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圣沙蒙坦克 |
释义 | 简介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蒸汽机技术、内燃机技术、装甲和履带推进技术和火炮技术等都已基本成熟。1906年,英国人曾制造出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履带式拖拉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曾出现轮式战斗车辆,英国军队也在试图改装一些履带拖拉机,以便用于战争。这些都为坦克的出现在技术上铺平了道路。 “圣沙蒙”采用了不同寻常的汽油机驱动电传动系统,使设计重量增加了5.1吨(5英吨)。车体的前后两端均超过了履带长度,再加上重量较大,导致“圣沙蒙”容易陷入不平整的地面,或在壕沟搁浅。该型战车的另一严重问题是,由于车体较长,大大限制了主炮的旋转,使战车的战术用途极为有限。尽管如此,“圣沙蒙”仍然从1915年4月开始服役,并取得了一定战果,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圣沙蒙”是至今仍在使用的各种自行火炮的鼻祖。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生产的400辆该型战车中仅有72辆仍在服役。 基本资料研制国家:法国 乘员:9 重量:23400千克(51480磅) 尺寸:加炮管长8.83米(28英尺11.75英寸),车身长7.91米(25英尺11.5英寸),宽2.67米(8英尺9英寸),高2.34米(7英尺5.66英寸) 最大行程:59千米(36.7英里) 装甲:17毫米(0.67英寸) 武器装备:一门1897型75毫米主炮,最多4挺机枪。 动力装置:一台90马力(67千瓦)的潘哈德四缸汽油机,驱动一个克罗切特-考拉度电传动系统 机动性能:最大公路速度8.5千米/小时(5.3英里/小时) 研制过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但很快交战各方即陷入了僵局。因为当时由堑壕、铁丝网和机枪组成的防御阵地遍布整个欧洲战场,任何一方想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暴风雨一样的枪弹、炮弹面前,人的血肉之躯是如此不堪一击,有的战役甚至被称为“绞肉机”。因此从1914年冬天起,战局急转,各方都由运动战转为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而且谁都无法突破对方的防线。在这种局势下,研制一种即具有防护力以抵挡敌人的机枪子弹,又具有一定机动能力以突破敌人的铁丝网引导步兵冲锋,还要有一定的火力以消灭敌阵地上的有生力量和火力点的武器成为当时最迫切的需要。再加上前面说到的技术条件也日趋成熟,坦克便应运而生了。 诞生可是坦克的诞生也并非一帆风顺,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出现的同时都会加杂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坦克也不例外。当时英国有一位名叫斯文顿的陆军上校,他首先提出了用履带式拖拉机加装钢板以抵抗机枪的火力,这也就是最早的坦克的设想,斯文顿后来因此被称为“坦克之父”。可惜,由于当时英国保守势力占了上风,斯文顿的这个提案没能在帝国防御委员会上通过,这项重大的发明眼看着就要因为没有研制经费而流产。关键时刻,时任英国海军大臣、后在二战中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慧眼识英雄,看到了这个提案的前途,下令海军成立了一个“陆地战舰委员会”,拨出经费开始研制坦克。为了保密,该项目的代号被称为“Tank”(即“水柜”的意思),这个代号也就成了坦克的名字并沿用至今。说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陆战之王”由海军支持诞生有些可笑,但这在当时也的确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外形特征1915年12月,“陆地战舰委员会”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坦克样车“小游民”。它的外形的确和一个大水柜差不多,行动部分有两条履带,车体方方正正并焊有6毫米厚的装甲,转向轮像条尾巴一样拖在后面,车内有乘员6人,装有1门火炮和几挺机枪。不过“小游民”还只是一种试验品,越野行驶能力、过壕能力和可靠性都很差,不能在战场上使用。所以在它之后不久,英国就研制出第二种坦克“母亲号”。1916年1月16日,这种新型坦克进行了第一次行驶试验,并顺利通过了模拟的“战场障碍跑道”。它越壕沟宽度达到了2.24米,通过垂直墙高1.37米,试验取得成功。从此,世界上第一辆真正能够实用的坦克诞生了,装备英国陆军后,被正式命名为Ⅰ型坦克。1916年,英国共生产Ⅰ型坦克150辆。Ⅰ型坦克车体庞大,外廓呈菱形,安装过顶履带,车尾装一对转向尾轮,装甲厚度6~12毫米,最大行驶速度6千米/小时。有趣的是Ⅰ型坦克有“雄”、“雌”之分:“雄性”坦克战斗全重28.45吨,武器为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坦克战斗全重27.43吨,武器仅为5挺机枪,用来对付步兵。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军使用的就是Ⅰ型坦克。坦克的问世和使用,开始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军事上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