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生死朗读
释义

《生死朗读》是一套2008年的英国舞台剧电影,以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创作的小说《朗读者》为背景。故事讲述一名于1950年代的德国少年米高和一名中年女子汉娜展开一段忘年恋,但汉娜不久不告而别。米高后来成为年轻律师,再度见到汉娜时,她由于她在战争后期中担任一个集中营警卫时的行为成为一名因战争犯罪受审的被告。米高知道汉娜一直有一个她深信比她以往纳粹时代更糟的秘密,这个秘密足以推翻对她的指控。但米高一时的犹豫铸就了两人终身的遗憾。

基本信息

【别名】 朗读者/ 为爱朗读(台湾译名) / 读爱(香港译名) /生死朗读

【英文名】The Reader

【德文名】Der Vorleser

【类型】 剧情爱情历史

【语言】英语 / 德语 / 希腊语 / 拉丁语

【地区】 美国德国

【片长】 124分钟

【色彩】 彩色

【混音】 SDDS ∣Dolby Digital ∣ DTS

【制作成本】 $32,000,000

【首映】 美国 2008-12-10

【级别】 美国 R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备注

Hanna Schmitz 凯特·温丝莱特/Kate Winslet

Michael Berg 拉尔夫·费因斯/Ralph Fiennes

Young Michael Berg 大卫·克劳斯/David Kross

Young Ilana Mather 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那/Alexandra Maria Lara

Rose Mather 莉娜·奥琳/Lena Olin

Ilana Mather 莉娜·奥琳/Lena Olin

Professor Rohl 布鲁诺·甘茨/Bruno Ganz

Marthe 卡洛琳·赫弗斯/Karoline Herfurth

Ms. Brenner 琳达·巴塞特/Linda Bassett

Dieter Spenz 沃尔克·布鲁赫/Volker Bruch

Carla Berg 苏珊娜·罗莎/Susanne Lothar

Julia 汉娜·赫斯普朗/Hannah Herzsprung

Peter Berg 马赛斯·哈贝奇/Matthias Habich

Brigitte 詹妮特·海因/Jeanette Hain

Seminar Group Student #1 路德韦格·布洛克伯格/Ludwig Blochberger

Gerhard Bade Jürgen Tarrach

Sophie 维婕丝娜·费基克/Vijessna Ferkic

Female Judge 科斯腾·布劳克/Kirsten Block

Rudolf Max Mauff

Sophie's Friend Vanessa Berthold

Holger Moritz Grove

Heidelberg Lecturer Jacqueline Macaulay

Stamp Dealer Joachim Tomaschewsky

Hanna's Neighbor Marie-Anne Fliegel

Teacher Rainer Sellien

Holger's Friend 本杰明·特林克斯/Benjamin Trinks

Emily Berg Alissa Wilms

Warden Jacqueline Brock

Angela Berg Friederike Becht

Doctor Frieder Venus

Woodyard Worker Hendrik Arnst

Sports Master Torsten Michaelis

Waitress Barbara Philipp

Clerk Hans Hohlbein

Tram Supervisor Fritz Roth

Seminar Group Student #3 Alexander Kasprik

Prosecuting Council 西尔维斯特·格洛斯/Sylvester Groth

Hanna's Defense Council 费比安·巴什/Fabian Busch

Co-Defendant #1 Margarita Broich

Co-Defendant #2 Marie Gruber

Co-Defendant #3 Lena Lessing

Co-Defendant #4 Merelina Kendall

Co-Defendant #5 Hildegard Schroedter

Remand Prison Guard #1 马丁·布拉姆巴赫/Martin Brambach

Remand Prison Guard #2 Michael Schenk

Young Julia Ava Eusepi-Harris

Mail Room Guard #1 Nadja Engel

Mail Room Guard #2 Anne-Kathrin Gummich

Prison Librarian Carmen-Maja Antoni

Head Prison Guard Petra Hartung

Ms. Brenner's Secretary Beata Lehmann

Prison Guard (as Heike Hanold-Lynch) Heike Hanold

Ilana's Maid (as Robin Lyn Gooch) Robin Gooch

Gate Guard Bettina Scheuritzel

Reporter (uncredited) Alexandru Herca

Cab driver (uncredited) Rich Odell

(uncredited) Sam Luca Scollin

职员表

▪ 制作人:安东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Henning Molfenter;雷德芒德·莫瑞斯/Redmond Morris;西德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Michael Simon de Normier;鲍伯·韦恩斯坦/Bob Weinstein

