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生育革命 |
释义 | 长期以来,生孩子对于女人们来说,是一项埋藏着危险的特殊任务。产妇死亡的现象时常困扰着妇女们,但是她们却无法推卸这项任务。今天大多数人认为没问题的事情,在本世纪初却是困扰妇女们的一个大难题。医学家们已花了数百年的时间研究传统生育方式以外繁衍人类的方法。179O年,人类第一例人工授精获得成功。1978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试管婴儿。如今,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正在推动生育科技革命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生育革命起因不孕随着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不孕患者的比率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高。据统计,美国有近3亿人口,接受不孕治疗的患者就高达600万人之多,这还不包括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依此比例估算,中国的不孕症患者至少在2000万以上! 不孕是一种与生殖系统有关的疾病,虽然无碍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但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影响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 先天残疾在中国不到半分钟就有一个先天残疾儿出生。其数量和危害性什么车祸、矿难和空难等都要严重。造成这一可怕现象的因素有很多:婚检取消;环境污染;精神压力等,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因素是:不懂得夫妇智力、精神与体力三对生物节律对生育质量的重要影响,因而不择日期的盲目播种。保守地说:至少有一半的先天残疾是因盲目孕育造成的。如果推广运用经过二十多年探寻总结出的“优选孕日,防残优生”大众优生方法,就能有效减少和防止不良孕产现象发生,大大提高新和人口的整体素质,因此生育革命的发展势在必行。 传统的生育观念传统的大家庭是经济和养老单位,结婚生育子女是十分重要的。依传统看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关于婚姻的神圣意义――认为性的基本目的是人的再生产和认为婚姻的直接后果仅仅是生育。圣经上告诫说家庭应该是人员鼎盛的。提倡生育和大家庭是世界范围的现象。生了10个或15个健康的孩子是一些做母亲的骄傲资本。在传统中国大家庭始终是家庭的理想模式和追求目标,没有孩子的家庭在社会上是难以立足的。 传统社会中人们要孩子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家庭的事。夫妇对于生育是身不由己的。社会的规范决定了只有生育子女的家庭才是完整的家庭。只有有孩子的夫妻在社会上才有成年人的地位。杰斯纳、怀特和福瓦指出:“以母性崇拜的感伤和完成神圣生殖任务的宗教激励为基础的传统压力,当然会影响当父母的打算,因为遵循社会角色的需要经常比个人决定的真实性更为重要。”他们还说,因为舆论就期待男人和女人要为生育孩子而高兴,自愿或不自愿要孩子常常会使夫妻感到耻辱。生育孩子有成就感,中国有“有子万事足”的说法。同时生孩子也是证实性的特性的一种方式,有了孩子才会证实他或她是真正的男人和女人。 美国的一些研究认为当父母的另一个动机是为了传宗接代,让后人记住自己。在我们去世后,尽管朋友和崇拜者会记住我们,可是向后世证明我们存在过的最保险的方式是生孩子,让他或她与我们同姓,并且有我们同样的许多身体特征。在中国生育孩子也是为了传宗接代,但是更多的是为了延续家庭的存在和发展。 另外,生育孩子有许多好处,如“人多力量大”,孩子是对付意外事件的一种保险形式。想要孩子的原因可能是养儿防老的思想。即使在今天,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有这种观点。需要说明的是在过去的医疗技术条件下,即使有人不想要孩子,也得不到相应的安全的避孕或堕胎的技术保障。 新的生育观念现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改变,大家庭已经过时了。孩子的出生与其说是机会,不如说是种选择。今天的妇女已有权利决定要不要小孩,她们的生活目标更为确定――“事业”、“男人”与“小孩”同样重要。同时夫妇也有能力得到安全的技术保障实现自己在孩子问题上的抉择。新的关于家庭大小的观点认为一个家庭最多只要两个孩子。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或者不要孩子被社会广泛认可,若有4个或6个孩子是太多了,有10个或者14个孩子则是一种灾难。