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圣水祠 |
释义 | 山东省青州市圣水祠圣水祠介绍圣水祠位于山东省青州市云门山街道办事处的东圣水社区西北,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原名“贞洁烈女祠”,是为了纪念一位姓范的烈女而建,后更名“圣水祠”。 在祠堂院落正中央有两泉眼,北名“马踏泉”,南名“圣水泉”,二泉实属一脉,此消彼长。“马踏泉”四壁以青石砌成,外有汉白玉护栏,四角饰以莲台宝瓶,形成一池,呈正方形,池水青碧深邃,因为“马踏泉”相传为唐太宗坐骑踩踏而出,太宗饮用,被人们认为是“圣泉”,所以村民从不饮用,每逢干旱季节,在此举行隆重的祈雨仪式,祈祷上苍普降甘霖,所以此池名“祈雨池”,村民俗称“后池”。南面“圣水泉”周围开辟成长方形池塘,中间有石拱桥相隔,名“圣水池”,村民俗称“前池”,池内睡莲盛开,鱼虾嬉戏。“圣水泉”全年喷涌,旱季愈盛。四邻八乡视之为“甘泉”,煎药多以之为汤,相传有奇效。两泉中间,有一方形过亭,名“祈雨亭”,建筑精美。“马踏泉”出于“祈雨池”,过“圣水池”与“圣水泉”携手从一暗沟流出祠外小河中。从祠堂的正门文昌阁、游廊、圣水池、沁泉亭、马踏泉、过堂直达正殿为祠堂的中轴线。祠堂的正殿内供奉圣水娘娘的金身,正殿前为东西厢房,厢房外是东西配殿,分别供奉“南海观音”和“东海龙王”,祠堂内香火不断。 烈女懿德昭天地唐朝武德年间,青州东郊有一小村(东圣水村的前身),村中有一户康姓人家,夫妇年过半百得一子,视若珍宝,家中有田地几亩,房舍几间,过着中等生活。康老因夫妻年迈,子尚幼,家中人丁稀薄,便在儿子15岁那年买城北范王村一范姓贫苦佃农13岁的女儿为童养媳。从此,一家四口,男耕女织,生活可以。范女虽年幼,但十分懂事,孝敬公婆,努力料理家务,全村无不称赞。二老很是满意,只待儿子稍微年长,便令其圆房。谁知好景不长,未圆房的丈夫不到一年得病死去,二老伤心过度,重病在床。范女细心照顾,熬汤煎药,侍奉病床前。祸不单行,公爹去世,婆母哭瞎双眼,家中生计一日难似一日,婆母怕耽误范女的青春,便劝其改嫁。范女含泪道:“我既入康家,生为康家人,死是康家鬼,自当侍奉婆母于堂上,绝无二心。”范女的父亲听说康家败落,东拼西凑,四处借当,攒够银子想把女儿赎回家。范女对父亲说:“婆婆年迈,双目失明,女儿不忍离去。”范父无奈,只能让女儿在此照顾婆婆。村中无赖贪恋范女美貌,几番调戏。范女刚正不阿,不肯就范。为了让婆母放心,让无赖死心。范女做出了“抱灵成亲”的决定,四邻八乡为之感动。但无赖仍不死心,范女怀揣剪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一年后,青州大旱,田中颗粒无收。米商囤积居奇,以谋求暴利。范女典当衣物,不够为婆母买米吃。此时,康氏老妇人又卧病在床,为了不使婆母挨饿,范女想尽办法。一日,挖野菜回家,发现粮商家的狗偷吃了米不消化,又随便排出。范女大喜,便将狗屎拾起,在村后的小河内淘洗数遍,然后用嘴漱过,防止有余味。不料此时被村中的无赖发现,以此为要挟,让范女嫁他为妻,范女严词讽刺,无赖愤愤而去,蓄意报复。 不料康氏老妇人病情不见好转,为了不拖累儿媳,服毒自尽。范女为婆母带孝发丧,入土安葬。 