▪ 监制:安东尼·明格拉 Anthony Minghella;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斯科特·鲁丁 Scott Rudin

▪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Stephen Daldry

▪ 副导演(助理):Carlos Fidel;Miguel Pate;Tonja Schürmann;Richard Styles;Mara Fiedler;Josh Newport

▪ 编剧: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戴维·黑尔/David Hare

▪ 摄影:克里斯·门格斯/Chris Menges;罗杰·狄金斯/Roger Deakins

▪ 配乐:尼可·穆利/Nico Muhly

▪ 剪辑:Claire Simpson

▪ 选角导演:Simone Baer;吉娜·杰

▪ 艺术指导:Brigitte Broch

▪ 美术设计:Christian M. Goldbeck;Erwin Prib;Yesim Zolan

▪ 服装设计:安·罗斯;Donna Maloney

▪ 视觉特效:Dayne Cowan;Jim Rider;Mark Dornfeld

▪ 布景师:Eva Stiebler

剧情介绍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处在盟军和苏军的管制中,万事萧条,百废待兴。生活在柏林的15岁少年米夏·伯格患上了猩红热,但他仍然时不时的坐车到很远的图书馆中找寻自己爱看的书籍,对于这位身处战后管制区的少年而言,这是他仅有的娱乐。米夏有一次在路上猩红热病发,汉娜将他送回家,两人开始渐渐交谈起来。病好的米夏前往汉娜住的地方感谢她的救命之恩,在汉娜的屋内,米夏第一次感受到了非比寻常的快乐。

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情欲变成了爱情,他和汉娜私下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两人在汉娜的公寓中度着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汉娜常常叫米夏带来不同的书籍,然后慢慢地读给她听。相处中米夏和汉娜的矛盾渐渐爆发,米夏试图对抗年龄的悬殊带来的服从感,并想摆脱自身的稚气和懦弱。终于有一天,当米夏前往汉娜的公寓,发现已经人去楼空,这段无果之恋也走到了尽头。

毕业之前,米夏作为实习生前往旁听一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在审判席上,米夏做梦也没有想到,坐在战犯座位上的,竟然是汉娜!审判开始了,原来汉娜曾经做过纳粹集中营的看守。或许是出于自责、或是对法律的无知、汉娜对指控供认不讳,并因为不愿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不认字的事实,认下本不属于自己的重责。米夏此时有能力帮助汉娜澄清事实,出于对汉娜罪行的谴责以及不愿暴露自己与汉娜的关系,他选择了沉默,就连给汉娜鼓励的勇气也没有。最终汉娜被判终身监禁。

米夏在很多年后开始给狱中的汉娜寄自己朗读的磁带,这让汉娜重新找到了活着的意义和勇气,并且汉娜通过磁带和书的逐字对比学会了阅读和书写!并且开始给米夏写信。米夏从来没有回过。也许他想逃避那份自责的心情;也许他没有勇气面对汉娜。这让汉娜感到无比的孤单。汉娜出狱的时间到了,米夏来到狱中看见已经白发苍苍的汉娜,虽然承诺给汉娜提供出狱后物质上的援助,却拒绝了心灵沟通。汉娜绝望自杀。

帮助汉娜处理遗愿并不能使米夏逃出自责,他最后选择倾诉来宣泄内心的痛楚。

影片幕后

《生死朗读》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目前这本作品不但已经被翻译成39种语言在全球卖了上百万本,而且还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德国小说。

在2002年奉献出那部让观者动容,且获得了奥斯卡9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终助妮可.基德曼夺得后冠)的《时时刻刻》之后,导演斯蒂芬· 戴德利苦寻良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下一部电影计划:改编《生死朗读》。这个饱含着爱,罪恶,秘密与救赎的故事在打动全球无数读者的同时,也深深触动了他的心。也正是因为面对着如此令人唏嘘的故事,戴德利感到了无限压力。早在开拍前和韦恩斯坦公司商谈影片时,戴德利就一直被自己能否把握好这部电影的改编所困扰。还好家人和影迷给了戴德利力量与自信,最终在他的带领下,《生死朗读》顺利拍竣。

