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二怒汉大审叛 |
释义 | 基本资料导演: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主演: 塞杰·麦科维茨基 Sergei Garmash 阿莱克塞·派特兰科 Yuri Stoyanov (I) Sergei Gazarov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Mikhail Yefremov Valentin Gaft Aleksei Gorbunov Sergei Artsybashev 国家/地区: 俄罗斯 类型: 犯罪 / 剧情 / 惊悚 / 战争 上映日期: 2007-09-07 意大利 版本: 高清 片长: 159分钟 对白语言: 俄语 剧情简介俄罗斯发生了一起离奇谋杀案,一名来自车臣、刚满18岁的的少年,因为涉嫌杀害他的继父,而被判处了‘一级谋杀’的重罪。由于被害者是一名前苏联军官,他过去曾参与对车臣的镇压;加上案发当晚,没有任何人亲眼目睹行凶过程,使这起谋杀案仍存有许多的疑点… 当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位的12名陪审团员,正讨论完这起特殊案件时,其中1位团员却不顾‘有罪’已经确立,力排众议要求大家重新再讨论,给这名少年最后一个机会…不料,这项要求却激怒了其他11名陪审团员,因为大家都一致认为:没必要浪费时间去为一个已经〝盖棺论定〞的案子翻案。然而这名陪审团员却不愿放弃,他不但重新提出对少年有利的说法,并设法个别突破这11名陪审团员的心防,企图说服他们以扭转原审判的结果! 车臣少年究竟有没有杀人?这名陪审团员又为何坚决认定他是无罪的呢?当他对其他陪审团员一一展开反驳时,他能成功说服他们?还是会更激怒他们?!一场震撼人心的世纪审判,自此登场… 故事讲的是一个车臣男孩儿小时候父母在战争中死去,他被一个俄罗斯军官收养,后来却被控谋杀养父。12人的陪审团要给他的案子做个了断,于是密室(一个小学体育馆)中讨论。案子拖了挺久,大家都盼着给他定罪就走人,没想到有个陪审员从一开始就不认为他有罪。这个人是12人里最另类的一个必须说的是,他进入体育馆后悄悄把一张圣母像卡片放在一个陈列柜上,每次他遇到来自其他人的阻力时便会过去看着它汲取力量,不过这张卡片是最后才揭晓的,电影过程中一直没有正面照。 投无罪票的理由很简单,对一个人的命运不应该这么草率地一举手就决定,而必须12人同意意见才能算,所以他一定要投反对票。这个朴素的理由立刻唤起了其他人的道德意识,一个犹太裔陪审员也很快改变了立场。坚决认定有罪的其实只有一个人,而他的理由就是电影的敏感主题民族问题,他对车臣人充满了仇视和恐惧,把他们当成匪徒,当然,他有他的理由,俄罗斯和车臣之间的冲突全世界都知道,以及那些恐怖事件。而有位陪审员刚好来自高加索,在莫斯科上了医学院当了外科医生,仇视者却讽刺高加索人买文凭,可想而知二人会发生冲突。仇视者对犹太人也很有敌意,不过犹太裔陪审员很有自嘲的宽容。 正反两方试图说服对方时肯定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中一些人讲述了自己的部分经历,就像里面的一句台词儿,都是很俄罗斯的故事,就不赘述了,详见后面附的剧情介绍。基本思想是,认为无罪的希望能多给男孩儿一些关注,人们之间的冷漠甚至可以扼杀脆弱的生命,稍微多一点儿关注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挽救效果;认为有罪的除了民族因素,还有就是所谓的铁证如山。这就要感谢扎武隆了,他本来是支持有罪的,但是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他找来资料进行推理分析,其实只是指出了一个明显的可能性,很难想像审判过程中竟无人提及,或许可以当成是一种艺术夸张,来突出这个审判的不合理(还有作为凶器的所谓独一无二的车臣军刀,其实在莫斯科就能买到),皆因嫌疑人是赤贫的车臣人,死者是伟大的俄罗斯军官。 陪审员们的责任感被慢慢唤醒后,也玩起了冷笑化似的事件重演,为的是检查证人证词的可靠性,结果对男孩儿略有利。然而扎武隆提出的假设更具杀伤力——死者的朋友利欲熏心杀了军官并嫁祸给其养子。男孩儿的故事是穿插在陪审团讨论中慢慢交待的,每次插播都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在陈尸的战场上冒雨从远处走来结束,片尾才给出清晰的镜头,走来的是一条叼着一条手臂的黑狗,定格。