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审计抽样 |
释义 | 所谓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 定义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 审计抽样,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活动中,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从被审查和评价的审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并作出相应结论的过程。 特点1、抽样审计不同于详细审计。详细审计是指百分百地审计对象总体中的全部项目,并根据审计结果形成审计意见。而抽样审计是从审计对象总体根据统计原理选取部分样本进行审计,并根据样本推断总体并发表审计意见。 2、审计抽样不能等同于抽查。抽查作为一种技术,可以用于审前调查、确定审计重点、取得审计证据,在使用中无严格要求。而审计抽样作为一种审计方法,需运用统计原理,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抽样方法的要求实施。 3、抽样审计一般可用于逆查、顺查、函证等审计程序,也可用于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但审计师在进行询问、观察、分析性复核时则不宜运用审计抽样。 种类(1)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 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的相同点: A、都需合理运用专业判断; B、都可以提供审计所要求的充分、适当的证据; C、都存在某种程度的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的根本区别: 统计抽样时利用概率法则来量化控制抽样风险; 非统计抽样中,注册会计师全凭主观标准和个人经验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样本结果。 只要设计得当,非统计抽样也可达到统计抽样一样的效果。 两种抽样的选用:统计抽样的产生并不意味着非统计抽样的消亡。 A、不影响运用于样本的审计程序的选择,因为抽样方法的选用主要涉及的是审计程序实施的范围问题。 B、不影响获取证据的适当性 C、不影响注册会计师对发现样本的错误所作的适当反映 (2)属性抽样与变量抽样。统计抽样在审计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方法,主要有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两种,同时还存在双重目的抽样等。 ①属性抽样 指在精确度界限和可靠程度一定的条件下,为了测定总体特征的发生频率而采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控制测试的目的和特点所采用的审计抽样通常称为属性抽样。 目标:估计总体既定控制的偏差率(次数) ②变量抽样 指用来估计总体金额而采用的一种方法。根据实质性测试的目的和特点所采用的审计抽样称为变量抽样。 目标:估计总体金额或者总体中的错误金额。 ③双重目的抽样 在审计实务中,经常存在同时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情况,在此情况下采用的审计抽样称为双重目的抽样。 步骤(一)样本设计:审计抽样中样本设计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测试目标; 2、定义总体与抽样单元,注册会计师应当确保总体的适当性和完整性; 3、定义误差构成条件。 (二)选取样本 1、确定样本规模; 2、选取样本; 3、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 (三)评价样本结果 1、分析样本误差; 2、推断总体误差; 3、形成审计结论。 使用范围1、当控制的运行留下轨迹时,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使用审计抽样实施控制测试; 2、在实施细节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可以使用审计抽样获取审计证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