虽然事关二战与纳粹的影片多如牛毛,但斯蒂芬·戴德利对本片能脱颖而出充满信心,因为《生死朗读》对那段惨绝人寰往事的观点非常独特:它不再关注那些惨无人道的罪行,也没有惨烈的画面作为刺激,而是全心全意把焦点放到了普通人身上,通过他们的转变来折射出那段罪恶的往事。“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像汉娜一样,”斯蒂芬·戴德利说,“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没人关注过他们而已。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也正是这样的独特观点,才使《生死朗读》从斯蒂芬·戴德利的选择中闪耀出不一样的光辉,顺利得到了这位奥斯卡提名导演的青睐。而如此有威慑力的故事,再加导演与主演的小金人星光,《生死朗读》当然早就在各大媒体的“09年奥斯卡预测”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催人泪下的原著

每一个看过《朗读者》同名原著的读者,几乎都为书中汉娜的悲惨命运而潸然泪下。原著小说是连续多周的畅销书籍,并被译成了十多国的语言文字。对于这次的电影版,曾经在2002年凭借《时时刻刻》横扫金球奥斯卡的导演史蒂芬·戴德利也坦言倍感压力:“这是一本有很多读者曾经为之深深动容的小说。在和电影公司商量影片的拍摄之时,有时候我在睡觉之前常常想,我究竟是否能够把握好这部电影的改编?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困扰着我。后来,我的家人和不少影迷一直支持鼓励我,他们对我说,‘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你能把握住它’,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着自己如何能够做得更好,现在影片终于拍摄完毕了,我真的得感谢他们,他们给了我太多的精神上的支持与帮助。”

提及影片中有关于二战和纳粹的故事,史蒂芬·戴德利也是感慨良多:“ 第一次看这本小说是,我很惊叹于作者本哈德·施林克的视角竟然如此独特。也许很多人提及二战中纳粹灭绝人性的表现,去关注的都是一些惨无人道的罪行,但小说用了另一种触角,他关注的是在战争中,一些普通人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对这个战争所带来的影响。也许并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注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侩子手,更多的人会像汉娜这样,不自觉的参与到一个罪恶当中,并且自己也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也是受害者,只是从来就没有人关注过他们。这部小说提供了这样的思路,我们终于可以明白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里,更多的事实真相。”

三位主演的精彩表演

对于出演《朗读者》中汉娜的角色,凯特·温丝莱特说:“ 这个角色是我演艺生涯中颇有难度的一次演出经历,因为汉娜的身份很特殊,而影片中,她的身份经历了几次转换,有几场戏例如法庭上面的情景,我在演出前都很紧张,这种感觉很久没有了。这个角色让我有一种责任感,使我不得不认真的演出她。曾经我还和导演认真考虑过,角色的身份是德国人,是否影片本身也应该用纯正的德语来进行对白,后来我发现这个难度太大,而且也不符合影片在美国上映的相关规定……最重要的是,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学德语(笑),配音那更加不好,气氛就完全被冲淡了。所以最后我和导演商量之后,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办法,观众在电影中可以找到答案。”

虽然影片的焦点都集中在扮演汉娜的凯特·温丝莱特身上,但男主角成年米夏的出演者拉尔夫·费因斯也不是等闲之辈。同是英国演员的他,以《辛德勒的名单》《红龙》等电影为人所熟知,对于米夏这个角色,拉尔夫·费因斯说:“ 这个角色从我看剧本的第一眼起就喜欢上了,他是整个电影的旁白,也是讲述人,在影片里,观众会跟随他的回忆慢慢的进入整个故事里。他在影片的最后祈求一种救赎,这种救赎也同样打动了我自己,因为他的确伤害了其他人,虽然这种伤害并没有涉及肉体,以致于他不会收到法律的惩罚,但他已经为自己所忏悔。这也是这个角色最打动我的地方,我希望同样也能打动观众。”

影片中给扮演少年米夏的演员大卫·克劳斯所发挥的空间也很大。影片中,他与凯特· 温丝莱特有大量的对手戏。对于这个年仅18岁的德国少年,他对这次在《朗读者》中的演出显得很兴奋:“从来没有想过我能接到这样的角色,我很感谢导演能够在这么多选角的人选里肯定我。从我小时候起,我的父母就对我讲述着国家的历史,我也很清楚影片发生的年代中的故事,不过导演显得还是不太放心,他常常在片场问我,嘿,大卫,你对这段戏有没有什么疑问?这让我很轻松,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能和他沟通。凯特·温丝莱特是非常棒的演员,我从来没有想过能和她如此近距离的演对手戏,整个影片的拍摄对我而言都是相当宝贵和难忘的经历!”

