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十八人性理论
释义

关键定义

尧谷子的18型人格理论认为,人性就是人的性质,性格是人性发展的格调(级别或程度),人格是人性发展的定格。 人性、性格、人格的关系:

性格、人格是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性格中,相对于其它性格的最显著的性格就是人格。

18个人的性质,每个有4个格调,这样共有72个性格。

基本概念

一、人性结构

从空间的结构上讲,人性的要素包含行为、形体、情感、精神、认知、目的、历史、未来、多面和多变十个基本层面。在时间的作用下,行为决定关系,形体造就特征,情感影响态度,精神成就气质,认知左右能力,目的决定计划,历史带来经验,未来设定理想,从而人性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行为关系、形体特征、情感态度、精神气质、认知能力、目的计划、历史经验、未来理想、多面多维和多变多态十大类,各类之间有过渡,因而产生新的性质,总共十八大类。

二、人的性质

1.开放性:描述是否愿意与人交往,注重和谐发展;

2.完美性:描述追求完美,重视目标计划的程度;

3.较真性:描述对事物的钻研和完善程度;

4.认知性:描述是否重视积累知识,包括聪明程度;

5.成就性:描述是否注重成就的程度;

6.力量性:描述是否愿意支配和影响他人;

7.浪漫性:描述在浪漫程度;

8.给予性:描述是否愿意给予他人,包含仁爱,慈孝,正义等;

9.活跃性:描述情绪的兴奋和活跃程度;

10.形体性:描述形体特征的状况以及重视享受的程度;

11.疑惑性:描述是否倾向于探究他人的动机;

12.随和性:描述和平、随和与安静的程度;

13.传统性:描述对传统的坚守程度;

14.自由性:描述重视自由的程度;

15.智慧性:描述创造能力,智慧程度;

16.想象性:描述重视想象,追求至善的程度。

17.多面性:描述性格复杂程度;

18.多变性:描述机敏的程度;

三、人的性格

东方古语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 ,西方也有名言:“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对性格形成的看法都一样,那么什么是性格?尧谷子认为人的性格就是人性决定的人格。性格是人格的表现。

相对均衡主义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有失衡型、离衡型(发散型)、趋衡型(集中型)、均衡型四种相对均衡类型。这是从事物的变化关系讲,从事物发展的程度讲,这四种类型表现为低,较低,较高,高。 任何事物包含四种状态,人性的十八个层面,每一个层面包含四个质的不同的特点,这样共有72个性格,行为可分为积极、较积极、较消极和消极性;形体可分为美、较美和较丑丑以及健康、较健康和较差差;情感可分为热情、平易、冷漠、冷淡;认知可分为优、良、中差;精神可分为坚韧、坚强、脆弱和懦弱;目的可分为明确、较明确、较不明确和不明确,历史有至善,未来存至美。每层依据标准不同划分不同的质,因此,描述人的质的词语非常之多,比如聪明伶俐,善解人意,风趣幽默,思想开放,积极进取等等。性格是人性发展的格调(级别或程度),18个人的性质,每个有4个级别,这样共有72个性格。

四、环性环格

环境的性质尽管复杂,但可以大致分为18个性质,一开放,二完美,三研究,四知性,五成就,六力量,七艺术,八给予,九活跃,十现实,十一疑惑,十二和平,十三传统,十四自由,十五智慧,十六幻想,十七多面,十八多变。同样,每个性质对应4类性格,共有72种性格。特定环境有18种性格。为了区别人性与人格,我们定义环境的性质为环性,环境性质发展的级别为环格。

人性发展有四个基本格调,失衡型,离衡型,趋衡型,均衡型。也就是四类基本性格

人有18个性质,每个性质对应4类性格,共有72种性格。特定人(具体人)有18种性格。

人的性格与环格之间的组合,应该有5184种组合类型。

特定人与特定环格的组合,应该有324种组合类型。

相关应用

性善论与性恶论

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战国末期,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人性的观点,他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恶的,人的关于善的品德是后天人为的。荀子讲的性,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本能,即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声色之好。“饥而欲食,寒而欲衣、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这些本能如果不加以节制,就会发生争夺、残杀,造成社会混乱。正是因为意识到人性本恶,所以要化性起伪,以礼义教化,以法律约束,这样人性才可得到改造,社会由此才会治理好。

尧谷子认为: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最根本错误之处在于性格,人性混为一谈,由此众说纷纭,千古难以定论。其实,性善论与性恶论,是讲性格而非人性。善与恶是人性中给予性的两个发展格调。善恶是性格问题。给予性是人性之一。人人都有给予性,给予性开发的级别高低大致分为四个级别,低、较低、较高、高,表现为所谓的大恶、恶、善、大善。这是四个格调,都是谈及性格的问题。而性格与环境的均衡运动下会发生变化。表现为善恶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性善论与性恶论,是讲性格而非人性。主张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哲学实则是片面的,或者是一种政治哲学而非纯粹的哲学。

人性假设理论

人性假设理论有四种,它们与十八人性理论有着奇妙的对应,大致如下:

1.X理论“经济人”假设

X理论对应人的性恶论,对应人的失衡型性格与离衡型性格,譬如人的给予性的大恶与恶这两种性格。

X理论是麦格雷戈对把人的工作动机视为获得经济报酬的“实利人”的人性假设理论的命名。主要观点是:

(1)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绝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壮志,怕负责任,宁可被领导骂;

(2)多数人必须用强制办法乃至惩罚、威胁,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

(3)激励只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层次上起作用;

(4)绝大多数人只有极少的创造力。

2.Y理论“社会人”假设

Y理论对应人的性善论,对应人的趋衡型性格与均衡型性格,譬如人得给予性的善与大善这两种性格。

Y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一般人本性不是厌恶工作,如果给予适当机会,人们喜欢工作,并渴望发挥其才能;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能力的限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去为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办法;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广泛具有的。

3.超Y理论“复杂人”假设

超Y理论对应人与环境的性质,讲人与环境各自的四类性格极其相互作用类型。

譬如人与环境各自的给予性的大恶、邪恶、善良与大善这四种性格,以及它们之间的16种组合类型。

超Y理论在对X理论和Y理论进行实验分析比较后,提出一种既结合X理论和Y理论,又不同于是X理论和Y理论,是一种主张权宜应变的经营管理理论。实质上是要求将工作、组织、个人、环境等因素作最佳的配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