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生于七月四日
释义

《生于七月四日》,是一部美国电影。讲述的是朗(汤姆·克鲁斯 Tom 饰)自幼就是一个争强好胜的男孩,向往男子汉的生活。年轻的朗被总统那潘那番充满煽动性的越战演说彻底征服,一种挑战和为国牺牲的冲动在朗的内心渐渐滋长。一次摔跤比赛的失利,令一向要强的他毅然告别了恋人唐娜和大学生活,踏上了从军参战之路。

中文名:生于七月四日

外文名: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其它译名:七月四日诞生

制片地区:美国

导演:奥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主演:汤姆·克鲁斯, 雷蒙德·巴里, 卡罗琳卡娃

类型:战争

片长:145分钟

上映时间:1989年12月20日

基本资料

中文片名

生于七月四日

更多中文片名

七月四日诞生

英文片名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导演

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

编剧

Ron Kovic .....(book)

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 .....(screenplay) &

Ron Kovic .....(screenplay)

演员

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 .....Ron Kovic

Bryan Larkin .....Young Ron

Raymond J. Barry .....Mr. Kovic

Caroline Kava .....Mrs. Kovic

Josh Evans .....Tommy Kovic

Seth Allen .....Young Tommy

Jamie Talisman .....Jimmy Kovic

Sean Stone .....Young Jimmy

Anne Bobby .....Suzanne Kovic

Jenna von Oÿ .....Young Suzanne

制作人

A. Kitman Ho .....producer

Lope V. Juban Jr. .....producer: Phillipines

Joseph P. Reidy .....associate producer (as JosephReidy)

奥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producer

Clayton Townsend .....associate producer

摄影Cinematography:罗伯特·理查德森Robert Richardson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剪辑 Film Editing:

David Brenner

Joe Hutshing ....(co-editor)

片长145 min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彩色

混音 70 mm 6-Track Dolby SR

级别

Australia:M Iceland:16 Norway:15 Sweden:15 France:U Spain:13 USA:R Canada:R UK:18 West Germany:16 Canada:18+ South Korea:18 Chile:18 Argentina:16 Finland:K-14 Singapore:M18 New Zealand:R13

制作成本 $14,000,000 (estimated)

拍摄日期

1988年5月 - 1988年11月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Ixtlan Corporation [美国]

发行公司

CIC Vídeo [巴西] ..... (Brazil) (VHS)

哥伦比亚三星 Columbia TriStar [巴西] ..... (Brazil) (DVD)

Image Entertainment Inc. [美国] ..... (USA) (laserdisc)

MCA环球家庭娱乐 MCA/Universal Home Video [美国] ..... (USA) (laserdisc)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英国] ..... (2006) (UK) (theatrical)

Universal Home Entertainment [美国] ..... (USA) (DVD)

环球影业 Universal Pictures [美国] ..... (2006) (USA) (theatrical)

华纳家庭视频公司 Warner Home Video [美国] ..... (USA) (DVD)

其它公司

ADR Voice Services ..... voice casting

Astro Sheet Metal ..... metal fabrication

Big Time Picture Company ..... post-production editing facilities

Bonhard's Nursery ..... greenery

Charlie Wright Ltd. ..... wigs

Cinema Research Corporation [美国] ..... opticals

Gala Catering Inc. [美国] ..... catering

JDH Sound [美国] ..... adr facility, L.A.

Lone Star Parade Floats ..... parade floats

Lorimar Sound ..... re-recording facilities

MCA Records [美国] ..... soundtrack

NBC News Archives [美国] ..... historical news footage

Nicolau Casting ..... extras casting

Warriors Inc. [美国] ..... military technical advisor

上映日期

美国

USA

1989年12月20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1990年2月8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90年2月15日

法国

France

1990年2月21日

瑞典

Sweden

1990年2月23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90年3月1日

奥地利

Austria

1990年3月2日

荷兰

Netherlands

1990年3月2日

英国

UK

1990年3月2日

芬兰

Finland

1990年3月16日

匈牙利

Hungary

1990年4月19日

菲律宾

Philippines

1990年7月31日 ..... (Davao)