电影一开始便是迈克的猩红热,预示着不安。米夏与汉娜有着共同的特点:自闭。米夏很少交际,而且有着强烈的自卑。他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鼓励,而此时汉娜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而且是一种某种关系的互补。

汉娜熨烫胸罩时的眼神,似乎传达了与性有关的感情。同时,当听到米夏无聊时读书时,心中充满了向往和遗憾,但更多的是对读书的乐趣。当她让米夏去提上两桶煤时,似乎包含着什么。

青少年米夏对女性的好奇与汉娜的压抑导致了双方关系的发生。而当他们尝试了乐果之后便变得不可自拔。

关于主演

虽然女主角几易其主,但最终还是落到了导演的第一选择──凯特·温丝莱特身上。而凯特今年除了本片,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11年后再合作的《革命之路》也被誉为奥斯卡种子选手。目前本片出品方韦恩斯坦公司已经确定凯特将以“女配角”身份出征金球奖,以最佳女主角出征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并双双获奖。

“这个角色的演绎真的很难,”凯特·温丝莱特坦言道,“饰演她的那种感觉……我已经很久没有了。而由于这个角色身份的特殊性,也让我在演戏时多了一份责任感,使我不得不全身心投入,认认真真来扮演她。”

男主角米夏成年后的扮演者则是拉尔夫·费因斯。他在《辛德勒的名单》与《英国病人》中的精湛演出,都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不过由于“宁缺毋滥”,费因斯近年来银幕作稀少,《哈利·波特》系列中罪大恶极的“伏地魔”就成为了他最新的银幕代表形象,而且,(影迷们惊喜的发现)费因斯在《哈利·波特》中的演技魄力有增无减。这次加入《生死朗读》剧组也是费因斯非常愿意的,不但因为这个故事引力十足,也因为“我第一次读到剧本,就深深喜欢上了这个角色。”

男主角少年时代的扮演者大卫·克劳斯也有不少发挥空间。这位年仅18岁的德国少年在众多竞争者中获得了与演技派巨星的合作机会,至今他都还兴奋得溢于言表:“我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能接到这样的角色,很感谢导演能够肯定我!”而与凯特·温丝莱特的大量对手戏(甚至包括不少激情场面)也让大卫·克劳斯获益良多。相信这次的拍摄会是克劳斯一次宝贵而难忘的经历,我们也许也能从本片,看到一名青年新星的冉冉升起。

花絮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对于女主角的第一选择就是凯特·温丝莱特,但凯特此时要拍摄《革命之路》,所以影片公司选择了妮可·基德曼。但当妮可·基德曼正式开始参与本片拍摄时,却因怀孕而放弃了这个角色,此时凯特·温丝莱特有了空档期,她最终正式出演本片。

·朱丽叶·比诺什曾被考虑过来饰演汉娜一角。但后来导演认为凯特·温丝莱特更适合汉娜的人选而放弃。

·本片制作人西德尼·波拉克和安东尼·明格拉都在本片完成前逝世。

原声音乐

本片的配乐是尼可·穆利(Nico Muhly)

尼可·穆利是一位年少成名,游走于古典和流行之间作曲家、钢琴家。成长在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家庭,母亲是画家,父亲是纪录片工作者,从小就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另外作为一名别人常常另眼相看的“同性恋男孩”长大对穆利之后的音乐风格也有很大影响。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英文文学和阿拉伯语,还是著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硕士毕业生。不到三十岁的他已经得到在美国芭蕾剧团、波士顿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克莱尔学院合唱团创作和表演的机会,作品曾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美国惠特尼艺术博物馆等音乐圣地首演。他与作曲家、配乐大师菲利普·格拉斯有过密切合作并深深受其影响,还因为精湛的钢琴和钢片琴演奏技巧,为女歌手比约克的专辑《Medúlla》负责键盘和编曲,06年他更比约克御用制作人 Valgeir Sigurosson新创的厂牌Bedroom Community 旗下发行了个人首张古典音乐专辑。2008年他取代了大名鼎鼎的阿尔贝托·伊格莱西亚斯为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朗读者》一片创作主题配乐。他与电影的缘分是从2002年同一导演的《时时刻刻》开始的,菲利普·格拉斯当时凭借该片得到了奥斯卡原创音乐的提名。他还与格拉斯合作过《丑闻笔记》的配乐。

