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生脉散
释义

生脉散为一味中药方剂。由麦冬、人参、五味子构成,可益气养阴,敛汗生脉。主治气阴两伤,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多脉虚;久咳伤肺,气阴两亏,干咳少痰,食少消瘦,虚热喘促,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脉微细弱;或疮疡溃后,脓水出多,气阴俱虚,口干喘促,烦躁不安,睡卧不宁。

方名

生脉散

异名

生脉汤(《丹溪心法》卷一);

参麦散(《遵生八笺》卷四;

生脉饮(《兰台轨范》引《医录》);

人参生脉散(《症因脉治》卷二);

定肺汤(《医林绳墨大全》卷二);

参麦五味饮(《胎产心法》卷下)。

出处

《医学启源》

分类

补益剂-补气

组成

人参(9克) 麦门冬(9克) 五味子(6克)

功用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苦,脉虚数。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本方常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所致咳嗽和心烦失眠,以及心脏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者。生脉散经剂型改革后制成的生脉注射液,经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毒性小、安全度大的特点,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冠心病、内分泌失调等病属气阴两虚者。)

用法

长流水煎,不拘时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若属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久咳肺虚。亦应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时,方可使用。

方解

本方所治为温热、暑热之邪,耗气伤阴,或久咳伤肺,气阴两虚之证。温暑之邪袭人,热蒸汗泄,最易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伤之证。肺主皮毛,暑伤肺气,卫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气,肺气受损,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阴伤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则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或虚细,乃气阴两伤之象。咳嗽日久伤肺,气阴不足者,亦可见上述征象,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医方集解》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至于久咳肺伤,气阴两虚证,取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令气阴两复,肺润津生,诸症可平。

化裁

方中人参性味甘温,若属阴虚有热者,可用西洋参代替;病情急重者全方用量宜加重。

方论

方中人参补肺气,生津液,为君;麦门冬养阴清肺而生津,为臣;五味子敛肺止渴、止汗,为佐。三药合用,共成补肺益气,养阴生津之功。

附方

无。

附注

本方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为辨证要点。

文献

方论 吴仪洛《成方切用》卷7:“肺主气,肺气旺则四肢皆旺;虚,故脉绝气短也。人参甘温,大补肺气而泻热,为君;麦冬甘寒,补水源而清燥金,为臣;五味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气,为佐。盖心主脉,而百脉皆朝于肺,补肺清心,则气充而脉复,故日生脉。夏月火旺克金,当以保肺为主,清晨服此,能益气而御暑也。”

《医学启源》卷下:“补肺中元气不足。”

实验研究

1.微量元素的测定 《中成药研究》1986(8):17,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生脉散中微量元素进行测定,三味药含铁量最高;尤其是五味子;其次是锰含量,亦以五味子最高,镍在麦冬中含量较丰富,铜、铬也以五味子含量较高。 2.提高心肌耐缺氧的能力 《中华医学杂志》1974(4):246,心电图与组织化学法的实验结果,显示生脉散可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使缺血的心肌以最经济的方式作功,延长心肌的存活时间,这可能与改善缺血心肌的合成代谢和离子传递系统,减少心肌对氧和能量的消耗有关,因而本方对心脏复苏具有特殊的"强心效应"。3。改善微循环 《辽宁中医杂志》1984(12):36,生脉散注射液可改善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的实验性微循环障碍,并能阻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从而为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症提供了实验药理学依据。

各家论述

①《内外伤辨》: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苦寒泻热,补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曰生脉散。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亦此意也。

②《医方考》:肺主气,正气少故少言,邪气多故多喘。此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象。人参补肺气,麦冬清肺气,五味子敛肺气,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毕矣。名曰生脉者,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故名之。东垣云:夏月服生脉散,加黄耆、甘草,令人气力涌出。若东垣者,可以医气极矣。

③《古今名医方论》引柯韵伯:麦冬甘寒,清权衡治节之司;人参甘温,补后天营卫之本;五味酸温,收先天天癸之原。三气通而三才立,水升火降,而合既济之理矣。

④《医方集解》:人参甘温,大补肺气为君;麦冬止汗,润肺滋水,清心泻热为臣,五味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气为佐。盖心主脉,肺朝百脉,补肺清心,则元气充而脉复,故曰生脉也。夏月炎暑,火旺克金,当以保肺为主,清晨服此,能益气而祛暑也。