剧情介绍

朗卡维克原本是一位前途看好的军官,却在越战当中失去了双腿,他开始自暴自弃并且常迁怒于家人,他离开家乡后审视自己,发觉这场战争夺走了多少人命,窨是为谁而战?无法原谅祖国的他,立命反战争,并对这个背叛他的国家产生疑问……

朗·柯维克幼时就喜欢与伙伴们在树林中冲冲杀杀,他梦想有朝一日成为真正的男子汉。1956年7月4日,正逢10岁生日的朗骑在父亲肩上观看美国独立纪念日的游行,这使他十分兴奋。一次,朗的女友唐娜送了他一顶棒球帽,朗比赛获胜,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渐渐长大成人的朗非常钦佩和向往总统那番充满了战争狂热的演说,一种挑战和牺牲的冲动在其内心萌生。在一场州际摔跤比赛中,朗被摔倒,好强的他泪水夺眶而出。此后,朗决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去参军参战。在矛盾痛苦中,他冒雨冲向中学体育馆,与恋人唐娜告别。

朗来到越南战场,目睹美军枪杀越南平民,他不顾一切地冲进屋内救护受伤的妇婴。一场混战中,他竟无意杀死了自己的好友威尔逊,而中校却告诉痛苦不已的朗,这是“各有天命”。此后,朗中弹负伤,被送进退伍军人医院。他被告知腰部以下瘫痪,余生将在轮椅上度过。

1969年,朗回到家乡,有人把他当作爱国英雄,有人却对他不屑一顾,这使他伤感和心酸,但坐在轮椅上的朗仍然坚持着对美国对战争的忠诚信仰。

在掀起反战运动的大学校园中, 朗与唐娜再度见面,震惊、痛心的唐娜认定这场战争是错误的,必须加以制止。已丧失性能力的朗内心深爱着唐娜,他回忆往事,伤感无限。

在一次酒吧冲突后,朗终于认清了战争谎言背后的残酷现实。不久,他被送到墨西哥军人疗养中心疗养。在昏暗的妓院中, 妓女埃莱娜的温柔体贴使朗百感交集,泪流满面,他的心情略微振作起来。然而,越战的恶梦在他脑中还时时浮现。为了赎罪,他去凭吊威尔逊的墓碑,为了制止战争与屠杀,朗终于觉醒并投入反战运动。

1972年,在迈阿密海滩召开共和党聚会时,朗和一些退伍军人进入了会场,他公开发表反战宣言,并被秘密警察赶出了会场。但得到了广泛拥戴的朗不屈地摇着轮椅,指挥公众,向前冲去。

4年以后,纽约举行民主党全国大会, 朗坚定而兴奋地登上了演讲席,他又回想起了往事。在人群的欢呼声中,朗伸出左手,打了一个表示胜利的V形手势。

男主角朗·尼科威因伤瘫痪,在医院饱受肉体的痛楚,回到家乡又受到心灵的折磨,极端失意的日子使得原本雄心壮志、矢志报国的他变得十分颓废丧志,以至其赖以支撑的价值观崩溃。

本片是斯通的“越战三部曲”的第二部,它向人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罗是一个充满了爱国激情的运动员,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加入了美国海军,奔赴越南作战。海上的战争生活使得罗和他的伙伴们陷入一片迷惘与混乱之中,罗逐渐失去了自我。无情的子弹击中了他,半身瘫痪的罗被送回祖国,在一所老兵医院里度过了一段噩梦般的日子。出院后,他去了墨西哥,终日酗酒,过着放荡的生活。但是,埋藏在罗内心深处的坚毅令他逐渐振作起来,并终于在艰难的挣扎中磨炼成一名积极的反战宣传者。

电影幕后

一句话评论

A story of innocence lost and courage found.