扎武隆的推断基本上让案情明朗了,加上证人是暗恋死者的女士,出于嫉妒做了伪证——也是推理出来的——有罪无罪大家心知肚明了。 随着大家纷纷选择听从心声,仇视者最后不得不承认他在良心上也认为男孩儿无罪。就在即将达成一致之际,导演成了惟一一个还坚持有罪的人。这几乎是个形而上的理由,但是在正反讨论中必然要提出,否则会留下漏洞。那就是有没有可能,对男孩儿来说监狱比围墙外更好。一个赤贫的车臣孤孩儿,背着杀害俄罗斯养父的罪名,不管是不是莫须有,加上如果真是被人嫁祸,嫁祸他的人岂肯善罢甘休?他的安全如何保证,他的生活如何保障?这是很现实的问题,面露难色地陪审员们很纠结,费了这么大劲儿说服自己接受一个无罪的事实,不会轻易就让一个挫折反击。12票无罪终于通过。 真相揭开,男孩儿的确是被人陷害,不过凶手仍逍遥法外。导演暂时收留男孩儿,留下一个希望,他总会有去处,而且凶手会被抓到。男孩儿俄语说得不好,影片中几乎没有开过口,只有两次,小时候和在监狱里两次跳起民族舞蹈,他眼里从来没有绝望,一直带着一种单纯的鲁莽,即使不知道真相,从第一分钟起我也毫不怀疑他的清白。 12最后陪审员悄悄回来收起那张给了他力量保佑了男孩儿的圣母像卡片时——那只小鸟就是男孩儿,感到通透。不管涂上多少理想色彩,它们都是严肃、真诚的作品,想给观众的甚至不是享受,而是思考,一起用良心思考。心如果稍微感觉触动,就足够了。 12位陪审员的身份、背景没有一一交待,一切都是从言谈举止中表露,从他们的表现来看,几乎可以确定的是,不管立场如何,都不是没有起码的正义和道德底线的人,只是在他们各自不同阶层的生活中或多或少被淹没了,屈从于平平常常的个人主义,但是在被迫进行深入思考后也可以有所自省,都是可以被唤醒的现实的好人。 影片的一个有趣之处是涉及了俄罗斯的很多社会现实,民族问题、体制问题、城市膨胀、贫富差距、教育问题、自我迷失、人情冷漠、酗酒和毒品泛滥(附文里的剧情有误,某位陪审员没有吸毒,他是个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而已)等等,很多细节勾勒出了这个粗线条的国度和民族,甚至还冷幽默地冷不丁纠正一句俄语的使用错误。 无论原版12怒汉有没有被搬上舞台,这种形式在银幕上都是新颖的,但觉得它更适合在舞台上长久地演出,特别是如果换成俄版的内核。案情可以通过舞台上的大屏幕来展示,也可以直接在舞台上表演,因为场景切换都很简练,总之觉得非常适合改编成戏剧,戏剧冲突很鲜明。其实比较同意一个评价:有创意,但是思想大于艺术,即艺术的实验性大于可看性。不过见仁见智,事实上觉得很可看,而且津津有味儿。看过的尼基塔的电影似乎留下一个前后一致的印象,他是个很有想法的导演,对俄罗斯抱有一种理想的情怀,他讲的故事或许是真实可信的,却总忍不住用一种带理想光环的方式来表达,给这个国家涂上一层他希望她拥有的色彩,这就是大家非常喜欢他的电影的原因。距离的缘故,必须透过自己的想像来看她。 幕后制作《12怒汉:大审叛》是俄国大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Nikita Mikhalkov)的最新作品,也是他继荣获‘威尼斯金狮奖’最佳影片《蒙古精神》和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烈日灼身》后,再次感动世人的杰作。《12怒汉:大审叛》虽取材自好莱坞名导薛尼卢梅(Sidney Lumet)五○年代的同名旧作,片长却长达159分钟,不但比旧作版本多出63分钟,并将时空搬移至今天俄国,以叙述一名陪审团员为一名被控谋杀的车臣少年奔走翻案的故事,暗喻如今已重拾当年荣耀繁盛的大国俄罗斯,在面对‘车臣问题’所应有的宽容与大度。 为了精采演出《12怒汉:大审叛》,米哈尔科夫不但亲自挑选俄国一流的影帝及演员来演出片中的11名陪审员,而自己则‘内举不避亲’地亲自出饰‘陪审团主席’一角,以增加电影的传奇性;有趣的是,他这次更豁出去了,连俄国版的电影海报都由他亲自上阵。由于米亥可夫在俄国地位崇高,《12怒汉:大审叛》果然在俄国开出大红盘,创下了将近叁亿台币的票房纪录。 《12怒汉:大审叛》不但剧情峰回路转、高潮迭起,其中一句句精采的激辩,更是导演米亥可夫对生命与自由的全新思考…。这部精采的世纪杰作,不但荣获了2007威尼斯影展的‘荣誉金狮奖’,更获得2008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