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洞镇 |
释义 | 1 甘肃皋兰县辖镇皋兰县石洞镇位于兰州、白银两大城市之间,相距各40公里。全镇辖10个行政村,3个社区,38个自然村,54个村民小组,农户6199户,农村人口25476人,城镇人口21052人。 ◎ 乡镇简介该镇有中小学27所,卫生院所26所。地势山川相间,平均海拔1700米,年均降水量263.41毫米。土地面积 40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058亩,其中水地33071亩,农民人均1.3亩。境内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程控电话实现了村村通;国道109线、包兰铁道、白兰高速公路纵贯全境。 ◎ 经济发展2004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26元,镇级财政收入达到192.7万元。全镇农业结构调整、科技兴农步伐不断加快,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无公害红砂洋芋、暖棚养殖、旱地西瓜、基地蔬菜"四大生产园区";乡镇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全镇各类所有制企业达到86家,固定资产达到8000多万元,从业人员4300多人;非公有制经济增势强劲,以个体、私营经济体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达到83家。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紧紧依托白兰高速公路县城连接道建设三产经济开发带,石洞寺经济旅游开发区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一系列小城镇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 行政区划皋兰县石洞镇城南社区简介 皋兰县石洞镇城南社区总人口5148人,1896户,办公地点设在公园巷13号,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办公场所面积300多平方米,城南社区于2003年底开始筹建,2004年2月份成立社区党支部,2004年4月份选举成立社区居委会及其成员5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2名,平均年龄40岁。 城南社区辖区内有居民家属楼68幢,机关、企事业单位24家。辖区内有休闲娱乐的县城广场、皋兰影剧院,有教育基础设施较好的皋兰一中,石洞小学,有医疗设备齐全的皋兰县人民医院,有图书馆、文化馆及发达的邮电通信企业。 城南社区除建成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还相继建立了妇联、团支部、科普领导小组、残疾人协会等组织。自成立社区以来,在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工作任务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机制,以社区服务居民为重点,努力开展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体、社区治安、社区环保等工作。成立了社区家政服务中心,开展保姆介绍、水暖维修、搬家服务、房屋清洁等为群众提供便利的服务项目。 皋兰县石洞镇三川口社区简介 皋兰县石洞镇三川口社区总人口8194人,2735户,办公地点设在新兴路201号。三川口社区于2003年11月成立, 2004年4月份选举成立社区居委会及其成员5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2名,平均年龄41岁。同年5月份成立社区党支部。 三川口社区辖区内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内保单位、集贸市场、商业网点246家。交通便利,通讯信息顺畅,有大型国营企业国防三厂(包括胜利、前进2厂)。三川口社区环境优美,空气质量较好,适合居民居住。 2004年以来,三川口社区从规范工作入手,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并购置办公用房6间150平米,积极改善办公条件。社区两委以提请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以服务广大居民为工作出发点,成立了社区综治员队伍,加强了治安建设与管理,建立了社区综治防控体系;社区深入居民家中摸查人口底数,建立了人口档案,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不断规范城镇居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确保低保工作顺利规范运行;不断优化社区环境,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大力整治环境卫生;社区经常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皋兰县石洞镇城北社区简介 皋兰县石洞镇城北社区总人口6859人,2662户,辖区南至兰泉路公园巷,北至县委七号楼。城北社区辖区内有机关、企事业单位92个,有居民住宅楼51幢,平房85排。城北社区从居民实际需要出发,成立了社区妇联、社区团委和社区关工委、社区残联等群团组织。 近年来,城北社区两委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落实社区建设的各项措施,从抓基础工作入手,积极协调上级单位部门,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发挥"四自"作用,推动工作开展。深入进行了人口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为社区各项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推行了"平安工程",实行24小时巡逻制度;积极发展社区文化,引导和组织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美化社区环境,开展了社区环境大整治活动;积极关心和救助贫困家庭、学生,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实际困难,不断增强社区居民对政府的认同和信任。 