幕后制作

继越战片《野战排》一举成名后,奥利弗·斯通这部相同题材的影片将重点转移,该片高潮部分亦体现在此,观众看到此也不禁要以严肃的心态去对待和思考越战的历史与意义。该片有汤姆·克鲁斯精彩出演,剧情紧凑有力,气氛凝重,具有强烈的煽情性,同时也是美国影坛的一次创作勇气和道德良心的表现。

精彩花絮

·主演汤姆·克鲁斯实际上生于7月3日。

·所有电影拍摄的颜色有红色、白色和蓝色,根据不同的情境决定:战争都是略带红色的调子,梦的场景都是白色,蓝色代表悲伤等等。

·导演客串:(奥利弗·斯通)在电影刚开始,电视里采访军事长官的记者。

·包括奥利弗·斯通在内至少还有11位临时演员在本片中客串了一回,同时还在奥利弗·斯通更早一部电影"野战排"中有演出。

·经过证实,影片中有个人说他在越战中获得的青铜之星和紫色之心奖章毫无意义。导演奥利弗·斯通参加了越战后正是获得了这两个奖项。

·在墨西哥,荣坐在一张桌子后面,桌上有一本书名为"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西线无故事)。该书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反战著作之一。

·最初设定的是艾尔·帕西诺担任主演荣·科维克,导演威廉·弗里德金。由于电影计划陷于筹措资金的困境之中,直到十年之后,才有了这部由汤姆·克鲁斯主演,奥利弗·斯通执导的电影。

·在片尾演员名单上,有奥利弗·斯通的妻子伊丽莎白的名字在其中,认为是"Naijo No Ko",这在日语里的意思是"感谢我的妻子的帮助"。

·电影中"fuck"(他妈的)一次使用了289次。

精彩对白

Mrs. Kovic: Don't say penis in this house!

Ron Kovic: Penis! Penis! Big fucking erect penis, ma!

--------------------------------------------------------------------------------

Ron Kovic: People say that if you don't love America, then get the hell out. Well, I love America.

--------------------------------------------------------------------------------

Ron Kovic: They burned the flag and they demonstrated against us; it's on the cover of the paper today. They have no respect. They have no idea what's going on over there, Mom -- the men that are sacrificing their lives. People are dying every day over there, and nobody back here even seems to care. It's a bunch of goddamn shit if you ask me!

Mrs. Kovic: Ronnie, don't take the Lord's name in vain -- not infront of the children. I agree with everything you say!

Ron Kovic: I served my country -- and they just want to take from it -- just take, take! Love it or leave it, that's what I think.

--------------------------------------------------------------------------------

Lieutenant (in Vietnam): [to Ron Kovic] It wasn't your fault, goddamn it! They got in the goddamn way!

精彩影评

和《野战排》一样,导演在《7月4日》里仍然对同一场战争塑造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不同的只是后者把这两种观念集于了一个人身上。

作为参加了越战的主角并不是一位自始自终的反战义士,他从小就信仰一种“大美国主义”的世界观,他发自内心的信任政府决策,他对参军怀着真挚朴素的情感,甚至越战退伍后他仍然坚定不移的视自己为国家英雄,如果把他放在二战纳粹阵营里我们一定会叫他法西斯~

由于生活的阅历增多,反战意识才渐渐成了他的主流思想,但这绝不是一气呵成的,而也是日久生情式的结果。

喜欢观看美国战争片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大多数美国佬导演首先会绕开政治上的大是大非,从角色的思想行为着手进行讲述,而主角们对于战争往往也会出现现在惯用的时髦“人性化”思索来反映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这类拍法到底符不符合史实?是不是很多崇倡自由编剧导演们的一厢情愿呢?

