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十三科
释义

十三科,一是指宋元明时中医的十三门分科,二是指元明时画有十三科,三是指元明时裱褙字画有十三科。

简介

十三科,一是指宋元明时中医的十三门分科,二是指元明时画有十三科,三是指元明时裱褙字画有十三科,下面分别介绍不同内容的十三科。

中医十三科

分科沿革

十三科是中国古代医学分科的合称。元代及明代的大部分时期,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

宋代十三科

最早将医学分为十三科可追溯至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此时的十三科为:大方脉、风科、小方脉、针、灸、口齿、咽喉、眼、耳、疮肿、伤折、金疮、书禁。元丰改制后又在嘉祐九科之基础上进行调整仍为九科。因此北宋时医学划分为十三科为时甚暂。

元代的十三科

大方脉、杂医、小方脉、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并规定:诸医人于十三科内,不能精通一科者不得行医。”

明代医学十三科

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十三科又改作十一科。

各科详解

大方脉(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adults),指专治成人内科疾病的一科,相当於现在的内科。

小方脉科,是幼科的别称,专治小儿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小儿科。唐代已有少小科,宋代开始,儿科称为小方脉。宋以后,元、明、清太医院中均设有小方脉科。

妇人科,是指治疗妇女病的专科,又称“女科”,相当於现在的妇产科。

风科,范围包括各种因“风”邪所致的疾病。宋代设风科仅次於大方脉,有学生八十人。

正骨科,是诊治损伤的专科,亦有称为伤科或骨伤科的,是指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疗外力作用所致的骨、关节和软组织的损伤,但也包括同类原因引致的体内脏器损伤。

金镞科,是指专门治疗刀、枪、箭伤等战伤的一门科学。

金疮科,也是指治疗刀斧利刃之物所伤的医科。

产科,主治胎前、产后及妇科诸症。

眼科,主治眼病及时疫眼病。

口齿科,主治牙痛、骨鲠及喉科诸症。

伤折科,主治跌打压伤及诸虫兽伤。

疮肿科,主治恶疮、癞疥、无名肿毒等。

祝由科,古代用祝说病由的迷信方法以治疗疾病者叫做祝由。“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祝说,就是装出一副能通鬼神之事的模样,祝祷鬼神消灾免难,解除病人的疾病痛苦。或称咒禁科。也包括使用中草药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等方法。

书禁科,主治镇邪、驱鬼、辟毒、截症等。

中国画十三科

十三科是中国画术语,即指中国画的分科。

关于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十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八类,直到元代汤垕,才将中国画分为十三科。

汤垕在他的《画鉴》中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

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是:“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裱褙十三科

裱褙亦作“ 裱背 ”。用纸或丝织品做衬托,来装潢字画书籍,或加以修补,使之美观耐久。凡裱褙必两层,书画等正面向外者,谓之裱;以无染素纸衬托其背者,称为褙。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世人但知医有十三科,画有十三科,殊不知裱背亦有十三科:一织造绫锦卷帛,一染练上件,一抄造纸札,一染制上件颜色,一糊料麦面,一糊药矾蜡,一界尺裁版杆贴,一轴头(或金、或玉、或石、或玛瑙、水晶、珊瑚、沉檀、花梨、乌木。每轴只用一色,所以只归一科)一糊刷,一铰练,一绦,一经带,一裁刀。数内阙其一,则不能成全画矣。其糊刷、裁尺,亦皆有名。糊刷,棕软者谓之平分,棕硬者谓之糊搠,大小得中者谓之粘合,狭小者谓之寸金。裁尺,极等阔者曰满手,次等曰三指,又次等曰两指,最狭者曰单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