2 贵州天柱县辖镇◎ 乡镇简介石洞镇地处天柱县西南边陲,距县城37km,地处东经108°51′28〞~109°05′28〞,北纬26°51′36〞~60″之间,东接天柱县高酿镇,西邻剑河县南明镇,南界锦屏县平秋镇,北抵天柱县凤城镇,边缘线长,系三县交界之地。方圆187.28km2。素有“天柱西藏”之称。 ◎ 历史沿革石洞旧称高银汉,与北面九龙山遥相呼应。史话古远。明代属归化乡三图,清代属循礼里。民国三年受辖于第六区(高酿区),二十一年为九龙乡。二十九年为石洞联保。三十年为汉寨联保。三十一年为南和乡。三十三年易名为汉寨乡。1953年建石洞乡,为高酿公社石洞管理区。1961年建石洞公社。1969年水洞、都岭公社并入。1970年水洞、都岭公社拆出恢复原建制。1984年改社为镇。1992年石洞镇、水洞、都岭、黄桥三公社并为石洞镇至今。 ◎ 地理信息石洞镇处于山高、路远、偏僻一隅。最高海拔1031.62m,最低海拔624.48m,平均海拔702m,“俯视”全县。地貌多变,山势复杂,山谷幽深莫测。四面皆山,中部为丘陵蜿蜒,偶有涧坝。系“八山一水半分田”之镇。 年最低气温-6.3℃,最高气温32℃,日均气温14.5℃,无霜期247天,年积温5292.5℃,年降水量1498mm,属温和湿润型一年两熟农业气候。系天柱县秋割最晚之镇。 主要土壤为硅铝的黄红壤,红砂壤,黑砂壤以及水稻土。全镇土地面积有198.6平方公里,近几年的利用现状是:耕地1914.45公顷,占10.22%;园地0.16公顷,占0.08%;林地12769.18公顷,占68.18%;牧草地1859.99公顷,占9.93%;居民工矿用地710.97公顷,占3.8%。交通用地46.57公顷,占0.25%,水域用地94.92公顷,占0.5%,未利用土地1332.05公顷,占7.11%。劳力外出多,弃荒田土不少。 3 四川泸州市龙马潭区辖镇◎ 乡镇简介石洞镇位于长江北岸,沱江以东,距泸州市中心10公里,离泸州火车站3公里。泸(州)隆(昌)、泸(州)荣(昌)公路在此交汇,泸(县)富(顺)公路横贯全境,隆黄铁路穿境而过,由北到南的四条大小溪河纵贯全境。全镇面积51.4平方公里,辖21个农业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31万,工农业总产值16,6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35元,财政收入795.96万元。该镇曾先后被授予全国"基层民兵预备役建设先进单位"、"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镇"、"村镇建设先进单位";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劳务开发先进镇"、"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 经济发展该镇是龙马潭区主产粮食、果蔬、禽畜、鱼类的农业大镇。辖区内以万亩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花博园"为主战场的"招商农业",引来了八方投资业主。该镇是长江上游生态林优质苗木基地。 "小城镇建设"是该镇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到目前为止,新区建设用地190亩,投资1.5亿元,新建社会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和房屋面积达40万平方米。其中有投资近千万元的邮电大楼、400多万元的红十字医院以及综合功能齐全的新区农贸市场。泸州北郊水厂至石洞镇的自来水工程相继投入使用;高标准、多功能、规范化的镇中学综合教学楼和小}学教学楼已投入使用;民用天然气满足人们需要,使该镇小城镇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辖区内酒类企业年产散酒一万吨以上。以玉蝉、王氏、三溪等为龙头酒类生产已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 该镇为改变税源单一的被动格局,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招商引资,实施工业强镇。投资1,500万元的尖东实业有限公司建成投产,投资3,000万元占地50余亩的泸州大鹏玻璃厂的投产运行,以及华明酒业有限公司的引进投产,将极大地提升该镇工业化速度,同时也为该镇小康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乡镇建设石洞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设台宣传、举办专题广播、发放宣传资料,腰鼓队、宣传车连续进村入户宣传;组织“万人签名”活动、“小手牵大手”活动;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发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告知书》;召开治理“五乱”动员大会……扎实有效的宣传活动,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调动了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4月10日,石洞镇组织全体镇机关干部、社区四职干部、基干民兵等100余人,拉开了声势浩大的治理行动序幕。在一个月的攻坚时间里,所有参加人员取消了节假日,逢赶集天清晨5点半就来到石洞场规范场镇秩序。环境治理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群众纷纷走上街头帮助维护秩序,主动纠正乱停乱放、占道经营行为。 “棚子拆了,摊子摆进店里了,车辆也按规定停好了,连收废品的也规范了,现在的石洞场镇环境漂亮多了,走起路来,也不踢踢绊绊的了。”纪念碑社区的张大妈对环境治理的效果很满意。 建设 以园林城镇为目标 到目前为止,石洞镇总计投入了200万元,新建垃圾库、垃圾坑,添置垃圾箱,维修公厕,安装路灯,硬化水泥路面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也为石洞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以前街上找不到一个垃圾箱,只好把垃圾丢在地上,现在垃圾箱安好了,大家都不好意思乱丢垃圾了。”