专辑曲目:

1. The Egg (01:06)

2. Spying (02:27)

3. The First Bath (02:50)

4. It's Not Just about You (01:29)

5. Tram at Dawn (01:05)

6. You Don't Matter (02:41)

7. Reading (01:51)

8. Cycling Holiday (01:40)

9. Sophie / The Lady with the Little Dog (03:00)

10. Go Back to Your Friends (05:21)

11. Handwriting (02:19)

12. The Failed Visit (04:59)

13. Verdict (01:35)

14. Letters (02:39)

15. I Have No One Else to Ask (03:42)

16. Piles of Books (02:13)

17. Who Was She? (06:48)

获奖记录

第6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 剧情类电影最佳女配角 凯特·温斯莱特 《生死朗读》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女主角 凯特·温斯莱特 《生死朗读》

2009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女主角 凯特·温斯莱特 《朗读者》

2009美国演员工会奖 最佳女配角 凯特·温斯莱特 《朗读者》

2009德国哥比奖 最佳女主角 凯特.温斯莱特 《朗读者》

提名记录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 《生死朗读》

最佳导演 斯蒂文·道德利 《生死朗读》

最佳改编剧本 大卫·海尔 《生死朗读》

最佳摄影 罗杰·迪金斯、克里斯·蒙吉斯《生死朗读》

第6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 最佳剧情类影片 《生死朗读》

最佳导演 斯蒂文·道德利 《生死朗读》

最佳编剧 大卫·海尔 《生死朗读》

生死朗读观后感

宽恕不可宽恕的 ——德里达

1

汉娜·施密芝在获得自由的前一天在监狱里自杀了。麦克·伯格忍着巨大的悲痛和内疚走进了她的狱室,书架上整齐地放着他寄给她的录音磁带,还有一些她学会读写后借来阅读的书籍。

在这些施密芝阅读过的书籍中,有一本就是著名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艾希曼是第三帝国保安总部第四局B-4课的课长,曾通过自己在铁路运输方面的专长把百万犹太人送进了集中营。战争快结束时,火车车皮不够用,艾希曼便让被捕者自己步行走向死亡营地。

阿伦特(犹太人)作为《纽约客》的特约记者在耶路撒冷旁听了对艾希曼的审判。让阿伦特震惊的是,这个“杀人魔王”看上去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表现得毕恭毕敬,甚至像一位绅士。

在艾希曼身上,阿伦特看到了:“恐怖的、难以表述的、难以想象的恶之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

艾希曼确实是一个尽忠职守、严谨勤奋的官员,每天埋头于时刻表、报表、车皮和人头的统计数字,极具工作效率。第三帝国的“国家理性”完全支配了、也合法化了艾希曼这样的“平庸”官僚的行为。他反复强调,自己只是庞大系统中的一个小齿轮。

阿伦特认为,使得纳粹的罪行得以实现的绝大部分人都具有这种“平庸”特征,他们轻易地放弃了个人判断的权利。在罪恶的极权统治下,人的不思想所造成的灾难可以远胜于人作恶本能的危害的总和。这就是应当从耶路撒冷得到的教训。

《朗读者》的小说作者、柏林洪堡大学法学教授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无疑受到了阿伦特的影响,他对纳粹罪行及其影响的思考始终在“平庸”的普通人的生活层面展开。

那么,汉娜·施密芝真的就是“平庸之恶”的又一个例证吗?

2

汉娜确实是“平庸”的,因为她是一个文盲,还用谎言极力掩饰这一点。换句话说,汉娜由于无法读写(文盲)因而不能从文化及其社会秩序中获得正常尊严,进而把掩盖这种失败作为其一生拼死维护的尊严本身。

汉娜热衷于倾听朗读,她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越强烈,她对自己文盲身份的厌恶和恐惧也就越强烈,这是同一种感情的两面。这让她近乎疯狂地走上了一条维护、追求尊严的道路,为此不惜撒谎,抛弃工作和爱她的人。

这种创伤性的尊严贯穿了汉娜的一生,构成了使她是她的精神核心。这种基本特征已经从根本上决定了她首先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形象。

