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堰市地震台 |
释义 | 十堰市地震台(原第二汽制造厂地震台)始建于1976年。是拥有测震、重力、地磁三大类共6套观测设备的综合性台站,其中重力和测震两种手段列入了国家基本台网,专业技术人员6人。该台于1992年12月成功通过了国家地震局组织的检查验收,认为“该台观测系统达到了我国同类综合地震台的优秀水平,并处在全国地方企业综合地震台的领先位置。” 十堰地震台的发展从时间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为东风公司科技部隶属下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地震台,即从1976年筹建到1999年底移交前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包括的二汽地震台的筹建、扩建和改造,可以说从二十多年前的白手起家到发展成为一个多门类、多学科的综合性国家基本台。第二个阶段为1999年底至今,二汽地震台正式移交给十堰市,隶属于十堰市地震局,在市政府和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地震台的翻新、改造工作,使地震台面貌一新,工作环境和条件大大改善,为地震台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地震台现有观测系统包括测震观测系统和前兆观测系统。一、测震观测系统测震观测是十堰地震台的基本观测项目,系统主要由DD—2B型(高放)、DD—1B型(低放)短周期地震仪;DK—1B型中长周期地震仪组成。其中,DD—2B型地震仪用于记录十堰及周边地区的地方震和近震,仪器放大倍率常年保持在8—9万倍左右,随着台站周围建设的完工,仪器已逐步恢复到以往的监测能力,目前,NS向放大倍数已接近10万倍。根据以前的统计,这一套设备可监测到十堰城区1.0级、方圆200公里内2.0级的地震活动。DD—1B型短周期地震仪采用压低放大倍数的方法,来记录较大地震,当DD—2B地震仪在遇较大地震出格时,可用DD—1B快速的定出地震的时、空、强参数。DK—1B型中长周期地震仪主要用于记录全球范围内的中等距离和远距离地震,是我国国家基本台网的配套仪器。地震仪的拾震器安放在张湾灌沟内山坡上的摆房(λ=110°46′06″,ψ=32°38′54″,h=275米)中,仪器墩通过直径26mm的风钻钢筋与基岩联接。同时,考虑到摆的弹性部件易受温度影响,对摆房采取了保温措施。地震观测系统采用统一的时间服务,我台现在采用90年代国家局推广的BSZ—3型数字钟,用于接收陕西省蒲城天文台所发出的BPM授时,精度1ms,日钟差保持在±50ms以内。 地震信号的传输电缆原来为国家局提供的摆线,但由于摆线短,造成接头多,线径小,电阻大(60Ω),信号损失大,耐高、低温性能差,后改为CHVVP型海军船用电缆,中间没有接头,传输电阻为10Ω,耐高、低温(-40℃—60℃),性通顺好,为避免风力影响,采用钢缆吊挂。二、前兆观测系统十堰地震台的前兆观测主要用于捕捉地震前后所出现的重力、地磁场方面的微小前兆变化,在全国地震观测台网中地理位置重要,地磁、重力观测填补了我国华中该观测项目的空白。 1、重力固体潮观测十堰地震台的重力观测采用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研制的DZW型微伽重力仪,目前,湖北省仅十堰台和武昌台使用。十堰地震台的重力有以下几个特点:(1)四回路供电系统确保了供电条件,保证仪器不会因停电而造成资料中断。(2)高精度(0.01℃)的主机房控温系统,确保了仪器主体部分的恒温条件。(3)配套观测(气压0.1Pb、气温0.1℃、室温0.1℃)四通道记录,为做气压、气温改正、科研积累了资料,打下了基础。(4)仪器维修做到及时,保证资料的连续性。(5)良好的地线,确保了仪器的正常工作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十堰台重力固体潮观测精度比较高,对M2波的提取精度为0.0001,远远优于攻关成果0.001—0.004,资料质量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2、地磁观测系统十堰台地磁观测有主要用于地磁场总强度F值观测的ZZZ—1型磁力仪和用于偏角观测的C75型地磁偏角仪。F值观测采取定时观测,即读取每天的09点、15点和21点这几个特定时刻的F值;而偏角观测采取整点连续观测,采用光记录。 2004年,十堰地震台数字化改造工作纳入“十五”重点项目“湖北省地震急快速反应系统”。2007年,地震台数字化改造项目已全部完成,实现了地震监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实时化,地震监控能力显著提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