在中国曾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婚姻的社会意义表现为夫妇在很大程度上认为控制生育是无害的,而且只要夫妇双方赞成就是合法和正统的。在美国,过去最坚决反对 “人工”避孕或生育控制方法的天主教或非天主教徒,现在也都普遍使用这些方法。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已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所摒弃,人们或者出于减轻家庭负担,或者出于提高生活质量,普遍希望少生、优生。在80年代初期这种变化就发生了,比如北京城区女青年婚后不希望要孩子的占8.76%,要一个孩子的占65.29%,要两个孩子的占24.99%,只有0.32%的女青年还希望多子女。在北京农村尽管希望要孩子的女青年比城市多些,但也有3.06%的人不希望要孩子,有25.67%的人希望要一个,而68.14%的人,希望要两个,希望多子女的也不过0.77%。据统计,四川中小城镇女青年婚后不愿生育的占2.85%,希望要一个孩子的占59.4%,希望要两个孩子的占37.68%,希望多子女的占0.9%。在农村,女青年不要孩子的为0,希望要一个孩子的占18.03%,希望要两个的占69.68%,希望多子女的占10.56%。 中国国家统计局1987年对北京、辽宁省、山东省、广东省、甘肃省、贵州省五省一市39210名50岁以下已婚妇女进行的第二期深入的生育力抽样调查表明,认为一个孩子最理想的人数在北京占19.9%,辽宁占13.6%,山东占5.3%,广东占1.3%,甘肃占1.8%,贵州占1.3%;即使是现在有一孩的妇女中,认为生一个孩子最理想的人数也分别只有31.3%、26.0%、12.5%、4.4%、6.3%和5.5%。“1991年家庭调查”结果显示在1368名被调查者中希望有一个孩子的461人,占33.7%;希望有2个孩子的 824人,占60.2%,希望有3个以上孩子的75人,占5.6%。上述情况表明,在中国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以来,大多数人的生育意愿同他们所面临的生育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些人希望要一个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左右和影响,事实上多数夫妻认为如果政策允许最好是要两个孩子。但是在现代家庭中人们不再以传宗接代为本,少生已经基本上成为一种共识。 推迟生育推迟生育的人会做出另一种选择:年龄大些再要孩子。在70年代,美国的出生率下降,但现在又稍有回升,因为年龄在28―35岁的人――美国人口的最大组成部分――开始要孩子了。这些人不仅仅是推迟要孩子,而且他们比早些时候(如果年轻时要的话)要得更少。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之一就是有职业的女人感到在当母亲之前需要自己先安定下来。当她们到了已选择好要孩子的时间时,要四个孩子的想法似乎不再像她们年轻时、第一次幻想有家庭时那么有吸引力。如果她们喜欢自己的工作并希望有所建树,一个或两个孩子就已足够了。此外,孩子出生以后要维持同样的生活水准就不那么容易了。为了让孩子至少得到自己应拥有的东西,许多夫妻只好选择较少的孩子。 英国的统计资料显示新婚夫妇已把生头胎的平均时间,延后到婚后三年。当妇女可以自由的控制生育以后,她们就采行“重质不重量”的原则。过去15年来,由于避孕的普及与堕胎的合法化,已使得出生率持续下降。现在头胎的小孩平均生在婚后三年至四年间,而许多人更选择了不要小孩。据统计,在20岁至29岁的女性中,有百分之八的未婚女子与百分之三的已婚妇女不希望有小孩。这个数字虽然显示大多数妇女仍想要小孩,但不同的是,她们已不把抚育下一代视为天职,她们宁可向外追寻自己的天空。 另外,晚婚和婚后生育的观念也有一定的推迟生育的作用。在美国,1982年年龄在20―24岁的妇女有53.4%的人还没有结婚,而1970年是49%,比例增长了。同样年龄的男人在1989年有72%还没有结婚,而1970年是32%,比例也增长了。在19 82年,第一次结婚的年龄中位值比1970年高2岁,男人从23.2岁到25.2岁,女人从2 0.8岁到22.5岁。在1970年16%的15岁到44岁的已婚妇女没有孩子,1982年约为20%。其中许多人是推迟生育的结果。 不要孩子有的夫妻逐渐陷入一种永久性地推迟要孩子的状态,有的人索性选择不要孩子,但仍有一些人让别人来为自己选择。那些放任自流的人常常认为他们最终是会要孩子的,可是又觉得自己喜欢目前这种生活。他们似乎老是准备不好。这种人,无论是单身还是已婚,常常觉得他们更喜欢没有孩子的生活,尽管他们会为此而感到不满意。他欣赏其生活方式,害怕一旦添了孩子便失去了这种生活。1979年普罗查斯和科伊尔指出,这些美国人常常是出生于40年代至50年代的那一代人,他们目睹了其父母花费在指导孩子成功上的精力远比花在自己生活上的精力多得多。有了这样的背景,并且身边处处都有父母和孩子相处不好的例子,因此,许多这样的人就认为他们的生活即使不完善,也不要为孩子所改变。 