我觉得拍法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虽然战场上的士兵很大程度上是带着意识形态在作战,但不代表他们就一点没有人性,一位朋友说得很好:人性总是很贱的,只有在受到危难、或者失去珍贵的东西时,才会觉得它原来的东西是美好的。不过,在好莱坞或者欧洲甚至韩国一些战争电影中,把厌战与对高层的批判作为贯穿电影永恒的主题,导致影片看起来缺乏史实铺垫,仿佛一切政府的策略都是自私的、虚伪的、反人类的,那时尚的“人性”才最为可贵,最为光辉。

穿帮镜头

·时代错误:一辆1957雪佛兰敞篷汽车(1956年秋天推出),在影片中1956年7月4日的游行中使用到了。

·1961年1月,荣的一家人在看电视上肯尼迪的华盛顿就职典礼。当时是低于冰点的天气。与此同时,在科维克纽约长岛的家里,显示的却是初秋的天气。

·时代错误:在1972年迈阿密海滩举行的共和国大会上,可以看到一条Jackie Gleason Blvd.街道的标志。实际上这条街是在80年代末 Gleason去世之后,才被命名的。

·事实错误:影片标记为1969年7月4日,科维克一家人在看"Rowan & Martin's Laugh-In"的电视。这个节目是从1968年开始,每周一晚上播出,而1969年7月4日这天是星期五。

·时代错误:当荣在他的房间里考虑带什么东西走的时候,他把一只玩具枪塞进了包里。这个模型枪是Beretta 92f,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983年。

媒体报道

《生于7月4日》是纽约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所导演的越战三部曲中的一部。越战三部曲,顾名思义一定是和越战有关的片子。1967年,斯通应征入伍,在越战中获得了荣誉和洗礼,因此,这部《生于7月4日》可是说是饱含了他的满腔的感情和思想,再加上越战中的真实经历,所创作出来的强烈的反越战影片。

主人公罗尼是个健康活泼的孩子,从小就羡慕军人荣誉的他长大后终于完成了心愿,但当他带伤回国后,他发现,其实那些荣誉只不过是表面的现象,而残酷的真实和越战所留下的后遗症将伴随他的下半生。这种真实是常人所无法忍受的。不过,也正是这种赤裸裸的现实,才提醒了人们,敲响了越战的反思的警钟。

文章主线是以三次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所贯穿的。三次游行,主人公的身份,形象,心情都是不一样的。幼年的小罗尼坐在父亲的身上,看到了大家热烈欢迎二战中回国的老兵,满心的激动,看着他们身上的荣誉勋章,罗尼有了奋斗的目标,然而,喧闹的人声和大队的人群并没有让罗尼看到老兵们的伤残和颤抖的双手,这也正是作者留下的伏笔,当全部片子看完后,你就会知道,那是老兵在听到鞭炮声后的条件反射,饱经枪林弹雨的他们在身体上的伤确实很深,但心灵上的伤痕更是无法痊愈,只可惜小罗尼并未想到这一点,这也就预示着他的梦想必将重蹈这些老兵的覆辙。

时光如水,生命如歌,转眼间,越战结束了,罗尼此时已经是一位下身瘫痪,靠轮椅度日如年的退役军人,回国后,他失望了,在游行中,他并没有得到人民的欢呼与赞许,得到欧德只是反对和咒骂,他伤心了,他以为在越战中的伤痕,至少是心灵上的,在回国后会得到弥补,但是他错了,他被自己的信仰弄的身心俱损,不但要面对自己在越南枪杀数十妇孺和误杀自己同伴的心灵上的巨大阴影,同时也需要面对国内人的反越战斗争的批判和责骂,他仍是一个天真的男孩,但这一次,他看到了真实,看到了勋章下的鲜血。越战的残酷婉转的表达了出来,说服意义更加深刻。

渐渐清醒的罗尼不再天真,颓废不堪的他憎恨社会,憎恨所有人,最终被放逐到了墨西哥了此残生,可他并未放弃。在那里,他遇到了同自己相同遭遇的人,同时昔日初恋情人的出现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新的信仰逐渐滋生,生命的希望之光再度燃起,罗尼渐渐的可以以理性的思维去思考人生,也就是这最后一次的游行,造就了一个强有力的反越战斗士的诞生。当这个社会和人民再一次的接受他饿时候,罗尼精神饱满,胸有成竹,母亲的梦想实现了,罗尼终于可以登上讲台发表演讲了,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而已。