场镇居民余家福这样说。 石洞镇还计划投入1000万元,用于219省道过境段的沿线风貌治理,并新增3个集镇雕塑;按照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西南分院专家对石洞场镇的规划,计划按照园林城镇的建设风格,沿219省道至花博园沿途整治排污沟,修建人行道,统一建筑风貌,新增7个景观花园,把石洞镇打造成为既卫生整洁又雅致美观的园林城镇。 管理 建立长效机制 环境综合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石洞镇在建立长效机制上做足了文章。 一是经费的保障,镇上督查,考核。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外,石洞镇每月保证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保洁员工资、垃圾清运费等。《石洞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考核办法》的出台,也为综合治理的有序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考核办法》规定,镇上对11个村(社区)每周一督查、一通报,每月一考核、一排名,加强对重点区域、地段的督查力度,督查结果与各单位、部门、村(社区)的年终目标考核挂钩,构建了上下联动的责任体系。 二是完善保洁队伍,建立网格化管理。石洞镇结合现有环境卫生情况,将全镇划分为39个“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无缝隙连接的清洁、保洁方式,保证了整个街道的每一个区域都有具体的责任人。石洞镇还聘请了2名城管城监协管人员,专门从事城市环境监管工作,并投入10万余元购置了2辆城管城监敞篷巡逻车,大大提高了环境日常管理能力。 三是开展经常性的执法工作。针对场镇大、人口多、摊点多,又位于城乡结合部的状况,石洞镇着手组建了城管城监队伍,填补了石洞场镇无城管执法人员的空白,为今后的环境治理、市场秩序的维护提供了执法保障。 在现在的石洞镇街上,经常可以看到宣传车在巡回宣传,广播里的要求清楚明了:“坐商一律归店、游商一律归市、门前一律实行三包、车辆一律不准乱停乱放……”这些简洁明了的宣传语被群众普遍接受,并逐渐成为石洞群众的“流行语”。在这种“流行语”的感染下,社区志愿者走上街头治理卫生死角,社区矫正者主动参加清除“牛皮癣”,年迈的老人主动请人拆下家里的棚架…… 规划 打造城区后花园 石洞镇已经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镇,如果没有一个漂亮的镇貌,没有一个宜居的环境,就有愧于这一称号。按照四川省建景规划设计公司为石洞镇编制的规划,将挖掘石洞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明确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镇域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形成有序的城乡体系。 在这个新近才编制完成的规划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以发展为主题,实施城镇建设和休闲旅游发展为核心的带动战略,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培育和发展经济增长点,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石洞镇的环境综合治理,与这个规划紧密地结合了起来。“石洞镇的规划确立了城镇发展的目标和实施时序,城镇功能和布局都将得到优化,城镇风貌将得到极大改善。”在石洞镇党委书记胡怀明的眼中,环境综合治理就是要以解决制约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把石洞镇打造成泸州城区真正的后花园。 4 四川遂宁市安居区辖镇◎ 乡镇简介本镇地处川中丘陵地带,位于安居区西南部,幅员面积56.3平方公里,距安居城区22公里,东毗邻会龙镇、安居镇,南与东禅接壤,西紧靠白马镇、北邻观音乡。全镇共辖2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255个村民小组,总有9617户34042人,全镇共有劳动力16559人。建制镇面积1.25平方公里,场镇常住人口2112人,其中有镇机关干部30人。全镇路网有县乡道路17公里,村级公路66公里。联通、移动网络覆盖全镇。 白安河穿境而过,全长29.3公里,分别经过东方寺村、亭子坝村、老庙村、谭家坝村、杨家坝村、油房坝村、浸水湾村、明觉寺村、草鞋垭村、高滩村。有两个梯级电站:河湾电站和高滩电站。年发电量70万千瓦时。 本镇特色农业:优质水果黄金梨种植面积3000亩;脚板苕种植面积500亩;榨菜500亩;二荆条海椒4000亩;养殖天府白鹅10000只。 ◎ 自然条件及资源石洞镇位于安居区西南部,属川中浅丘,地势西北高东南底,平均海拔312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属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土壤类型为紫色土、水稻土、冲积土,土地肥沃。全镇森林面积13270.5亩,森林覆盖率15.7%。“遂八”路穿境而过,镇内交通四通八达。 全镇农副产品种类繁多,盛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苕、油菜、花生、二精条海椒、榨菜、豇豆等粮经作物。黄金梨规范化种植面积达3000亩,进入盛产期黄金梨1200亩。劳动力资源丰富,属市、区劳务输出基地镇,常年劳务输出1万余人。全镇水力资源丰富,白安河由西向东流经石洞场镇全长29.3公里,其支流4条,水产品丰富。场镇建设初具规模,功能配套齐全,农贸市场、综合市场已建成使用,自来水厂、车站、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齐全。历史古迹两处:石洞古桥,据说建于明朝,是成都至遂宁古驿道必经之路;梵惠寺始建于唐朝。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