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湿笔 |
释义 | 湿笔与“干笔”对称。属中国画技法名。指笔含较多水份。湿笔作画,兴于唐代张璪。 记载《砚边随想》——董其昌,用湿笔,既润且挺拔。 “湿笔”为清初扬州八怪始大用。 古诗云:“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杜甫亦有“元气淋漓章犹湿”之句。言水墨山水进入“水晕墨章”之妙境。项容笔法枯硬而少温润,被讥为“顽涩”。 五代荆浩自称:“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所谓“轻”,就是用水份充沛的湿笔。 北宋郭熙说:“墨色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也主张画中须有湿笔。 明代王行题画诗云:“北苑貌山水,见墨不见笔;继者唯巨然,笔从墨间出。” 清代张庚晚年始悟其意。他说:“湿笔难工,干笔易好。”论及董源藏骨于肉,巨然肉透于骨。后者以“骨易见笔,肉难征墨”。一时争趋干笔,反以湿笔为俗工而弃之。 秦祖永所论最为突出:“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著力矣!去湿之法,莫如用干。” 但现代黄宾虹说:“有干才有湿,有湿才知有干。”干湿互用,方能谓之“水晕墨章”。 画作金鱼:画家各有不同的画法,多用湿笔,可用墨或颜色描绘出金鱼向各 方游走的形态。海豚:描绘海豚在水中跳出水面及跃起的动态,用线出外形,用湿笔画身体。 虾:画虾的伸展及屈曲动态,用乾笔画虾须与爪,虾身用湿笔,一笔有深浅色,可参考齐白石的画虾法。 蟹:描写其横行之姿态。画背部及腹部两种形状时可多用湿笔,亦可参考齐白石之画法。 与干笔的区别湿笔和干笔(“渴笔”)效果不同,湿笔为浓墨,干笔为焦墨,同样是淡墨,湿笔和干笔也会出不同的趣味。墨的浓淡变化关键在于用水。只有熟练掌握不同程度水分在生宣纸上的渗化效果,才谈得上用水墨塑造人物或景的形象。 湿笔:对于下笔的时间和沾墨的比例把握有着极高的要求,难易也在此。干笔画法对画作后期的处理和修改有一定的可把控性,而湿笔在写意中则多是一气呵成,在工笔画中除了枝叶和花瓣是有逐层次的推进上色外也多是一次成型。 各代大家对于湿笔(湿画法)的运用各有千秋,可翻阅各代大师对于荷花的画法,能够非常直观的了解干湿画法的差异和韵妙结合的所在。仔细对比枯荷(干笔画法)和夏盛荷。 代表在徐悲鸿的一幅《愚公移山》图中,毛笔着墨皴擦有干笔也有湿笔,一般说来,大片墨笔用湿笔,细微处多用于干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