和艾希曼作为有文化的“专家”却放弃个人思考判断和尊严相比,汉娜所追求的正好是艾希曼轻易放弃的这一切,虽然这种追求的起点很低而且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那个时代在德国普遍弥漫的那种麻木,汉娜显然无法超越这一点。

这种麻木既弥漫在集中营的施害者身上,也弥漫在受害者身上;弥漫在法庭上的审判者身上,也弥漫在被告身上;弥漫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小说比电影更清楚地展示了这一关键内容,电影中只出现了一个在法庭上织毛衣的被告形象)。

在集中营里,无论囚犯还是看守,他们要继续自己的生活,一天一天地活下去,就不得不把毒气室和焚尸炉——杀戮和死亡看做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得不把他们自己的作用看得很轻,不得不像被注射了麻醉药或喝醉了酒一样让麻木状态占据自己。

在这种共享的麻木之上,他们形成了一种使恶得以日常化的合作关系。在这种环境中,是非、善恶、生死等基本伦理问题都消失了,只剩下各种本职工作的日常计较。

汉娜的不幸之处在于,在她那条偏执然而值得尊重的道路上,在她成为有文化和尊严的人之前,在她能思考人类的尊严之前,她已经不得不面对了关于人类尊严的大是大非的残酷考验——她没有能解救教堂里的那些犹太人,这是残酷的、有罪的,但这符合她当时的思考和行动能力,符合那个环境轻易强加给一个文盲的一切。

3

审判对汉娜是足够正义的吗?

“纳粹”“凶手”“集中营的女看守”的这样标签对汉娜这样一个卑微的文盲来说是实在是太大、太沉重了,汉娜或许从未能准确地理解这些字眼的含义。然而,这些标签已经足以让多数人在理解她之前已经对她下了判决。

在法庭上,汉娜实话实说,她显然对游戏规则毫无概念,对自己的和别人的表达方式也没有概念,更不会知道有罪或无罪、判刑或释放在一个平庸的法庭上往往取决于这些表面的东西。

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充满推托、谎言、策略、计算,唯独缺乏对人性的深思、对正义的虔诚。汉娜最终因为要坚持隐瞒文盲的身份而被定为罪首,处以重判。一个偶然的因素就皆大欢喜地了结了这场审判。

审判始终没有触及汉娜身上真正重要的内容(汉娜的拒绝只是一方面的原因)。麦克在研讨课上说出的“理解”这个词是微弱的。很多人都会义正词严地反问,我们真的需要理解一个“纳粹集中营的冷酷女看守”吗?

汉娜的确有罪,但这并不意味着审判者就可以简单地根据抽象的罪名、简单地运用法律惩罚她。如果审判不是基于对“这一个”被告的全部特殊性的真实理解,而是基于博弈(各种计算之间的平衡),这种审判不可能是正义的。

法国哲学家、犹太人德里达(Derrida)在思考法(Law)和正义(Justice)时指出:“若一位法官想作出正义的判决,他(或她)便不能自满于只是引用法律。他(或她)每次都必须重新发明法律。”也就是说,“在一独特的情况中重新发明一种正义的关系,这意味着正义不能被降格为约束、处罚或奖赏的计算。正确的或合法的事,很可能是不正义的。”

对汉娜的判决是“正确的或合法的”同时也是“不正义的”。

理解汉娜不是为了免除她的罪和罚,而是使法真正和她的特殊性发生切身的、正义的关系,否则审判就会沦为暴力,甚至只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暴力。阿伦特就认为,为了能正义地审判纳粹的罪行,一般的国内法是无效的,我们必须创造出基于对人类尊严深思的新的法律。

汉娜这个形象从根本上召唤着正义,而不只是同情。

4

那么,麦克对汉娜是足够正义的吗?

