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二因缘 |
释义 | 梵语 dva^das/a^vgaprati^tya-samutpa^da。十二种因缘生起之意。又作二六之缘、十二支缘起、十二因缘起、十二缘起、十二缘生、十二缘门、十二因生。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一)阿含经所说根本佛教之基本教义,即:无明(梵 avidya^)、行(梵 sajska^ra)、识(梵 vijn~a^na)、名色(梵 na^ma-ru^pa)、六处(梵 sad-a^yatana)、触(梵 spars/a)、受(梵 vedana^)、爱(梵 trsna^)、取(梵 upa^da^na)、有(梵bhava)、生(梵 ja^ti)、老死(梵 jara^-marana)。 经论对十二因缘的开示一无明 二行 三识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触 七受 八爱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次十一智而辩十二因缘者。除如实智。其余十智。皆是二乘共得。今一往明。若声闻人。但约一世。总观四谛。成十智则智劣。智劣故。不能侵除习气。功德神用亦减少。若缘觉人。通约三世。细分别观十二因缘。若成十智则智强。智强故。能侵除习气功德。神用亦广。是以大圣教门。别开出中乘之道。意在此也。通称因缘者。是十二法。展转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谓之缘也。因缘相续。则生死往还无际。若知无明不起取有。则三界二十五有生死皆息。是为出世之要术也。教门十二因缘。有三种不同。一者约三世明十二因缘。二者约果报二世辩十二因缘。三者约一念一世辩十二因缘。今无明三世十二因缘者。初二过去世摄。后二未来世摄。中八现在世摄。是中略说三事烦恼业苦。是三事展转。更互为因缘。是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苦烦恼因缘。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是为展转。更互为因缘故。云三世十二因缘也 一无明 过去世一切烦恼。通是无明。以过去未有智慧光明故。则一切烦恼得起故。是以过去烦恼悉是无明也 二行 从无明生业。业即是行。以善不善业。能作世界果故。故名为行也 三识 从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犊子。识母自相识。故名识。即是父母交会初。欲托胎时之名 四名色 从识生非色四阴及所任色阴。是名名色。即是歌罗逻时之名也 五六入 从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从五疱初开已来。即是六入名也 六触 由入对尘情尘识合。是名为触。以六尘触六根故。即有六识生。故名情尘识合也 七受 从触生受。故名为受。即是因六触。触六根即领受六尘。为六受也 八爱 从受中心著。名之为爱。谓于所领受六尘中。心生渴爱也 九取 从渴爱因缘求。是名为取。谓求取所爱之尘也 十有 从取则后世业因成。是名为有。因能有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 从有还受后世五众之身。是名生。所谓四生六道中受生也 十二老死 从生五众身熟坏。是为老死。老死则生忧悲哭泣。种种愁苦。众恼合集。若正观诸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和合皆尽。若能如是。正观三世十二因缘。发真无漏。成辟支佛 次明从果报。约二世观十二因缘相。具出大集经。今略出经文。是十二因缘。从歌罗逻而辩无明。故云果报也。约二世明者。前十因缘属现在。后二因缘属未来。二世合为十二也 一无明 大集经言。云何名为观于无明。先观中阴。于父母所生贪爱心。爱因缘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罗逻。是歌罗逻有三事。一命二识三燸。过去世中。业缘果报。无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无明。歌罗逻时。气息入出者。有二种道。所谓随母气息上下。七日一变。息入出者名为寿命。是名风道。不臭不烂。是名为燸。是中心意。名之为识。善男子若有欲得辟支佛。当观如是十二因缘 二行 复观三受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云何为观。随心于念观息出入。观于内身皮肤肌肉筋骨髓脑。如空中云。是身中风。亦复如是。有风能上。有风能下。有风能满。有风能焦。有风能增长。是故息之出入。名为身行。息从觉观生。故名意行。和合出声。是名口行 三识 以如是三行因缘故。有识生。故名为识 四名色 识因缘故。则有四阴及以色阴。故名名色 五六入 五阴因缘识行六处。故名六入 六触 眼色相对。故名为触。乃至意法。亦如是 七受 触因缘故。念色乃至法是名为受 八爱 贪著于色乃至于法。是名为爱 九取 爱因缘故。四方求觅。故名为取 十有 取因缘故。受于后身。故名为有 十一生 有因缘故。有生是为生也 十二老死 生因缘故。则有老死种种诸苦。是名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之大树也此并是略出经文辩。从初受报来。约二世明十二因缘相。孱然无一句私语。读者善寻。自知与前来约三世明十二因缘有异也 次明一念十二因缘。但约一世中。随一念心起。即具十二因缘。亦出大集经中。今略出经文明一念十二因缘相 一无明 因眼见色而生爱心。即是无明 二行 为爱造业。即名为行 三识 至心专念。故名为识 四名色 识共色行。是名名色 五六入 六处生贪。是名六入 六触 因入求爱。名之为触 七受 贪著心者。名之为受 八爱 经中脱落。不释爱相。今私作义释云。缠绵不舍。名之为爱 九取 求是等法。名之为取 十有 如是法生。是名为有 十一生 次第不断。是名为生 十二老死 次第断故。名之为死。生死因缘。众苦所逼。名之为恼。乃至意法因缘生贪。亦复如是 是十二因缘。一人一念。皆悉具足。