汤姆.克鲁斯将主人公罗尼这个人表演的很不错,无论是从细节之上还是从心理上都心领神会,就和当他回家看到自己从前强壮身体照片时的情景,仅仅一个背影和通过相框玻璃反射的昏暗表情,就可以充分体会到罗尼当时的忧郁和伤感。他的每个动作缓慢而有节奏,再如罗尼在家咒骂社会,咒骂自己母亲的场景,更能让人体会到他精神达到极度崩溃时的程度,越战的负面影响也更加的清晰明了,因此汤姆.克鲁斯的突出演技也是这部片子得到我欣赏的一个关键。

整部影片并未对越战战场情景刻画许多,短短十五分钟的镜头足以交代事情的原由,作者并不想以战场上的残酷来打动人心,这是导演的匠心独运,因此,整部片子的风格并没有战场上的血腥,也少有灰暗的天空,但那美国鲜艳的红白蓝三色国旗足以将主人公笼罩在政治的乌云下,心灵上的创伤,通过汤姆.克鲁斯的精湛演技,使观众们从心底里感到愤懑与同情。影片也少有大量配乐,但几组游行是相同的配乐在不同的时期都给了观众不同的感受,让片子的本质逐渐明朗。

看完这部片子后,我深刻的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以及它影响之恶劣,之长久。这部越战的反思片在现在这个表面和平,但危机四伏,一触即发的世界是有很大的警示作用的。同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电影中的一个词——信仰。一个人应当拥有信仰,但像主人公那样的坚持自己的信仰,到最后又有什么好的下场呢?但没有信仰的人同时又毫无成功可言。也许,当初主人公不去听从父母的教导,不去接受父母赋予他的目标和方向,他会生活的更好,但是,越战依然发生,历史不会改变。

整部影片不但给人以心灵上的强烈冲击,同时也让观众从各方面产生了不同的思考,因此,我觉得这才是这部影片不可多得的地方,也是在众多战争题材的反越战影片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相关评论

越战,开始之后呢?再之后呢?纷乱之后沉静在苍凉的政治荒芜里。

先前不止一次地抒写战争的豪迈与视觉背后的无限感慨,这就是让雄性亢奋的意志力的较量,人性真正脆弱的一面仍旧是属于个体的而绝非所谓的国家荣誉。

越战文化是孕育在六十年代,思考在七十年代,却在八十年代绽放异彩。为什么美国人如此热衷越战题材:

1.冷战重建政治价值观

二战结束,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美国的不平衡就是色厉内荏地对共+产+主+义的恐慌,共+产+主+义在亚洲、东欧、南美遍地开花,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想遏制红色风潮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在政治主导的大背景下,朝鲜和越南以联军的名义孤立+共+产+主+义打局部战争是必然的趋势。《惊暴13天》我们可以看到以军备威慑和政治阴谋论缔结地最后产物,片中有一段对白从花花公子肯尼迪嘴里说出来似乎有些滑稽的味道,那就是防止苏+联成为第二个纳粹轴心国。

2.政治牺牲品与无畏牺牲

《尼克松》将越战比作政治选举的筹码。从如今多数越战题材电影来看,越战已经被充分定性为美国政府一大撮激+进+份+子对国民的欺骗,是无谓滑稽的错误。价值观的冲突与戏剧性转变造成越战题材在一定范围内的争议,有争议就意味着潜在的观众消费市场。

3.反战文化流行

女+权、性+解+放、越+战、共+产+主+义成为当年美国愤青的时髦用语。《阿甘正传》中的越战是诙谐幽默的,反+战+集+会也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越战不过是跑跑步杀杀人,反战不过是吸吸毒打着旗号搞搞幼稚女青年,就连大会发言也变成调侃式的情人重聚。

4.越南的特殊背景

似乎1907年以前越南的历史是空白,包括文字,简言就是用汉字书写q的中华历史。作为中国历史版图的属国,这一点是极为尴尬的。越南也一直回避这样的问题,造字运动与规避历史,接着在果断与老东家割袍断义。