⑤《成方便读》:方中但以人参保肺气,麦冬保肺阴,五味以敛其耗散。不治暑而单治其正,以暑为无形之邪,若暑中无湿,则不致留恋之患,毕竟又无大热,则清之亦无可清,故保肺一法,即所以祛暑耳。此又治邪少虚多,热伤元气之一法也。在夏月肺虚者,可服之。

⑥《温病条辨》:汗多而脉散大,其为阳气发泄太甚,内虚不可留恋可知。生脉散酸甘化阴,守阴所以留阳,阳留,汗自止也。以人参为君,所以补肺中元气也。

⑦《血证论》:人参生肺津,麦冬清肺火,五味敛肺气,合之甘酸化阴,以清润肺金,是清燥救肺汤之先声。

药理作用

1.镇静作用:生脉散有镇静作用,能延长小白鼠或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给药组平均睡眠时间136.6±21.6分钟,对照组平均睡眠时间为100.3±35.2分钟(P<0.01)。

2.提高耐缺氧能力:生脉散可增加小白鼠对低压缺氧的耐受能力,给药组存活率为63.3%,对照组存活率为37.7%,两组差别显著(P<0.05)。说明本方能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节约心肌对氧的消耗。

3.抗冠心病作用:家兔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实验性心源性休克,生脉散注射液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升压作用缓慢,给药组与对照组疗效有明显差异,《中医杂志》(1981;6:24):观察54例有心气虚表现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收缩时相(STT)及心尖搏动图,表明该病心气虚的实质与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有关。应用生脉散注射液后,可以改善左心室功能,其正性肌力作用与西地兰对心脏作用相类似。

4.抑制豚鼠心肌细胞膜三磷酸腺苷酶活性《新医药学杂志》(1973;10:27):生脉散可抑制豚鼠心肌细胞膜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抑制强度与剂量成正比。其中人参、五味子单味药亦有抑制作用,而麦冬则无抑制作用,认为生脉散由于抑制心肌细胞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是改善心脏生理功能的途径之一。

5.对2.3-二磷酸甘油酸的双向调节作用:《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研究与防治老年病会议资料选编》(1982年):观察静脉注射生脉散前及24小时后正常人及冠状患者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本方对此可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动物实验结果还表明本方还可以提高缺氧动物的PO2、SO2,设想可能是生脉散使缺氧机体的摄氧,带氧能力提高,并将此看成是生脉散益气作用机理之一。

6.抗微循环障碍作用《辽宁中医杂志》(1984;12:36):生脉散注射液对大分子右旋糖酐所致微循环障碍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理变化,有一定的对抗和保护作用。不仅可以改善微循环障碍,还可以阻止血管内DIC产生。

7.强心机理《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3:56):生脉散是通过多种途径作用而增强心肌收缩、改善心功能的,其作用途径至少有四个方面:1.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2.改善心衰心肌的能量代谢。3.改善心衰心肌蛋白的代谢。4.兴奋垂体-肾上腺功能。

8.抗休克作用《天津医药通讯》(1972;11:44):生脉注射液可使在体兔心收缩力加强,对狗急性失血性休克具有升压作用,并使休克动物趋于安静。《新医药学杂志》(1974;3 :21):心源性休克:用耳缘静脉注射橄榄油的方法,造成家兔心源性休克,对照组存活率为12.5%,预防给生脉散组存活率为75%,两组差别显著(P<0.05)。本方主要作用可能是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冠状动脉循环。中毒性休克:生脉散能延长家兔阻断肠系膜上动脉后所致休克的存活时间,给药组平均存活时间为488.8分,对照组为344.4分,两组比较,差别非常显著(P<0.01)。

9.毒性研究《中成药研究》(1980;2:41):生脉散注射液给狗静滴17-20ml/kg,滴速60滴/分,心电图及血压无明显变化,快速注入(180滴/分),心电图出现ST段下降;静脉注射未有溶血现象;小鼠尾静脉给药,LD50 34.94±3.51g/kg。临床每次静滴400ml,未发现任何副作用,仅偶有静脉炎发生。

