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石碧村
释义
1 福建永安市安砂镇下辖村

石壁客家祖地“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石壁,是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原禾口乡,1993年更名设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宁化西隅,与江西省石城县毗邻,距县城22公里,在省道东石线公路旁。以石壁村为中心的这一地域,史称“石壁峒”、“石壁村”、“石壁寮”、“石壁城”,总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包括现石壁镇、淮土乡的全部以及方田、济村乡的一部分,在历史上,石壁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村情概况

石碧村坐落在永安市玲珑溪两岸,隶属于安砂镇,村部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1989年全村人口312户1342人。

1979年,石碧大队集资6万元,建成长24米、宽5米的下甲桥,沟通了玲珑溪两岸的来往。次年,砖木结构的“H”形电影院和土木结构的村卫生所相继竣工,建筑面积计880平方米。电影院有座位800个,卫生所设有牙科、中医、西医、药房等科室,基本实现小伤小病不出村的农村初级医疗保健规划目标。1981年,又建成2层土木结构的村级小学和单层砖木结构的幼儿园各1所,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1985年,建成装机容量150千瓦的小水电站1座,基本满足全村的用电需要。同年还建成土木结构的活性炭厂厂房,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1989年,投工1200个工日,建成沿玲珑溪东西走向的灌溉渠2条,计长4.8公里。同时建成地面卫星接收站,电视接收覆盖率达100%,80%以上的农户购置了电视机;长24米、宽3.5米的圳层桥也于年内建成通车。年末,全村实有公共建筑面积2180平方米,住房面积3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22.4平方米。

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汉族的一支,属中原汉人。据史学家考证,从西晋开始,受中国历史上战乱、饥荒、兵灾、政府的奖掖安排、外地经济的引渗等,使大批中原汉人举家南迁。他们从四面八方集中到宁化(石壁),主要原因有2条:一是自然条件。石壁是一个拥有200平方公里的平坦盆地,土地肥沃,提供了优越的生息条件。客家人主流是经江西而来,闽赣交界有武夷山相隔,石城到石壁的隘口比其它闽赣交界的隘口更为低矮,交通方便,且宁化是闽江、赣江、韩江的源头,水路交通便利。二是人为条件。宁化,特别是石壁,开发较早,这一地域在南宋之前无战乱,社会安定。唐末黄巢起义军自北而南,自江西、浙江进入福建、广东,而又北上江西,转了一大圈,并未进入宁化,宁化便成为“世外桃源”。正如台湾陈运栋在《客家人》一书中说:“福建宁化,地接赣南,西北有高山环绕,宛如世外桃源,尤为当时避难最安全的地方,所以这一批逃难的人民,也就以迁居宁化为最多。”迁居以石壁为中心的客家人,在安定的环境里,生息繁衍数百年,他们把中原汉人的文化、语言同当地的文化、语言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既保留中原古风又有新变化的一种文化、语言,它区别于汉民族其它民系,被称为客家文化、客家话,由此也形成了客家民系。据考证,客家民系形成于宋代。宁化是客家地区,她不仅有着典型的客家文化、语言,而且许多是在宁化形成,且流传到其它客家地区。宁化境内明显地反映出客家文化、语言的承前启后的现象。宁化(或石壁)不仅被称为“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而且也被称为“客家文化、语言的摇篮”。

客家人

客家民系形成之后,由于战乱、政府鼓励开拓发展之需要等多方面原因,客家人开始以石壁为中心的闽赣地区向国内外迁徙,而今遍布五大洲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2亿人口。客家人不仅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客家语言,同时也涌现了众多显赫人物,如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理学家朱熹、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现代伟大文学家郭沫若,马来西亚首任国王叶莱、圭亚那前总理张西瑟、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及台湾李登辉等。

石壁

石壁正是由于其在客家史上的特殊地位,而受到客家人及史学界的重视、仰慕,以致视为“圣地”、“图腾”。近年来海内外客家人、学者、新闻界人士纷纷前来寻根谒祖、考察研究。