一对具有生育能力的夫妇自愿不要孩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两人世界”,又称之为“DINK家庭”或“丁克家庭” 。六七十年代,这种家庭模式开始在欧美等地流行。1967年,美国18岁至34岁的妇女中有3%的人自愿不育。1980年,这个年龄组的妇女中自愿不育者占已婚女性的6%,占全部女性的11%。1987年,美国5名不足 44岁的已婚女性中,就有一个不打算生育;而30岁以下的已婚妇女中有40%以上没有生育过孩子。1989年的无孩子夫妻约占夫妻总数的1.7%。 “丁克家庭”数量在增长,“不育文化”在生成。自80年代起,它悄悄地叩开中国的大门。上海市人口情报中心的一份资料透露,1979――1989年,上海市区“丁克家庭” 约占全市家庭夫妇总数的2%一3%,人数估计超过5万。北京市1984年以来结婚的夫妇中约有20%自愿不生育,多达7万人。1986年广州市结了婚而不愿生育的人数只有 3万,1989年底,猛增到10万左右。作为一种家庭模式,“丁克家庭”已为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1990年广东《家庭》杂志对分布在全国城乡的读者进行了邮寄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941位读者中,有40.5%认为“丁克家庭”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现象,40%则持否定态度,另有19.3%表示说不清。不过大多数(61.9%)认为“丁克家庭”不会成为我国今后一种流行的家庭模式,只有12.7%的人赞成此种说法,25.4%的人感到讲不清楚。选择“丁克家庭”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夫妻双方专心干事业(46.7%),二是有利于夫妻双方自我完善和发展(40.6%);三是自由自在,无子女拖累(36%)。 甚至有人奉劝那些想要孩子的朋友:“人生本应happy(快乐),何必添个baby(小孩),白白浪费money(金钱)。” 有的夫妻不要孩子是因为他们不能生育。这种情况下的夫妻要么就接受这一事实,要么寻求要孩子的其他选择。在过去的医疗条件下,这部分夫妻在社会上的地位是相当低的,要么接受现实终生受到社会的谴责和个人内心的痛苦,要么收养孩子,但最多的还是丈夫休妻重娶,总之罪过都在妻子身上。而现代社会中技术的发展为不能生育的父母带来了福音,有些不孕症可以治愈,或者他们可以分别取出精子和卵子而生出自己的孩子(如试管婴儿)还有其他诸如人工授精、借腹生子和收养孩子等选择。因此,在想要孩子的不育夫妇面前同样有许多选择。 生育方法冷冻卵子冷冻卵子是最新的生育方法。如果一位妇女因放射治疗或某种疾病将失去产生卵子的卵巢时,她就可以提前将卵子贮存起来,以待日后人工授精。还有那些希望事业有成后再考虑家庭或尚未找到合适伴侣的年轻女子,都可以将处于最佳年龄段的卵子冷冻起来,以备后用。医生目前正在进一步着手研究冷冻卵巢组织和睾丸组织用以再植的技术。 冷冻卵巢纤维另一个有趣的方法是取一点卵巢纤维,而不是卵子,将其冷冻,这种方法能使那些事先知道自己将要失去卵巢的妇女保存生育能力。也可用于那些年纪太小还不能产生成熟卵子的女性,比如正在接受放射治疗的女孩。理论上说,卵巢纤维最终是能够被植入体内的,而且可以使妇女成功地怀孕。同样,男性睾丸纤维也可取出重新移植。目前这一方法仅试用于绵羊,据推测,用于人类尚需5至10年。 在美国新泽西州圣巴纳巴斯医学中心,斯科特博士和科恩博士从年轻女子的卵子中取出细胞质,即细胞中的无核部分,然后注入大龄女子的卵子中,这样就生成了一个拥有新细胞质的卵子,新生命即可望在下一年诞生。 人造精子英国是一个盛产“大女人”的国度,不少对感情格外挑剔,且事业有成、有足够经济能力的女性,选择当单亲妈妈。比如曾经火爆一时的辣妹组合中的姜汁辣妹,她与好莱坞的某编剧约会后,独自生下了宝宝,当男方听说了这件事情,恳请担当父亲的责任时,遭到了她的严词拒绝。现在情况似乎更简单了,根据最新研究,利用女性骨髓干细胞可以培育成精子,她们甚至不再需要找男人约会。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科学家正准备将女人骨髓变成精子,让男人不再掺和到生孩子的事情当中。 一直以来,和心爱的男人共同生活、孕育出爱的结晶——宝宝,是所有女性一生中最幸福的追求。但是“人造精子”的出现,将使女性不再需要男性就能生儿育女。女人不再需要苦苦等待或者追寻生命中另一半的出现,可以永远不结婚。等到想要孩子的时候,完全可以自己DIY。这对于如今越来越多不愿凑合,看不上“臭男人”的大女人来说,绝对是个佳音。是指分别将卵子与精子取出后,置于试管内使其受精,再将胚胎前体---受精卵移植回母体子宫内发育成胎儿。试管婴儿是用人工方法让卵子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 试管婴儿“试管婴儿”是伴随体外授精技术的发展而来的,最初由英国产科医生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和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合作研究成功的。