越南的形象就如同美国越战题材电影中不可货缺的越南妓女作风,《生于七月四日》中概括了一句话,一个国家抗争了近千年。

越南人有韧性的一面,法国人不行,美国人也不行,抱着鱼死网破的决心坚决把殖民者与帝国主义者拖进军事梅毒里。

5.反思的伪善

越战题材电影有几个必然的颠覆性情节。

鳄鱼的眼泪:无辜群众一定是军事强权的受害者。当然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美国参军男青年,另一个则是越南农民。美国大兵在一场无谓的滑稽战争中在万般无奈情况下成长为杀人机器;越南农民一般的群体比较庞大,包括老弱病残孕,“误”杀婴儿是必备的。二战纪录片中也有日本妇女将怀中婴儿抛下悬崖然后自己跳下去的影像,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战争,受害的总是平民,这一点是务须质疑的,包括古罗马到拿破仑还是其他。

妓女是佐餐猛料:几乎每部越战题材电影都必然会出现短旗袍戴斗笠披肩黑发的越南性工作者。《第一滴血》也不能免俗,至少史泰龙没有像在《意大利种马》来得通透。

葵花宝典是这样炼成的:一般斩断下体的男人最具有思辨性,他们一般坐在轮椅上但思维比较健全,将作废的造精机能反噬成脑汁,以超脱常人的能力克服战争后遗症。

正是好莱坞导演告诉国民,国家派到越南无辜的混球们就是这样在打仗,这种纪实性的模式就是为了打破习惯性思维,滑稽的战争噱头荒唐的美国大兵。颠覆传统模式,美国大兵不是无坚不摧,而是有血有肉且脆弱不完美的人。至少不会像伊拉克战争样板戏《解救女兵林奇》做作得令观众产生严重的妊娠呕吐反应。

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越战三部曲《野战排》(《 Piatoon》,1986)、《生于7月4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 《天与地 》(《Heaven & Earth》,1993),完全从人个体出发的电影作品。

美国学者将近年来越战题材中商业与艺术双丰收的电影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归结为西方传统古典艺术的变种。《野战排》是继承了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第二部福斯塔夫和霍茨伯的基本内容,《生于七月四日》是荷马史诗《奥徳修纪》的变种。

其实从三部电影连贯地看,奥利弗斯通对于越战的思考并不明朗。反倒借鉴在《尼克松》中对越战的政治观点便比较切合,我个人认为手法纯熟的应该是《野战排》,奥利弗斯通在表现战争或是政治阴谋方面是比较强的,但参杂情感成分的电影便表现出或多或少的生硬与别扭,《门》便是例证,《天与地》的战争温情是粗糙的,我们只能从画面里了解斯通想表达越战牵扯下的两国人民,但以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斯通很难将内敛含蓄的东方情结顺利融入他的西方思维里。

三部电影里,除了取材争议或是手法之外,剧本最具备艺术性的应该是《生于七月四日》。作为郎?科维克的真实故事,整个美国梦在他倒下的那一刻开始逐渐瓦解崩溃,其情节安排与冲突是文学性地再现。

电影开篇是童年的郎,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白人家庭,与所有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家庭一样,他们沉静在战后新经济复苏的美国梦里,虔诚地信奉天主,陶醉在战后的新美国秩序里。

电影有几个严格的时间段,将肯尼迪的全国电视讲话里,郎起航的爱国梦到轮椅上自己的电视演讲算是一个奥徳修成长的变奏。

郎是越战英雄,但回到国内,国内滋长的反战情绪,与人们对越战的质疑发展到冷漠。个人价值观与肢体残疾在一系列的国内矛盾中激化,从人本角度上讲,因为战争他失去了一个男人起码的尊严,那么追逐所谓的国家荣誉变得一钱不值。

有几处镜头的细节镜头:七月四日,美国国庆日。二战老兵坐在轮椅上,听着“嘭、嘭”的响声打颤的镜头;朗坐在游街的礼车上同样打着颤,而街旁人们的面孔却是没有表情的苍白。