2 云南通海县河西镇下辖村

乡村概况

石碧村委会是通海县河西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河西镇东北面,距河西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水泥路,交通方便,距通海县城17公里。东面邻四街镇,南面邻解家营村委会,西邻甸心村委会,北面与汉邑村委会相接。辖安昌里村、石碧村、沙落村、何官营、李家营、小营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137户,共3804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3749人,劳动力2724人。

整个村委会国土面积15377.8亩,海拔1805米,年平均气温15.2℃,适合种植烤烟、粮食、蔬菜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926.5亩,林地9112.5亩,人均耕地1.06亩,共有经济林果地36亩。全村农民收入以二、三产业收入为主,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999.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89元。

村内干群关系融洽,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今后石碧村委会的发展重点主要是 :提升蔬菜水果品质,增加花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100亩,养殖业方面发展肉牛养殖200头,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在十一五规划结束时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6000元。

村支书(兼主任):李炳全

基础设施

石碧村委会目前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整个村委会共1137户农户全部均通自来水、通电、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047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00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900户。

存在问题

石碧村目前存在的问题: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2、何官营村自来水饮水质量差,严重影响着村民的身体健康;3、李家营村内道路需要修建。

石碧村今后的发展重点主要是:提升蔬菜水果品质,增加花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100亩,养殖业方面发展肉牛养殖200头,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在十一五规划结束时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6000元。

该村委会进村道路为硬化的水泥路面,到乡镇交通方便,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水泥路面。整个村委会共有70户农户建有沼气池,已完成 “一池三改”的7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0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471亩。

农村经济

2010年整个村委会农村经济总收入913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374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5.04%;畜牧业收入74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1%;渔业收入31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34%;林业收入8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88%。外出劳务收入251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2.1元,人均纯收入4989元。

该村委会村民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居住为主,居住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762户,居住砖(钢)混结构住房329户。

2010年底整个村委会共拥有汽车60辆,农用运输车10辆,拖拉机100辆,摩托车400辆。

人口卫生

石碧村委会是以汉族、彝族、哈尼族为主,其中汉族3700人,彝族62人,哈尼族36人,其他民族8 人。整个村委会现有农户1137户,共3749人,其中男1897人,女1907人。农业人口数为3749人,劳动力总数 2724人,从事第一产业人口16144人,外出务工人数251人。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多的农户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至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645人 ,享受低保人数64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1190户,共计3483人,参合率92%。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委会卫生所和镇(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20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人,该村委会距离镇卫生院4公里。该村委会建有公厕2个,垃圾集中堆放.

3 广东吴川市浅水镇下辖村

属于革命老区村委会,位于浅水镇东部,东傍小东江,与茂名镇盛镇相毗邻,村委会与各条自然村之间全部铺设水泥硬底化道路,交通十分便利。村委会总人口7515人,耕地面积2512亩,林地面积3366亩,鱼塘1400亩,主要以种植水稻、甘蔗、蔬菜、花生等农作物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1733元,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委会辖下12条自然村,其中榕树村、上芦荻村、下芦石村、金盖岭村、樟乐村是革命老区村庄,榕树村、上芦荻村、下芦石村、平例村、石碧村、樟谢村被评为文明村。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人民群众生活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村委会各条自然村道路畅通,电话入户率达90%,85%以上的群众饮上了卫生洁净的自来水,群众生活正朝小康目标迈进。社会治安良好,人民群众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生活环境。九十年代初,在上级有关主管部门的重视及村委会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不惜一切投入,千方百计地发动群众集资,采取多渠道的方式筹集资金,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注重人才培养。不断改造和扩建校舍,还实现了校园硬底化,绿化、美化校园,校园校貌焕然一新。现村委会现有小学四所,在校学生976人, 近年来,石碧村委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2 7: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