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诗经体
释义

诗经体是按照《诗经》的格式、特点而创造的现代诗歌。其特点与诗经相近,主要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用诗经体写成的诗歌,表露含蓄委婉,体现了古典文学的魅力。

中文名:诗经体

类型:文学体裁

来源:《诗经》

产生时间:西周初期

格式: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结构:重章叠句

诗经体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产生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期,导致了它所选的内容广泛丰富,可以说,它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人们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

《诗经》在先秦时只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成为儒家的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的采集编辑,可能是周王朝经过各诸候国的协助,先分别在各地采集民间歌谣,然后集中起来,经过加工整理而成的。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部分,合称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它表达了周代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它也显示了周代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雅”分大雅、小雅,共一百零五篇,大雅全部是贵族作品,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是最高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都是贵族作品。

在周代,诗三百篇本来都是能够配乐歌唱的,风、雅、颂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风”是地方乐调,十五国风就是各国不同的地方乐调。当时的《秦风》、《楚风》、《魏风》、《郑风》等等,就象我们所说的“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一样。“雅”是“正”的意思,在周人看来,雅中各篇所配的乐调是正声,所以叫作雅,正象他们把当时的官话叫做“雅言”一样。“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诗。有的颂诗不拘形式,有不押韵的,不分章,篇制短小等特点;颂诗一般用大钟伴奏,因此声调比较缓慢,奏一首颂诗时间是很长的。

诗经体是按照《诗经》的格式、特点而创造的现代诗歌。其特点与诗经相近,如语言艺术、结构特点等。

主要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

用诗经体写成的诗歌,表露含蓄委婉,体现了古典文学的魅力。

诗经体诗句式特点

《诗经》中绝大部分是四言句式,由于它是在古老的二言体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在四言的基本句式外,还杂以长短不同的句式,如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如此使诗歌的形式错综变化,活泼自由。

四言体诗在西周到春秋,在诗台上占主导地位,这是人民在发展的时代中所要充分表露他们思想感情的需要所决定的。因为四言体诗每句两个音步,容量比一个音步的二言体诗增加了一倍,由于这一进步,四言体诗就使大量的重言词、双声词、叠韵词得以入诗,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重言词,又叫重叠词,在《诗经》中被广泛应用,例状桃花之鲜的“灼灼”;尽杨柳之貌的“依依”;为日出之容的“果果”;拟雨雪之状的“漉漉”;逐黄鸟之声的“喈喈”;学草虫之韵的“嚘嚘”。由于重叠的形式使形容词更富于表现力,写景状物,拟形传声,更富有形象性和节奏感。

双声词,如参差、踟蹰、蒹葭、栗烈、奋飞、隐忧、高冈、悠远、正直……等等。叠韵词,如绸缪、辗转、泉源、婚姻、泣涕、沃若、窈窕、溧摇、崔嵬……等等。这些不仅能够生动地描绘事物,与表现复杂的思想感情,而且音韵铿锵、宛转和谐,富于音乐美。

由于四言体增加了语言容量,因此使诗歌更便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段状物赋形,抒情言志。

例“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风·柏舟》)的比喻;“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小雅·大东》)的对比;“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邶风·柏舟》)的对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的对偶;“琐兮尾兮,流离之子”的双关;“女曰观乎?士曰既且。”(《郑风·溱洧》)的问对。

诗经体诗的四言诗,由于通过古老的二言体诗的基础而发展演化,使之在诗歌史上形成一次诗歌体裁形式上重大变化,而这,正是发展了的历史使当时的人民为进一步充分自由地表达他们的生活的思想感情所决定的。

诗经体诗结构

《诗经》三百零五篇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诗,也就是今天的“歌词”,因此《诗经》中的每一篇诗都和音乐有密切关系。如此不同乐曲的曲式、节奏韵律就决定了诗体的不同结构。(也就是说,《诗经》中每一篇诗体的章法结构,是与它们的曲式有关的)请看以下几种形式。

1、重章复沓

《诗经》中的诗,特别是国风中的诗,大部分是民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和乐曲演奏的需要,为了便于咏唱,便于记忆,常常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

(1)单纯复沓式:一首诗重章复沓,完全是由于音乐分章或抒发感情的需要,诗中的几章在思想内容上几乎完全重复,如《庸风·鹑之奔奔》:

鹑之奔奔,鹊之强强。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强强,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这首诗的两章只是第二章首二句和第一章首二句互相颠倒一下外,其它都无什么变化。

(2)递进复沓式:一首诗的重章复沓在思想内容上是逐章递进,一章比一章加深的,如《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里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如三秋、如三岁,三章语意层层递进,感情步步加深,回环宛转,意味深长。

这种重章复沓,采用一唱三叹的手法,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现一个主题或一种感情色彩,一次又一次地扣动人们的心弦,从而感染读者或听从,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2、副歌

在某些分章节的歌曲中,往往有一部分每遍听唱的歌词不同,而有一部分每遍所唱的歌词相同,这歌词相同的部分就是副歌。副歌在节奏、速度或调性上都和正歌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能够集中表达整首歌曲的中心思想。

副歌的形式比较灵活,有的放在一个曲调的前面,例如《幽风·东山》共四个章节,而每个章节的前面四句“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冷雨其濛”即是副歌。

也有的副歌放在一个曲调的后面,例如《召南·殷其雷》共三章,而每章最后一句“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即是其副歌。

3、序曲

序曲,在乐曲的前面,在一个曲调的几次重复之前,用一个序曲,有预示全曲内容的作用,例如《陈风·衡门》

(序曲)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1)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

(2)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

这里说青年有了自己的心上人,非常满意,毫不羡慕哪些大家闺秀。序曲用形象的比喻说明知足者常乐,预示全诗的内容。

4、尾声

尾声是指乐曲的结束部分。在一个曲调的几次重复之后,用一个尾声结束全曲。尾声和前面的曲调在节奏、调性上有所不同,常常用以引伸未尽之意,并加强结束感。例如《召南·野有死麇》:

(1)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2)林有朴嫩,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尾声)舒而脱脱兮,无感我悦兮,无使龙也吠。

这里说猎人在山林里打猎,既获得了猎物,也获得了爱情。诗的前两章用第三人称作客观描写,最后一章尾声用姑娘的口气写出,更加真切动人。

5、联曲

《诗经》中的诗把节奏、乐性、拍节都不相同的两个曲调联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思想内容,这就是联曲。联曲形式有三种:

(1)两个曲调各自重复,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歌曲。

(2)两个曲调有规则地交叉联结,成为一个歌曲。

(3)两个曲调不规则地交叉联结,成为一个歌曲。

诗经体诗用韵

《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只有七篇没有用韵,这七篇诗都在《周颂》、《商颂》等祭祀诗里。《诗经》由于不是一时一地之作,因此用韵的方式也比较复杂多样,具体可归纳以下情况:

(1)从用韵的位置看,可分为句中韵和句尾韵两种。

(2)从一章诗的用韵看,可分为一韵到底和中间换韵两类。

(3)句尾用韵的方式:1、句句用韵。2、隔句用韵。3、交叉用韵。4、抱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7: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