康氏老妇人的内侄女想继承姑母的房产和地产,便一纸状子告到了青州府,说范女将其姑母毒死,然后又用钱收买无赖作伪证。青州府尹派仵作开棺验尸,康氏妇人果然死于剧毒,便下令将范女捉拿归案,关押于青州府大牢内。 堂上,青州府尹道:“大胆康范氏,先食婆母狗屎,后又毒杀,大逆不道,斩立决。”范女大喊冤枉:“所谓狗屎,民妇已经淘洗数遍,并且用口含过,婆母中毒身亡之事,民妇不知情。”青州府尹道:“你婆母之死,若不是你所杀,也与你有关,方才你已承认给你婆母吃的是狗屎,想必你婆母知道真情后,越想越龌龊,羞愧自杀,改判康范氏秋后处决。”范女浑身是口也说不清。 在青州府的大牢里,善良的范女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蒙冤,她听人说好人有好报,自己从没有做过恶,怎么会沦落的如此田地。 在刑场上,范女哭着对观刑的群众说:“范女自嫁入康家三年来,孝敬公婆,料理家务,一日不敢疏忽,无奈蒙冤。我死后尸不倒地,滴血不出,以昭示我的清白。”就这样,16岁的范女蒙冤而死,果如其言,尸不倒地,滴血未出,几个刽子手想要扳倒尸体,纹丝未动。青州知府走到范女尸体前道:“范女,本官一定重差此案,缉拿真凶,汝若有冤,必为昭雪”。言罢,尸体倒下,但从此,青州的旱情更加严峻。同村的乡亲因感念范女平时孝敬公婆,帮助邻里,便把她装殓,葬在她平时洗衣淘米的小河旁。知府回家后,范女临死时的情景时时浮现于眼前。他便化妆成百姓微服来到村子内了解情况,得知范女之冤。不久,再次升堂审理,知府作了如下判决: 第一、抓拿真凶正法,告慰范女冤魂。 第二、知府引咎辞职回家。 第三、知府拿出多年的积蓄为范女建祠堂,以警示和教育后人,因积蓄有限,号令乡亲捐款。 消息传出,乡亲捐款踊跃,不久一座小巧别致的祠堂建成了,知府亲自为祠堂书写“贞节烈女祠”匾额挂于门上,从此青州风调雨顺,旱情缓解。 太宗东征马踏泉唐朝贞观年间,太宗皇帝御驾亲征,平定高丽倭寇,行至青州府东一小村附近,兵困马乏。时值八月,骄阳似火,酷热难当。然小村仅有寥寥几户人家,无法供应军需水源。太宗无奈,只好下令驻军休息。此时,太宗坐骑受惊跳起,前蹄着地处踏出一坑,顿时清水喷涌,汩汩不断。太宗甚喜,取而饮之,甘甜可口。士兵又在此坑南面挖掘,又出一泉,千军万马,饮而不尽。太宗感叹曰:“真乃天助我也,他日得胜回归,必在此建庙,感谢天赐甘泉之恩。”太宗率军继续东征,所向披靡,一载得胜,班师回朝。 当大军行至青州府西郊,漫天黄蜂犹如乌云,挡住去路,军士多为之所伤。太宗正在不解之时,徐懋公谏言曰:“陛下当日有言在先,今过而忘之。”太宗想起当日所立之誓,曰:“举头三尺有神明,出口成愿,着尉迟恭速回城东泉水喷涌处,筹划建庙事宜。”说来也怪,话一出口,黄蜂开始散去,打军方得前行。蜂虽散去,但此处从此叫做马蜂崖,后聚族成村,村民嫌名称不雅,遂取谐音“马棚崖”,就是现位于青州市西南五里镇的马棚崖村,此时后话。 尉迟恭经过调查,便向太宗汇报:“启禀陛下,在预建的正殿基址上有一小祠堂,名曰贞节烈女祠,因建筑不大,当年行军至此未曾发现,此为武德年间官方资助,民间集资所建。不知迁至别处,还是就地翻盖,请陛下定夺。”太宗问其来历,尉迟恭便一一道来,太宗听完陈述,颇为感动:“好个贞节烈女,我大唐女子之楷模,传旨从国库调拨银翻修贞节烈女祠,因范女于行军途中赐甘泉相助于朕,今敕封为圣水娘娘,祠前二泉赐名为‘马踏’、‘圣水’”,因是敕命翻修,圣水祠更加气派,飞檐雕栋。