并出大集经文。未有一句私语。读者善寻。此与常所说三世因缘迥异。若有欲学因缘佛道者。上来至此三种辩因缘。相随用一门修学。即证缘觉智也 FROM:【《法界次第初门》隋·智顗 撰】 十二因缘解读【十二因缘】 ﹝出天台四教仪﹞ 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三世相续,无间断也。(三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无所明了,故曰无明。 [二、行],谓过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业,是名为行。 [三、识],谓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胎,是名为识。(梵语刹那,华言一念。) [四、名色],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也;色即色质,即是身也。谓从托胎已后,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是名为色。(四支者,即两手两足也。) [五、六入],谓从名色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是名六入。(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六、触],谓出胎已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触对六尘,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是名为触。 [七、受],谓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六尘触对,六根即能纳受前境好恶等事,虽能了别,然未能起淫贪之心,是名为受。 [八、爱],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于种种胜妙资具及淫欲等境,然犹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 [九、取],谓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四方驰求,是名为取。(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十、有],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十一、生],谓从现世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 [十二、老死],谓从来世受生已后,五阴之身,熟已还坏,是名老死。(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补录) 从三世两重因果(即由过去世的惑业感现在世之苦果,由现在世之惑业感未来世之苦果)来看十二因缘: 过去世的惑业,即无明与行,无明而得惑,行而得业。惑亦即痴愚、无智慧,业亦即善恶诸业。过去世的惑业会感(导致)现在世的苦果。无明、业,即是过去世二业。 现在世的苦果,包括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识,亦即由过去世业力的牵引,妄生颠倒分别而入胎之神识(可以类比于灵魂、精神之类的去理解,虽然识的实际含义与之大相径庭。详解见“名色”);名色,指一切精神与物质之总称,也就是整个人的肉身与精神、意识等的总和(由是观之,可得“识”并非是指“精神”或是“意识”,而是更高一级的存在,是由“识”而产生包含精神、意识以及肉身的整个人的。);六入,即指眼、耳、鼻、舌、身、意六中与外界交流信息感觉器官或者是媒介、渠道;触,就是指通过六入所接触到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受,即由接触外境而产生的苦乐等相应的感受;爱;有了苦乐感受,就会产生逃避痛苦,追求快乐,即生贪爱;取,既生贪爱之心,只当会去追求、会执著于所贪爱之物;有,即是拥有,通过追求而得到了所执着之物。其中,识、名色、六入、触、受,是为现在世五果(即是由过去世二业而产生的现在世之果);而爱、取,则为现在世之惑(可以比之于过去世的无明来理解),有则为现在世的业(可以比之于过去世的行来理解),这三者便为现在世三因。由此惑业则会更感未来世之苦果。 未来世之果,亦即生、老死。因现在世之业因,再去受生,再去受报,再造业,在老死,如此轮回流转,延续无尽。(现在世之未来世即是再未来世之过去世,如此而轮回流转,延续无尽)生、老死,即是为未来世二果。 综上,三世两重因果即是指:过去世二业(无明——惑,行——业)会导致现在世五果(识、名色、六入、触、受),也就是现在世之苦,现在世五果又会缘生出现在世三因(爱、取、有),现在世三因又会导致将来世二果。一共三世、两重因果关系。 su按:三世两重因果虽然能自圆其说,然终究有些过于繁杂,因而亦可将十二因缘只放于现在世中去理解,即由现在世之无明,因缘而生,直至现在世之老死。另据传,佛在快得道时,逆观十二因缘,即从老死逆推至无明,从而得出人生苦痛的总根源——无明,这种方法也值得一试。 十二因缘二种观法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生观者 一、无明缘行 二、行缘识 三、识缘名色 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 六、触缘受 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取缘有 十、有缘生 十一、生缘老死 二、灭观者 一、无明灭则行灭 二、行灭则识灭 三、识灭则名色灭 四、名色灭则六入灭 五、六入灭则触灭 六、触灭则受灭 七、受灭则爱灭 八、爱灭则取灭 九、取灭则有灭 十、有灭则生灭 十一、生灭则老死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