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师旷之聪 |
释义 | 中文名:师旷之聪 拼音:shi kuang zhi cong 出处:《孙子·谋攻》 含义:师旷那样耳朵灵 基本信息词 目:师旷之聪 发 音:shi kuang zhi cong 释 义:师旷那样耳朵灵。师旷,春秋时代晋国的乐师,善于辨别乐音。闻弦歌而知雅意。 出 处:《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简介师旷,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名旷,字子野。其主要活动时间在公元前558~前532的30多年间。事迹散见于先秦两汉的多种文献中,与音乐有关的主要有:《逸周书·太子晋解》:师旷对太子晋自称“暝臣”,即盲人,并说只有靠耳朵辨别一切。他的听觉敏锐,辨别音律十分准确,因此常和视觉敏锐的离朱并提,认为他俩是稀世的人才。《吕氏春秋·长见》记述:晋平公铸造大钟,乐工们都说音已调准,“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这些都记载了师旷的音准感极佳。《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述:晋国听说楚国要来进友,师旷说不用害怕,我吹响律管,从声律中听吉凶。知道楚国打不了胜仗。吹律听声预知吉凶,据说是当时最高乐师的职责之一(《周礼》)。《韩非子·十过》中记载:晋平公宴请卫灵公时,师涓演奏“新声”师旷指出这是师延为殷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亦称“清商”,并说到师延投身于濮水等历史情况。接着为晋平公弹奏了“清徵”、“清角”等情调高尚的美妙琴曲。师旷认为靡靡之乐是“亡国之音”,不能听,“清徵”“清角”,德薄的人不能听,可见他是把音乐和道德联系在一起的。《国语·晋语》还记载了他对音乐的议论。他批评晋平公爱好新兴的音乐,认为这反映了晋平公聪明才智的衰歇,因而会影响到公室没落;同时议论音乐的作用,说音乐是通过各地风谣的交流传播德行的,应该使音乐传播的教化无处不到,使德行传播得既广且远,用诗来咏唱它,用礼来节制它,才能使远近各处无不归化。这是正统音乐观点的最早反映。明、清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玄默》等琴曲为师旷所作,当属依托之辞,但可见后世对他的推崇。 成语故事师旷,名旷,字子野,晋国著名音乐家,主乐大师(今山西洪洞)人(当时地位最高的音乐家名字前常冠以“师”字)。大约生活时期在公元前572-532年,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时期。师旷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又称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是当时著名的大音乐家,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还是位杰出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时人称其“多闻”。 传说师旷鼓琴,通乎神明。“玉羊,白鹊翱翔,坠投。”按古人说法,以五羊白鹊为“玉音协和,声教昌明”的瑞征,师旷能赢得此誉,足见其技艺不凡。师旷音乐知识非常丰富,他不仅擅长弹琴,还通晓南北方的民歌和乐器调律,并善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音响,描绘飞鸟飞行的优美姿态和鸣叫。 师旷虽为乐官,但他不同于一般乐工,他认为音乐是通过各地风谣的交流传播德行的,应该使音乐传播的教化无处不到,使德行传播得既广且远,用诗来咏唱它,用礼来节制它,才能使远近各处无不归化。师旷对音乐的体悟同样体现在其对政治的见解,师旷曾向晋国国君提出了许多治国主张,有一次,晋平公感叹师旷生来就眼瞎,饱受昏暗之苦,师旷则言天下有五种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贿博名,百姓受冤无处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当;其三是君王不辨贤愚;其四是君主穷兵黩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计安生。 当卫献公因暴虐而被国人赶跑时,晋悼公认为民众太过份,师旷则认为,百姓是国家之本,同国君一样,都是上天的子民。国君的主要责任是代天养民,而决不能“肆于民上,以从其淫”,否则,便是“弃天地之性”。至于如何对待使“百姓绝望”的君主,师旷曰:“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就是说可以赶走那些残暴的国君。晋悼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问起治国之道,师旷答:“惟仁义为奉。”简言之为“仁义”二字。 政治上,师旷主张为政清明,德法并重。国君应“清净无为”,“务在博爱”,同时,还应借助法令来维护统治,“法令不行”,则“吏民不正”。在用人方面,他主张对德才兼备者应委以国家重任。如果“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下才处高,不肖临贤”,就会埋下乱政的隐患。经济上,师旷主张富国强民,民富才能政平。“空虚府库”将导致“国贫民罢,上下不和”的局面。统治方法上,师旷主张“广开耳目,以察民情”,使百姓冤屈有处申诉。 他还提出“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的积极主张。认为国君应“廓然远见,卓然独立”这样才能避免失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师旷的治国宏论是他政治理想的反映,其见地精辟之至。悼、平二世,君主贤明,政平民阜,能重振文襄霸业,师旷起了很大作用。师旷还随平公多次出征讨伐,并曾代表晋国出使周朝。鲁季武子说:“晋有赵孟以为大夫,有伯瑕以为佐,有史赵、师旷而咨度焉,有叔向、女齐以师保其君,其朝多君子,其庸可媮乎!”明示师旷可与赵孟、叔向等著名政治家齐名。 齐国当时很强盛,齐景公也曾向师旷问政,师旷提出“君必惠民”的主张。 师旷禀性刚烈,正道直行,他娴于辞令,却从不趋炎附势,具有不畏权势的正直品格。晋平公晚年,骄泰奢侈,贪欲无足,师旷多次力谏。 一次,晋平公同群臣饮酒时喟然长叹,“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师旷侍坐于旁,认为这不象“君人者”所言,竟操琴向平公撞去。没有仗义死节的气概,何以敢如此“犯君”。平公晚年,宫室滋侈,大兴土木,愈加荒淫无道,晋国霸业日衰,以致“民闻公命,如逃寇仇”。在晋平公淫奢无度之时,师旷仍敢犯颜直谏,确实需要些勇气。《说苑》载,平公三次出门打猎,自认为有“霸王之主出”的祥兆,而师旷则认为,这是在自欺欺人。晋平公恼怒异常,“异日,置酒祁之台,使郎中马章布蒺藜于阶上”,唤师旷解履拾阶而上,师旷忍着痛,仰天长叹。从肉中生出虫子要吃肉,水中生出蠢虫要蚀木。假如自己要与奴仆为伍,那是自找倒霉。庙堂之上,绝不是生蒺藜的地方。现在出现了这种情形,他预言:“君将死也。”由于师旷守上不阿的高尚品格和对百姓疾苦的体察和悲悯,师旷在当时深受诸侯及民众敬重。 中国古人讲“天人合一”,师旷在艺术上的杰出造诣和政治上的清明主张和其“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修为是有直接关系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