麦克和汉娜的关系准确地表现了:经历了二战、在纳粹的罪行面前或合作或沉默或麻木的老一代德国人和年轻一代之间的爱恨交织的复杂关系。

“当我努力去理解时,我就会有一种感觉,即我觉得本来属于该谴责的罪行变得不再那么该谴责了。当我像该谴责的那样去谴责时,就没有理解的余地了。两者我都想要:理解和谴责。但是,两者都行不通。”小说这样表达这种复杂的感情。

其中最关键的是麦克的两次沉默:第一次,麦克知道了汉娜是文盲,却没有告知法庭这一事实,而选择了沉默;第二次,汉娜在监狱里学会了读写,并给麦克写来了字体蹩脚但饱含希望的书信,但麦克却选择了沉默,没有给出汉娜最需要的回应。

在第一次沉默中,最坏的可能原因是,麦克内心不希望汉娜因为自己的介入而得以减罪,并回到他的日常生活中;最好的可能是,麦克觉得揭穿她的文盲身份等于毁了她,沉默是尊重她的决定;或两者兼有或更复杂。而在第二次沉默中,麦克需要计较的现实因素就更多了。

在麦克的沉默中,我们甚至能看到前面描述的那种麻木。这种麻木是让日常生活继续下去所要付出的代价。“这样才有可能让我重新回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去,并在这种生活中继续生活下去。”

麦克唯一做的是,给汉娜不断地寄自己的朗读录音。这是麦克在重重矛盾中所能找到的唯一合适的接触汉娜的位置。此时,朗读从原来的肉体之间的、面对面的,变成了抽象的语音。朗读延续了,但爱已经消失。汉娜终于通过磁带学会了读写,但最终没有获得真正的理解(正义)和宽恕。

汉娜没有拯救犹太人,麦克也没有拯救汉娜。在罪面前,在生活的各种牵绊中,麦克没有勇气再去面对自己曾经的爱,更没有勇气把他的爱变成真正的宽恕。

德里达说,宽恕“不可能宽恕的”才是宽恕。他的意思是,真正的宽恕,它的每一次具体实践(实现)都会打破原来关于什么是能宽恕什么是不能宽恕的经验和界限(解构宽恕原来的可能性),就像正义的每一次具体实现都会要求法的重新运用甚至发明(解构法之运用的原本可能性),就像真正的爱是爱那些超越你并更新你的事物(解构自我的同一性),否则就只是变相的爱自己(自恋)而已。

无论是宽恕,还是爱与正义,都需要一个超越性的维度,否则就会被日常生活的平庸所吞没,或者被罪所压垮,或者被计算所腐蚀。

影片的结尾处,麦克把他原本疏远的女儿带到了汉娜的墓地前。的确,他有责任把汉娜的故事向下一代(未来)重新讲述一遍,而这个重新讲述的故事应该不只是关于罪与罚,更是关于爱、正义和宽恕。

图书·朗读者

作者:(德国)本哈德·施林克 译者:钱定平

定价:22.00元

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44707923

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中文:中文

内容简介

伟大的爱情是用来唏嘘的。为了守护秘密,你会走多远?

战后的德国萧条破败,一个15岁的少年在电车上病倒了,他独自下车,行走在滂沱大雨中,最后在一个逼仄的过道里吐得一塌糊涂,一个36岁的陌生女人帮助了他······

3个月后,少年伯格从突如其来的猩红热侵袭中恢复过来,他只是为了去感谢那个曾经在他生病时给予过他帮助的女人,但是,情欲,或者是爱情,在15岁的少年伯格心中渐渐燃烧起来。

电车售票员汉娜总是让伯格为她朗读,《荷马史诗》、《带小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在伯格的朗读中,汉娜像个孩子似的时而痛哭,时而大笑,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中最短暂最快乐并最终影响了后来岁月的时光。

不久后一天,汉娜突然不辞而别,8年后再次见到汉娜的时候,她成了一名站在法庭上的纳粹罪犯,她并没有像其他一同被指认的罪犯一样,否认自己的罪行,而是坚定异常地坦诚一切。直到审判席上,汉娜不愿提笔在白纸上写下黑字做笔迹比较,并因此背负罪名被判终身监禁时,伯格终于明白了原因,明白了汉娜为什么不看他的旅行计划,为什么会在拿到菜单时神色紧张,为什么总是不厌其烦地听他朗读,汉娜是一个根本不会认字读书的文盲,但她拒绝向任何人袒露自己的缺陷,即使替他人受过而终身监禁,也要隐藏她是文盲这个秘密。伯格说:因为她感到羞愧。伯格是可以说出真相替她减轻罪与罚的,但却最终选择了和汉娜一样,用生命去捍卫这个卑微的秘密……

为了守护秘密,你会走多远?

