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十命可受
释义

皇帝赐给权臣的九种器物叫九赐,在九赐之外再加一物,称十命,是皇帝对臣下的最高奖赏。比喻功勋卓著,可以领受最高奖赏。

拼音:

shí mìng kě shòu

事件:

开始,李严上表请求建州封牧,在蜀汉仅有益州的情况下要分裂一个州给自己搞土皇帝,被诸葛亮否决了。

然后,李严上表要诸葛亮进“九锡”——这个和曹操说孙权:“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之上耶”一样的意思。

哪个时候诸葛亮在干什么呢?讲演八阵——诸葛亮正准备兴师伐魏。下面的山头主义起来了,李严要搞分裂 或者不思进取 ,怎么解决呢?

诸葛亮说: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李严你安心在目前的岗位上好好辅助,等灭了魏,天下恢复之后,所有努力奋斗过的人都能按照功绩获得升迁赏赐——现在你就安分一些,别搞乱七八糟扰乱人心的事情。

诸葛亮在八阵讲演完成之后,说了一句话: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意思就是说:以后行军作战都不会有失败。那么灭魏斩睿帝兴复汉室,都是理所应当之事。既然是应当之事情,那么功绩指日可待。李严以下等,想要俱得封赏,那就都拿出干劲来为了兴扶汉室的共同目标前进。

灭魏之后,“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其含义就是李严你作为托孤大臣,所得绝对不是你李严前面提出的做个州牧那么点。 李严你的志向难道仅仅是做个富家翁吗?

诸葛亮的答言,其实就是画了一个“镜花水月”的大饼给了李严。

“九锡”本来都是皇帝赐给大臣的荣誉物品。东晋朝廷就曾屡赐给过桓温羽葆鼓吹,班剑,甲仗等,大多拒而不受罢了。问题在于所谓“九锡”,王莽,曹操,司马昭都接受过;后来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皇帝都曾受过“九锡”,于是乎“九锡”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每加九锡,帝王必颁九锡文,叙述和肯定受礼者的事迹与勋劳。事实上,自汉献帝封丞相曹操为魏王、杨坚等,在掌握军政大权后,莫不仿其故事,以为篡位换代之准备。

“九锡”本属嘉礼。但是接受的人有问题。所以“九锡”的含义被拖累了。

那么难道因为秦桧做了奸臣,后人就都不可以姓秦名桧了?

不过是大家羞于为伍,羞耻于名字让人联想到恶心人的典故,所以才“人从宋后不名桧”——关“桧”这个字什么关系。

同样道理,关“九锡”什么事。

人拿刀杀了人,关刀什么事?

再则:

假若诸葛亮真受了“九锡”之礼。那么在他之前,只有王莽,曹操2人。

其时代之后的司马昭,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皇帝等等都不应该考虑进来。

再来看看: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该记载足以证明:当时代的人,并没有把“九锡”等同于“篡逆”。

荀彧的理由是:接受了作为最高礼遇的“九锡”,那么就“德满”了——不 符合“君子”的“虚守之礼”。所以为了避免“盈德自大”,不宜受礼。 所以,我们考虑诸葛亮受与不受“九锡”,应该从“君子”的规范操守来考虑,而不是从后世的某某“仿其故事,以为篡位换代之准备”这个角度。

因为有了后世的故事,你就以易中天的“人性论小人之心”做为标的来非议诸葛亮丞相,不是太离谱了吗?

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时便身死,古今忠馁有谁知?

古人的观点是:人死之后,才可以盖棺定论。

你们何必“窃以为”“窃以为”“窃以为”“窃以为”——不存在的事情,你们“窃以为”什么?

奉劝那些肆意污蔑诸葛亮丞相的小人:心不正,则眼见邪!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