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圣特雷萨的沉迷 |
释义 | 基本介绍《圣特雷萨的沉迷》又名《神志昏迷的圣德列萨》,是17世纪文艺复新时期意大利著名雕塑家、建筑家贝尔尼尼于1645年创作的著名雕像,也是他最具争议的作品之一。描绘了圣特雷萨通灵时奇异而神秘的瞬间,现坐落于罗马圣马利亚·德拉·维多利亚教堂的一间科纳罗小礼拜堂。 雕刻家简介乔凡尼·洛伦佐·贝尔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1680),是十七世纪意大利著名的雕刻家和建筑家,也是意大利巴洛克美术的首席。作为罗马教会特别聘用的艺术家,他与教会关系紧密,受教会宠爱和保护。贝尔尼尼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他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轻快、活泼和不安的感觉。 作品介绍这件作品描述的是圣特雷萨在幻觉中见到上帝的情景,表现了她对上帝之爱的渴望。她躺在浮云上,宽大的衣袖向下低垂,两眼轻合,嘴唇微张,脸色苍白,在昏迷中祈求着神的爱。在她面前,小天使面带顽皮,将一支金箭射向她的胸膛。就如特雷萨在她的自诉中写道:这支箭已刺穿了我的心,当他把箭抽出时,我感到无限的痛苦和甜蜜,我想把这种痛苦永远地继续下去…… 贝尔尼尼用坚硬的大理石刻画出了特雷萨的病态,表现了一个正在渴求爱欲的女人最柔软的内心。小天使代表幸福,与特雷萨的卧姿构成了和谐的节奏,意味着痛苦与幸福的撞击。特雷萨躺在那里,脚趾微微翘起.沉浸在无比兴奋的高潮中。极度的渴望与沉醉,极致的痛苦和欢愉,不仅呈现在特蕾萨的脸上,也浮现于那身长袍。那些动感十足的褶皱,似乎也在说着:“我要波涛翻滚”。 整个雕塑被放在祭坛上,祭坛上方安放了一些镀金的金属条,光线从祭坛顶上照下,被金属条反射,其金色的散光打在白色的大理石上,衬托出人物的形体,减弱了体积感和大理石的重量感。同时,多样的光和影增强了人体线条的韵律和美感,从而产生出十分强烈的舞台戏剧效果,使人如同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这人体动作的复杂曲线和强烈的明暗对比关系,体现出巴洛克雕刻艺术的特点。 雕塑刻画出了笔记里所写的那种少女复杂的内心感情,把神秘的病态变为一个在朦胧意识下女性对爱与欲的痴迷状态。她的昏迷与神智失控,是少女思春的典型体现。贝尔尼尼在神秘的宗教外衣伪装下,用坚硬的石块表达出女人心灵的底蕴。但由于作品内部选材和雕塑风格非常大胆,为罗马教廷的主流所不容,于是被放置在不起眼的这座教堂中。 圣特雷萨特雷萨是16世纪时西班牙的一个修女。少年时因患了癫痫,就潜心修炼,事奉上帝。每当病发时,人就失神落魄,脑际幻觉丛生,此时据她自诉,她能看到种种奇迹。后来她过着隐居生活,空时便把自己每次昏迷中的幻觉记述下来。十七世纪中期天主教徒们,几乎无人不晓圣女特蕾莎的幻像描述,那时圣特蕾莎的自传是部勾魂销魄的畅销书,这份自述流传到17世纪后,被教会用来宣扬宗教思想,并把特雷萨封为圣女,这件事在民间有着很大的影响。 圣特雷萨的自述(节选)“我看到我的左边有一个天使......他身材不高,矮小儿漂亮,脸色红润......后来我肯定他就是小天使薛吕班......他拿着金色小鱼叉,我仿佛看到了叉尖的火焰。他像用鱼叉数次刺进我的心脏,接着又掏走我的五脏六腑,上帝伟大的爱此刻在我体内燃烧着。我感到强烈的痛苦,不时地发出呻吟,可是这种痛苦却是那么妙不可言,我简直舍不得让它停止......我的灵魂现在同上帝一样的满足。这种痛苦不是肉体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的痛苦;尽管我的肉体也分享到它,甚至感觉还要剧烈。有一种如此甜美的爱的慰籍出现在我的灵魂与上帝之间......” 作品意义这件作品隐晦地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反对教会禁欲主义,肯定人的欲望、追求,突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对于天主教会统治下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是有其历史进步意义的。从雕塑技巧上来看,圣女多而乱的衣褶,云朵的飘浮效果以及人物复杂的曲线,是一件独特的具有丰富审美价值的作品,充分显示了贝尔尼尼的雕塑天才。《圣特雷萨的沉迷》是贝尔尼尼艺术的又一里程碑,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标志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极盛阶段。可以说添加了人文主义的内涵后,这件作品达到了贝尼尼雕塑艺术的顶峰。 畅销小说中的介绍《圣特雷萨的沉迷》是美国最著名畅销书作家丹·布朗的著名小说《天使与魔鬼》中的重要场景。主角哈佛大学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受教皇内侍之托与瑞士侍卫团合作,与黑煞星斗展开智斗勇营救红衣主教。他得知光明之路的第三个提示,即四元素中的“火”就是《圣特雷萨的沉迷》。但此次交锋中,黑煞星火烧教堂,并杀死瑞士侍卫团司令奥利维蒂,抓走女主角维多利亚·维特勒。兰登死里逃生,从雕塑中得到提示,前往下一处“水”的地点(四河喷泉),接下来又会在主角与光照派中发生怎样较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