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十雾九晴
释义

十雾九晴”的科学道理是什么呢?

首先了解以下常识:

1、雾分很多种

按形成原因有辐射雾、平流雾、上坡雾等等,十雾九晴通常指的就是辐射雾。

2、雾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三个:

一是水汽条件,相对湿度要比较高(凝结核条件不能算一个主要的方面,他主要是在形成水汽条件中发挥作用的)

二是层结条件,要有逆温层(因为通常情况下近地层都是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要形成大雾必须是上暖下冷的稳定层结,这种层结状态就像一个锅盖盖住地面,这样说应该就懂了);

三是风力条件,风速适中(风太大不利于雾的积聚,太小不利于雾的发展)

3、辐射雾的形成

顾名思义,辐射雾是因为地面辐射冷却作用而形成的雾。通常在晴朗少云的夜空(气象背景上通常为高空脊前,地面高压控制),地面辐射冷却作用很强,地表降温剧烈,近地层降温相对较大,形成了下冷上暖的稳定层结,破坏了原来的逆温层;同时地表降温使饱和湿度下降,相对湿度提高;配合着比较小的风速,大多在清晨的4-6点形成大雾。日出后,太阳辐射使地表温度升高,稳定层结被破坏,大雾无法再聚积在近地层,水汽散发到高层,大雾消散。

现在可以很容易理解了

4、十雾九晴

前面也讲了,出现辐射雾本身的天气学背景就是地面高压控制,这是晴好天气的气象条件,也就是说辐射雾的出现和晴天的出现是在同一天气背景下,正是由于晴空才有辐射降温导致辐射雾出现,因此通常有辐射雾就会是晴天。

十雾九晴”的科学道理

时至初冬,我们经常会发现早上有雾当天多半是晴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十雾九晴”。

“十雾九晴”指的是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大雾多发生于晴天。雾与晴天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先得从雾的成因上说起。

雾是指在气温下降时,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的悬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据资料表明,根据成因,雾一般分为四种:①辐射雾。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空气层中水汽凝结而成的雾,日出前雾最浓,日出后随地面气温升高而逐渐消散或上升为层云,其厚度一般为100—200米,最薄者只有2—3米。②平流雾。暖空气移行到较冷下垫面上,其下部分水汽冷凝结成雾。平流雾的生、消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暖湿平流的特性,一般说它比辐射雾范围广,厚度大,时间长,日变化也不很明显。平流雾形成于冬季热带暖湿气团移行在高纬寒冷地区时;春夏大陆暖气团移行到较冷海面上时;冬秋季海洋暖湿气团移行到较冷陆地时;海洋上暖湿空气移行到冷海面和冷暖洋流交汇时。③蒸发雾。冷空气移到较暖水面上,水面蒸发加快,使水汽达到饱和状态而形成雾。④锋面雾。是暖锋锋前降雨蒸发后使低层空气达到饱和形成的雾

很显然,这里所指的“雾”应该是“辐射雾”。它的形成是因为晴朗的夜晚,无云或者是少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差,地面强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面大气层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同时因为无云、少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小,特别是云层的反射作用减弱,直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因而当天多半气温较高、天气晴朗。

“十雾九晴”的科学道理是什么呢?

形成雾的条件有三个:一是近地层的水汽比较充足;二是空气中要有较多的凝结核;三是空气中的水汽要能够达到过饱和。一般情况下,近地层的水汽是较充足的。凝结核,如尘埃、烟粒等,空气中是具备的。关键在第三个条件,即空气中的水汽能否达到过饱和。在一定温度下,空气能容纳的水汽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空气中的水汽就达到了过饱和或者水汽不增加,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空气也可以达到过饱和。在一些近地层水汽较充足的日子里,夜空晴朗,风速较小,有利于地面辐射降温,使近地层原来不饱和的空气达到过饱和,雾就形成了。翌日,日出后,气温上升,过饱和状态逐渐结束,雾也就逐渐消散,天气晴好。所以有“十雾九晴”之说。这种雾主要是由地面辐射降温形成的,故称为辐射雾。“十雾九晴”中的雾绝大多数就是辐射雾。

雾形成时,常伴有相应的逆温层存在,也就是说,在近地面这一段,越靠近地面气温越低,越往上气温越高。这与正常天气情况刚好相反。雾在夜间逐渐形成,至早晨浓度最高;太阳出来后,地面温度升高,浓雾就会逐渐变薄,直至消散。因此有“十雾九晴”的说法。如果久不消散,则会下雨,这大多与秋冬时季锋面过境有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