“试管婴儿”一诞生就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轰动,甚至被称为人类生殖技术的一大创举,也为治疗不孕不育症开辟了新的途径。“试管婴儿”是让精子和卵子在试管中结合而成为受精卵,然后再把它(在体外受精的新的小生命)送回女方的子宫里(胚卵移植术),让其在子宫腔里发育成熟,与正常受孕妇女一样,怀孕到足月,正常分娩出婴儿。 新的技术—女性精子科学家想从女性捐赠者的骨髓中提取干细胞,然后利用特殊的化学药品和维生素将它们变成精子。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教授凯利姆·纳耶尼亚已经申请相关部门允许让他做这一工作,并准备开始这一实验。这位生物学家相信初级“女性精子”将在两年内面世。能让卵子受精的成熟精子可制造出人造婴儿。之前,科学家已经用男人骨髓制造出了初级精子。这是从一位成年癌症病人捐赠者身上采集的干细胞,排除了使用胚胎提取干细胞引发的伦理问题。正在极力申请女性精子和男性卵子技术专利的美国分析家格雷格·阿哈罗连表示,他想打破异性婚姻占优势的论点,他的奇特论调是:异性婚姻生孩子,就能高人一等吗? 2006年,纳耶尼亚曾带领德国科学家首次从老鼠胚胎干细胞中制造出具有生育能力的人造精子,并成功利用这些精子培育出7只活蹦乱跳的小老鼠。这一研究结果对于英国150万男性不育症患者,以及因为化疗而失去生育能力的人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纳耶尼亚教授当时就自信地发表言论,相信未来3—5年的时间内,他们会取得进一步的成果。与此同时,巴西Butantan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也声称将雄老鼠的胚胎干细胞变成精子和卵子。他们正在对皮肤细胞进行相关研究。如果他们的实验获得成功,表明同性恋男人可以捐赠皮肤细胞来制造他们自己的卵子,然后用其伴侣的精子受精,植入替孕妈妈的子宫里,就能生出他们自己的孩子。 评论界警告说,此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多年的临床实验才可用于治疗。他们还担心这种人造卵子和精子出生的孩子会有严重的健康问题。而且,从女人那里制造的人造精子只能生女孩。这是因为女性精子缺少生男孩的Y染色体。民众的想法和专家们却不完全一致。在英国患有不育症、急切想拥有孩子的家庭最近几年越来越多,他们对干细胞和“人工精子”技术有着很高的期望。他们认为,凭借英国先进的医学研究技术一定能解决不育问题。另外,英国社会目前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同性恋夫妇或者是选择独身的单性家庭。他们都希望能够通过“人工精子”等干细胞技术,让自己获得亲生骨肉。他们认为这样不仅不会违背伦理道德,相反更能够建立一个稳定的现代家庭。对此,北京协和医院生殖科专家何方方表示:就现在来说,中国国内国际不孕不育症高发的问题日益严重,新技术的出现确实有利于帮助实现解决生殖系统的难题。但同时,带来的问题也很复杂,比如这个孩子在伦理学上的身份将难以界定。 生育技术缺陷各种新的生育技术革命,虽为不孕者带来了福音,亦引起了不少涉及伦理、法律的棘手问题。在一些病例中,男性不育症可能是从遗传缺陷得来的,帮助这样一个病人就意味着将这一缺陷传给了他的孩子。还有少数病例,精子是从在车祸中丧生的男子身上取下修复后又用于生育的。这也成为一个法律争议的问题,因为死者无法对此生育表示赞同。 卵子冷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助孕技术陷于伦理的困境。试想,当诊所将试管婴儿冷冻备用后,如果这个胚胎永远得不到利用,那会怎样?在美国,一些夫妇愿意将胚胎捐赠给其他不孕的夫妇,或供科学家做研究;另一些夫妇则要求将胚胎毁坏。但很多个人及机构,包括绝大多数天主教会认为,这些胚胎都是人,上述那些处理方法无异于谋杀。而用冷冻卵子来代替胚胎就解决了这些问题,因为没有人会认为未受精的卵子是人。 但冷冻卵子技术可能激化另一个问题。这一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育能力,目前在美国已有100多个50岁甚至年纪更大的妇女生儿育女,在世界其他各国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观察家指出,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当孩子长到念大学的时候,他的母亲已是80岁高龄了,这还是在如果她仍健在的前提下,”波士顿学院伦理学教授约翰说:“我们正在制造孤儿。”但无论舆论如何,那些志在推动助孕技术进步的科学家们对其在道德上引起的种种问题根本不予理睬。因为,成千上万不孕夫妇的梦想正在不断成为现实,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科学家们一直在实验室里致力于大龄女子因卵子所致无法怀孕的难题,但迄今为止的结果都是非常令人沮丧的。