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湿
释义

多义词。1、潮湿;2、中医概念的湿。

基本信息

部首:氵部外笔画:9总笔画:12

五笔86:IJOG五笔98:IJOG仓颉:EATC

笔顺编号:441251122431 四角号码:36112Unicode:CJK 统一汉字:U+6E7F

繁体字:溼湿

汉字首尾分解:氵显汉字部件分解:氵显

笔顺读写:捺捺横竖折横横竖竖捺撇横

意思

感动、流泪

基本字义

1.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与“干”相对:~度。潮~。~润。~热。~漉漉。

2.中医学名词:~气。~邪。~泻。

详细字义

〈形〉

1.(会意兼指事。从水,显( xiǎn或 jìn)声。本义:潮湿)

2.同本义 [wet; damp;humid]

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说文》

肾其畏溼。——《素问·五常正大论》。注:“溼,土气也。”

必因角干之溼以为之柔。——《考工记·弓人》。注:“溼,犹生也。字多以湿为之。”

湿,湿水,也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湿声。桑钦云,出平原 高唐。——《说文》。按,本指水名,假借为湿。

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孟子·公孙丑上》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唐· 杜甫《兵车行》

3.又如:湿洳(低湿);湿渍渍(湿漉漉);湿风(湿润的风);湿薪(潮湿的柴薪);湿浸浸(湿答答。形容潮湿的样子或给人以潮湿的感觉);湿渌渌(潮湿的样子)

4.迟缓;不通畅 [delayed;impassable]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

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则儵为上,胜之则湿为下。——《吕氏春秋》。高诱注:“湿犹迟久之也。”

〈动〉

沾湿,淋湿 [wet]

散入珠帘湿罗幕,孤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清· 周容《芋老人传》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湿

〔古文〕𦒣《唐韵》他合切《集韵》《正韵》托合切,𠀤音沓。水名。《说文》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水经注》湿水,出累头山。一曰治水。 又《广韵》《集韵》《韵会》失入切《正韵》实执切,𠀤音𥌁与溼同。《说文》幽溼也。或作湿。 又《集韵》叱入切,音蛰。湿湿,牛呞动耳貌。《诗·小雅》其耳湿湿。 又鄂合切,音𡀾。湿隂,汉侯国名。 又席入切,音习。与隰同。坂下溼也。或作湿。 《通雅》湿溼漯显𩔰以形相借。《集韵》漯㶟湿三字同。水出鴈门。○按《说文》湿水,卽禹贡孟子济漯之漯。盖湿乃漯本字也。後以漯为湿,又转以湿为乾溼之溼。𩔰字原从糸作,不从亚。

说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湿

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㬎声。桑钦云:出平原高唐。

常用词组

1.湿地shīdì

[wetland] 富含土壤水分的土地(如沼泽、泥炭地)

2.湿度 shīdù

(1)[humidity;degree of wetness]