临床应用

①中暑《续名医类案》:陆祖愚治陈元甫,七月间因构讼事,忍饥,食冷粥数碗,少顷即吐出。自此茶饮皆吐,头痛身热,咽喉不利,昏冒,口中常流痰液。医知为中暑,用冷香薷饮投之,随吐;又以井水调益元散投之,亦吐,昏沉益甚。脉之,阳部洪数无伦,阴部沉微无力。此邪在上焦,在上者因而越之,此宜涌吐者也。盖饥饿之时,胃中空虚,暑热之气,乘虚而入于胃,胃热极而以寒冷之水饮投之,冷热相反,所以水入即吐;即口中流涎,亦胃热上溢之故也。因用沸汤入盐少许,齑汁数匙,乘热灌之,至二三碗不吐,至一时许方大吐,水饮与痰涎同出,约盆许。即以生脉散投之,人事清爽,诸症顿减。

②脱症《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79;1:48):周某,女,75岁。患高血压及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平素血压在190-170/110-100mmHg之间,并有头晕失眠,咳嗽胸闷等。诊前约10分钟,因过劳突感呼吸困难,心悸,头汗如珠,口噤不语,脉形隐伏,怠缓而结,至数不清,每分钟约36次/分。证属脱证。急取红参2支(切片),麦冬15g、五味子12g,开水浸泡,白糖为引,徐徐灌入口中,药尽服,病人始能呻吟,手足扰动。再服即时苏醒,脉形始现,50次/分,仍无力而结,3-5至一止。此元气复而未盛,原方浓煎作饮,2小时内尽服生脉散二剂,神识清楚,转危为安。次日再诊,觉头昏疲乏心跳,六脉弦缓,5-8至一止。血压140/100mmHg,已进食。仍按原方再进三剂,素食调养,脉形整齐,恢复常态。

③低血压《四川医学》(1981;2:100):口服生脉散加味(粉剂):党参6g、黄耆6g、五味子2g、麦冬2g,共18g为一人一日量,共研末,每次服6g,每日三次,连服四周为一疗程,选择血压低于90/60mmHg,排除器质性及营养不良者作为观察对象,共观察10例(男女各5人),经给药1疗程后,收缩压平均升高14mmHg,舒张压平均升高6.7mmHg。

④心肌炎《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6:25):治疗心肌炎20例(其中15例经多种西药多疗程治疗无效而改用本法),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

⑤休克《新医药杂志》(1974;3:21):收治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20例,其中3例单用西药治疗,死亡1例(33%),而另17例用生脉散注射液治疗,死亡1例(5.8%),16例血压全部回升恢复正常,升压作用温和是其特点。《江苏中医》(1980;3:59):以本方治疗休克114例,包括感染性休克98例,用药5分钟至1小时后开始升压,显效率为71.8%,血压稳定时间平均为17.3小时。

⑥心衰《中医杂志》(1980;12:30):生脉液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衰17例,其中1-3天内症状消失者10例(58.8%),3天以上消失者7例(41.1%),平均消失时间3.81±0.39天,而12例对照组中,3天以上消失者7例(58.3%),1-3天以内消失者5例(41.7%),平均消失时间6.08±1.19天,P>0.05。

⑦心律失常《中级医刊》(1959;9:26):患者女性,73岁,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肺炎,继发心力衰竭,采用毛地黄叶粉末内服。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生恶心呕吐,心率38次/分,律齐,血压降至90/0mmHg,患者疲乏,嗜睡。经中西医会诊,诊断为毛地黄中毒所致心房室传导阻滞。用人参9g、麦冬9g、五味子3g;连服5剂,心律恢复至56次/分,诸症逐步缓解。《天津医药》(1978;2:64):用本方配合安他心0.1每日四次,治疗室性,房性早博5例,4例痊愈,1例好转。《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1;2:52):治疗心率缓慢型心律失常21人次(15人),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症18人次,伴有二度二型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双率枝传导阻滞3人次。结果1人次显效,17人次好转,治疗有效率为18/21(85.7%)。

⑧冠心病。心绞痛《中医杂志》(1981;12:67)观察54例冠心病心气虚患者应用生脉散前后的左心功能改变,用药前后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3:40):严氏用生脉液治疗心血管疾病23例,其中冠心13例,高心6例,肺心3例,心肌炎1例,总有效率为70.1%。其中对改善心电图异常的总有效率为69.6%,缓解心功能障碍症状总有效率为70.4%。

⑨肺结核《中医杂志》(1959;9:36-37):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治疗肺结核22例,其中心肺型(即心痨与肺痨混合型)用生脉散熬膏治疗。经四个月后,全部有效,大多数恢复健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