虽然科学家们想用冷冻的方法,将含有未成熟卵子的卵巢壁组织冷冻起来,但用这种技术让女子怀孕的机率十分的低。科学家预测即使这种方法成功了,它也是冲着健康的年轻女子而来的。法国研究者报道说他们在这种冷冻卵巢壁的过程中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将冷冻的卵巢组织植入羊体后,这些羊生下了几只健康羊。但是科学家指出,这种技术适用于人类,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生育研究者甚至在寻求一种更为大胆和更为复杂的解决卵子老化的手段,即像科幻小说中那样制造全新的卵子,从一个老妇的卵子中取出含有某个人的DNA核子,再将这种核子植入一个健康年轻女子的收留着细胞能源的卵子细胞质中。而争议更大的是许多医生更加直言不讳地说,实验终归是实验,它们不能与现实混为一谈,实验的东西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因此,媒体不应当夸大这些实验,造成晚育可以心想事成的假象,更不能借生育技术革命的实验来误导育龄女子。 生育计划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家庭生育计划,已成为普遍的、主要的生育管理方式。家庭生育计划酝酿产生和发展具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18世纪后半期,是家庭生育计划的提出、争论阶段。家庭生育计划的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我们熟知的马尔萨斯。18世纪末,马尔萨斯提出了关于限制人口增长的思想和理论,他认为解决人口过剩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战争、灾害、瘟疫等“积极抑制”方法;二是“道德抑制”方法。前者是减少现有人口,后者是减少出生人口。但是,马尔萨斯主要是主张穷人要节欲、不结婚、少生和不生孩子,而对富人来说则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伴随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是旷日持久的争论,直到今天人们的认识上仍然不尽相同。至少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的是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系统论述让人口问题走上了历史前台,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和重视。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家庭生育计划形成和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许多国家民间团体组织或机构,开始从事宣传节育的活动。世界上宣传节育的第一个民间团体是“新马尔萨斯同盟” ,于1877年在英国成立。此后,荷兰于1883年,法国于18 89年,玻利维亚于1901年,西班牙于1904年,秘鲁于1925年,比利时于1906年,古巴于1907年,瑞士于1908年,瑞典于1911年,意大利于1913年,墨西哥于1918年,先后成立了有关团体或机构。随着节育宣传的开展,节育方法和药具也开始研制和使用。首先,从1823年开始介绍和推广海绵堵塞法和阴道冲洗法。1831年开始推广阴道灌洗器。1838年德国人弗雷德里克.阿道夫.威尔德发明了子宫帽。1844年制造了橡皮避孕套。19世纪门幸加博士发明了阴道隔膜。其后,随着各种节育技术的采用,技术指导与技术服务也就十分必要了。1878年,荷兰女医师捷克卜斯创立了第一个节育指导所。1918年,英国成立了“母亲指导所”。 对世界节育运动作出过突出贡献的美国护士玛格丽特.桑格夫人,于1915年在美国纽约成立了“美国人口协会”,同时又组织“美国节育协会”,出版了《节育评论》 。随后,她到日本、印度、中国等各地进行宣传,影响较大。1922年8月,桑格夫人倡导召开了世界节育会议,开创了世界范围内的节育思想与技术进行交流的先例。她首先从关心妇女儿童健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把节育作为“妇女解放”的手段的新观点,影响深远。 同名图书基本信息书名:生育革命 图书编号:169484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定价:15.0 ISBN:750043879 作者:樊新民 出版日期:2003-07-01 版次:1 内容简介在本世纪初却是困扰妇女们的一个大难题。长期以来,生孩子对于女人们来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