价值的颠覆就意味着新的重建。六十年代末国内年轻人的叛逆与个性主导使郎觉得陌生与不解。

当他躺在墨西哥的温床上望着墨西哥妓女动情的表演潸然泪下的时候似乎一切的尊严与情感一瞬间地迸发。这是起码的人本尊重,尽管建立在金钱的虚假上面,但郎看到的是新希望。

《阿甘正传》里同样有这样一段,虽然在表现手法上不尽相同,但对于人性辩解与渴望理解尊重的希望是深深冲击着观众的。

郎醉酒后的那段争吵应该可以看作是整部电影矛盾聚集的中心,十诫中告诫我们不要杀人,但是你的教会你的天主让我们在越南大开杀戒……政治、宗教、信仰甚至是性都虚假的,那么我们又该信奉什么?

的确,老兵归来的美国不亚于一场新的越战,荣誉与谎言使我们踌躇在光影的世界里,尽管知道那只是电影织造的善意谎言。

获奖记录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1990

最佳导演奥利佛·斯通

最佳剪辑Joe Hutshing

最佳剪辑David Brenner

最佳导演奥利佛·斯通

最佳音响(提名) Tod A. Maitland

最佳摄影(提名) 罗伯特·理查德森

最佳音响(提名) Wylie Stateman

最佳音响(提名) Gregory H. Watkins

最佳影片(提名) A. Kitman Ho

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约翰·威廉姆斯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Ron Kovic

最佳影片(提名) 奥利佛·斯通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奥利佛·斯通

最佳音响(提名) Michael Minkler

最佳男主角(提名) 汤姆·克鲁斯

金球奖(Golden Globe) 1990

最佳导演奥利佛·斯通

Best Motion Picture - Drama

最佳编剧奥利佛·斯通

最佳编剧Ron Kovic

最佳男主角(剧情类)汤姆·克鲁斯

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约翰·威廉姆斯

柏林国际电影节 1990

金熊奖(提名) 奥利佛·斯通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1991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Ron Kovic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奥利佛·斯通

最佳男主角(提名) 汤姆·克鲁斯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1990

最佳男演员汤姆·克鲁斯

美国编剧工会(WGA Award (Screen)) 1990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Ron Kovic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奥利佛·斯通

Motion Picture Sound Editors, USA(Golden Reel Award) 1990

Best Sound Editing - Sound Effects Wylie Stateman

Best Sound Editing - ADR

Best Sound Editing - Sound Effects Michael Minkler

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USA(DGA Award) 1990

Outstanding Directorial Achievement in Motion Pictures David Sardi

Outstanding Directorial Achievement in Motion Pictures Stephen Lim

Outstanding Directorial Achievement in Motion Pictures Joseph P. Reidy

Outstanding Directorial Achievement in Motion Pictures Clayton Townsend

Outstanding Directorial Achievement in Motion Pictures 奥利佛·斯通

Casting Society of America, USA(Artios) 1990

Best Casting for Feature Film, Drama (提名) 比利·霍普金斯

Best Casting for Feature Film, Drama (提名) Risa Bramon Garcia

BMI Film & TV Awards 1990

BMI Film Music Award 约翰·威廉姆斯

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 USA 1990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Cinematography in Theatrical Releases (提名) 罗伯特·理查德森

American Cinema Editors, USA(Eddie) 1990

Best Edited Feature Film (提名) David Brenner

Best Edited Feature Film (提名) Joe Hutshing

同名书刊

生于七月四日的同名书刊:

序言:

为了我的祖国, 我的人民,生日快乐!

不去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是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

——约翰·肯尼迪1961

第一章:垂死的回归

第二章:病院生活

第三章:童年一梦

第四章:转变

第五章:反战游行

第六章:进军迈阿密

第七章:赤诚的证明

Contents:

Introduction 2005 by Ron Kovic --15(介绍)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27 (正文)

Postscript-----------------------------218 (信件)

About the Author -------------------224 (关于作者)

定价: $11.20

1976,2005 Ron Kovic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0: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