,可见当时此泉之盛。1986年,国家投资将此水由洞窟引出,以岩石雕回旋图案流杯渠为泉水出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