作者简介

本哈德·施林克,德国法学家,小说作家,法官,1944年6月6日出生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比勒非尔德(Bielefeld)附近的Großdornberg。他从小在海德堡长大。施林克在海德堡的Ruprecht-Karls-Universität和柏林自由大学学习法律学。同时他也在Darmstadt, Bielefeld和海德堡的大学做科学助手。1975年他在海德堡攻得博士学位,1981年获得在大学教学的资格。作为法律学教授他任教过两所高校:从1982年到1991年在波恩的Rheinischen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从1991年到92年在法兰克福的Johann Wolfgang Goethe-Universität。1992年起他在柏林洪堡大学从事公共法律和法律哲学的教研工作。施林克从1987年开始成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宪法法院的宪法法官。作为作家,施林克在推理小说方面颇有成就。在1989年他的作品《快刀斩乱麻》Die gordische Schleife获得了德语推理小说大奖“葛劳斯奖(Glauser-Preis)”。

译者简介

钱定平,北大本科及复旦研究院出身,治数理科学。曾游学欧美,任教于大学理学院并文学院。近年回国,潜心艺文,著书多种。自英、法、德文移译事则偶一为之,“亦如其散文小品,富韵味而含激情”。

经典台词我没被吓倒,我不怕任何事,承受的越多,我就越爱她,危险只会增加我的爱,它会让爱变得尖锐,变得趣味怏然,我会是你需要的

唯一天使,你丢下生命时会比你拥有生命时更美,天堂会把你带走,看着你,对你说,只有一件事可以让灵魂完整,那就是爱

I'm not frightened. I'm not frightened of anything. The more suffering,the more i love. Anger will only increase my love,it will sharpen it,it will give it spice.i'll be the only angel you need.you will leave life even more beautiful than you entered it.heaven will take you back and look at you and say only one thing can make a soul complete,and that thing is love.

媒体推荐

国内媒体:

我相信了莫言对我说过的话,“最好的小说一定是叫人欲哭无泪的。

——作家 毕飞宇

我一直在盼望能有这样一本小说出现。在和历史调过情以后,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吗?

——作家 肖复兴

卡夫卡曾说书必须是凿破我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朗读者》就是这把斧子。

——书评人 黄集伟

沉静大气,直指人性深处。忘不了汉娜在书架间徘徊的那一幕,窗玻璃上映出书和她的影子。

——当当网读者评论

欲罢不能,迅速看完。很喜欢书后引发思考的问题。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朋友,我们对故事进行了讨论。感觉很好!推荐此书给喜欢思考的读者。

——卓越网读者评论

国外媒体:

感人至深,幽婉隽永!小说跨越国与国之间的樊篱,而直接同人的心房对话。

——【美国】纽约时报书评

小说描写得德国人精确之三昧,语言却感人肺腑。作者无疑是位天才作家,正因本书而突显于世。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

读者绝对不能错过本书,在今天的德语文学中,这本小说真正具有绝世珍品的价值。

——【德国】柏林每日镜报

小说描写的是一段爱得残酷的情,吸引力极强,读者一旦本书在手, 就会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当然更不忍放手。

——【德国】慕尼黑晚报

世人真有福气,这样一本小说居然有人写出来了!

——【瑞士】苏黎士世界周报

我一上来并不喜欢女主角汉娜,但随着小说的进展,我对她开始感到深深的同情,最后,我不得不佩服她的勇气。这是一本绝非寻常的小说。

——【英国】读者书评

亚洲各国指责“日本对二战缺乏反省”,对比这本书反映出来的德国人对纳粹深刻的反思,我们日本人简直是什么也没做!

——【日本】读者书评

一本了不得的书,一个不得了的民族!

——【法国】世界报

读者绝对不能错过本书,在今天的德语文学中,这本小说真正具有绝世珍品的价值。

——【德国】柏林每日镜报

小说描写的是一段爱得残酷的情,吸引力极强,读者一旦本书在手, 就会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当然更不忍放手。

——【德国】慕尼黑晚报

是一篇让日本人羞愧欲死的艺术檄文。

——日文版《朗读者》译者

扩展阅读:

1

图书{生死者} http://www.zhuoyuewangshangshucheng.com/wenxueshudian/2009214224156.html

开放分类:
电影图书电影原声
“生死朗读”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56次
最近更新:2012-04-10
创建者:披着人皮的_鬼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易城之人 

披着人皮的_鬼 

榕树烟火 

amanda0408 

sza112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