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剩余价值哲学
释义

剩余价值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剩余价值理论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崭新体系。

剩余价值哲学体系基本内容:一、价值论方面。彻底否证传统价值范畴(源于“‘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而力图证明商品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范畴。二、本体论方面。新解剩余价值二重性(相对于生产关系的剩余价值、相对于生产力的剩余价值),扬弃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劳动本体论与社会存在本体论等,主张商品本体论。三、人学方面。创论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坚持二生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而二分矛盾即分工与分配的矛盾是人的基本矛盾。

郝晓光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规律”,而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中的人”。因此,研究人在社会中特别是社会生产中的行为方式即研究人的“社会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约束”都是人的社会属性,都属于“人性范畴”的基本内容。人的“自由发展”讲的是人的“社会个性”,人的“社会约束”讲的是人的“社会共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现人的社会个性的是劳动分工,体现人的社会共性的是劳动分配。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约束”的矛盾,也就是人的社会个性与社会共性的矛盾,便演化成为人在社会劳动中的分工与分配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物性范畴是“商品”,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人性范畴是“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物性范畴”和“人性范畴”是不可分割的,“物性范畴”与“人性范畴”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第一个基本特点。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中,有两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二生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所体现的是人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总体关系”(“阶级关系”或“阶层关系”),是促进社会发展的“质变矛盾”;“二分矛盾”是“人的基本矛盾”,所体现的是人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具体关系”,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量变矛盾”。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这两对“基本矛盾”同样是不可分割的,“二生矛盾”与“二分矛盾”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第二个基本特点。秦凤白认为:“二分矛盾”即分工与分配的矛盾的思想,既准确把握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二生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实质,同时又精确切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研究中人与社会互动发展的关键!二分矛盾中的两个矛盾方面分工与分配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客观过程,具有具体的历史的甚至定量的可操作性。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研究中,通过准确把握二分矛盾进而准确把握二分矛盾与二生矛盾的具体互动关系,就可能或者能够准确把握人或人的活动与社会关系的互动发展过程,进而不断地促进人类社会的进化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形式不但具有矛盾发现的历史现实性意义,而且更具有矛盾分析的逻辑动力性意义!劳动力与劳动的关系学说是构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之一,劳动力与劳动的矛盾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基本矛盾之一。“二劳矛盾”与 “二理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基本矛盾“二分矛盾”与“人的活动”之中介范畴,二分矛盾即分工与分配的矛盾、二劳矛盾即劳动力与劳动的矛盾构成了人的活动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动态结合构成了人的发展的基本动力。劳动力与劳动的矛盾关系的命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体系的内容,提升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哲学地位,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之上,进而形成一个既充分体现社会客观规律性、又充分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充分体现人与社会互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体系。通过劳动力与劳动的矛盾关系命题这一中介,商品本体论、商品价值论与马克思主义人学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一个融合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崭新哲学体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6: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