圣水娘娘金身身着一品诰命服色供于正殿内,四壁墙上绘有“抱灵成亲、漱米救母、含冤致死、烈女昭雪、黄蜂警约、立庙封神、普雨济世、行医救人”八大情节。祠堂的正门为上下两层,上层供奉文昌帝君,还有东西配殿,东西厢房,过堂,圣水池,过亭,拱桥等等。太宗皇帝亲自书写“万世女宗”匾额挂于正殿之上。 圣水祠内圣火起时光荏苒,圣水祠几毁几修,目睹了青州城的变迁。祠堂内松柏森森,殿堂隐秘,成为了革命者组织活动的理想场所。圣水祠东面有一老绅士,名魏楣。在村中办理私立小学,教员都是魏老先生子侄,由于同姓,学生们便按家族排序称呼他们大先生、二先生……,魏老先生受新思想的影响积极推进新思潮的教育过程中。其子魏复中,也积极投身于革命。 魏复中,字心斋,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7月任中共青州支部宣传委员。同年10月兼任东圣水村党支部书记。1926年秋因病逝世。中共一大以后,邓恩铭来到了圣水祠内组织革命活动,得到了魏氏父子的大力帮助和资助。并成立了青州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 1925 10月 ,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在益都东圣水村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党、团组织的发展问题。邓恩铭、刘俊才、延伯真、丁君羊、王用章、孙秀峰、朱岫蓉、张玉山等出席会议。 1926年10月 中共山东区执行委员会(简称山东区委)派宋伯行驻青州圣水村,代表区委领导益都、寿光、临淄、广饶、临朐、昌乐6县的党、团工作。 1927 同月 中共青州地方执行委员会在青州西圣水村成立,直属中共山东区执行委员会。下辖益都县委、寿光县委、广饶特支和临淄、临朐、昌乐等县党组织。 1927 5月 中共山东区执行委员会、 团山东区委联合在青州圣水村举办青州地方各县党、团负责人短期训练班。益都、潍县、寿光、广饶等县党、团负责人参加,历时10天。 东圣水村的圣火越烧越大,融化了青州大地的寒冰,温暖了人们的心灵。 圣水祠现状文革期间,圣水祠被拆除,“圣水娘娘”金身被砸碎,其原址改为学校,人们怀念圣水娘娘,保住“圣泉”,便将“马踏泉”用大石碑盖住,上面铺砖为地面,成了两个校舍之间的过道,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从这里走过,他们也不会想到脚底下是喷涌千年的马踏泉。校园内剩下的唯一的建筑就是圣水池,圣水泉清澈见底的池水,浸润着学生们的心,讲着传统道德和革命圣火的故事。 1994年,圣水小学西迁,圣水祠修复工作开始。 1995年,安置泰山碧霞元君(泰山老母)与南海观世音菩萨塑像于校舍改建的配殿内,暂定为碧霞殿与观音殿。 1996年,重修马踏泉与祈雨池。 1997年,重修圣水泉与圣水池并石桥。 2002年,在原祈雨亭的位置重修六角凉亭,更名“沁泉亭”。 2003年,修整二门并协刻圣水娘娘事迹于墙壁之上,建游廊。 2010-2011年,重修大殿。 其他部分正在修缮当中,相信很快就能恢复原来宏伟的面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