(2)指空气中水分的含量 :森林湿度达到80%

(3)常指一定物质中所含水分的比例

3.湿度计 shīdùjì

(1)[moisture meter]∶ 通常通过测量电阻率来确定材料(如木材,面粉,土壤或烟草等)湿度百分比的仪器

(2)[hygrograph]∶自动记录大气湿度变化的仪器

(3)[hygrometer]∶测量大气湿度的几种仪器中的任何一种

4.湿纺 shīfǎng

[wet spinning] 化纤和人造纤维制造工程中,纺丝溶液由纺丝泵压入喷丝头,然后,以细流形式从喷丝头细孔中喷入凝固浴中,凝固成为纤维丝

5.湿风 shīfēng

[wet wind] 一种经常随之降雨或雪的风

6.湿乎乎,湿呼呼 shīhūhū,shīhūhū

[moist] 形容物体湿润的样子

雨后场院上湿乎乎的

7.湿季 shījì

[rainy season] 指多雨的季节

8.湿津津 shījīnjīn

[wet] 形容出汗湿润的样子

走了七八里山路,浑身有点湿津津的

9.湿淋淋 shīlínlín

[dripping wet; soaking wet;sopping wet;drenched] 形容全部湿透,往下滴水

湿淋淋的衣服

10.湿漉漉 shīlùlù

[wet] 潮湿的样子。也作“湿渌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七根火柴》

11.湿蒙蒙 shīméngméng

[humidly hazy] 形容空气中的水气多而导致视物朦胧的样子

到处都是湿蒙蒙的水气

12.湿气 shīqì

(1)[moisture]∶液体(如水)以比较微小的量散发或凝结并弥散在气体中成为一种看不见的蒸气或是雾;特指大气的水汽

(2)[eczema]∶中医指湿疹、手癣、脚癣等症

13.湿热 shīrè

[hot and humid] 潮湿炎热

湿热天气在这个地区很普遍

14.湿润 shīrùn

(1)[moist]∶土壤、空气等潮湿而滋润

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百合花》

(2)[be moist with tears]∶因心里难过或激动而眼含热泪

她眼睛湿润了

15.湿生 shīshēng

[wet feet] 植物生长时根部有过量水分的情况

16.湿透 shītòu

[drench] 被液体浸透

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

17.湿疹 shīzhěn

英文翻译

wet; damp; moist

中医概念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又称湿邪,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外湿本指自然界多雨或潮湿的气候或环境状态,多发生在夏秋之交,属六气之一。但这种气候或环境状态会使正气虚弱或体质湿盛的人发生疾病,对这些人来说,外湿便成为致病的因素,属六淫之一。内湿则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生理功能失常、体内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外湿与内湿虽有不同,但两者在病证表现上有共同的特点,且在发病过程中常相互影响。外湿致病,易伤及脾脏,使湿浊内生,而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又易招致外湿侵袭。

无论外湿或内湿,都有阻遏气机、伤人阳气和侵袭脾脏的特点。在病证上又都具有沉重、秽浊、黏滞等特性。沉重是指感受湿邪后,患者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关节疼痛重着等症状。这是因为湿邪侵袭肌表,留滞于经络关节,使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阻碍,营气和卫气不能调和的缘故。秽浊多指湿邪致病后,人体各种分泌物秽浊不清,如面垢多眵,大便溏泻,下痢脓血黏液,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黏滞一指因感受湿邪而引起的病证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一指病灶部位多潮湿不净,排出物黏滞,舌苔腻等。此外,湿邪致病还多见于人体下部,如妇女白带增多、淋证、泄泻、痢疾等,水肿也多以下肢较为明显。

外湿致病,多因患者伤于雾露,或汗出沾衣,或水中作业,或涉水淋雨,或居于潮湿之处而得。发病有由表入里的传变规律,因病变部位的不同而症状各异。浅则伤人皮肉筋脉或流注于关节,深则可入脏腑。如湿郁肌表,可见恶寒无汗,发热体酸,头重如裹,身重而痛等症;湿阻经络,则见肢体重着酸痛,或经脉拘急或痉挛等症状;湿着筋骨成为湿痹,又可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等症状。外湿侵袭人体,还常兼有风、寒、暑、热等其他致病因素或病机特性,临床上也常以此作出病因或病性诊断,以为治疗依据,如寒湿相兼、风湿相兼、湿热相兼,或风寒湿三者相兼等。

内湿可因外湿侵入人体,影响脾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称为湿困脾土。也可因饮食不当、劳倦思虑等原因损伤脾脏,或因肾阳衰弱引致脾阳不振而形成。因脾主运化,与人体内水液的代谢和输布密切相关,脾脏虚损,失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则人体内水液聚而成湿,甚至积而成水。内湿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精神困倦,食欲不振,口腻不渴,胸闷痞满,呕吐痰涎,便溏泄泻,或尿少浮肿,或妇女白带量多等症状。内湿在人体内还可进一步演变发展。如上入胸膈,则可形成湿蔽清阳,严重者可产生神识如蒙的症状;或胸络痹阻,发生胸痹胸痛。如壅结于大肠,又可见大便下血、血色不鲜,或紫黑如赤豆汁等症状。其病证性质又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临床诊断湿邪,主要依据症状来进行,并结合当时的气候环境以及患者体质、情志和饮食起居等情况综合分析。治疗上依病证特点,或芳香化湿,或淡渗利水,或健脾,或燥湿等,也可几法合用以增强疗效。

《医源资料库》湿:

①潮湿,与“干”、“燥”相对。《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②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之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 ③病因。“六淫”之一的湿邪。《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④水湿停滞一类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6: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