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沈遐熙 |
释义 | 沈遐熙(1921年3月-2003年9月22日),回族。1921年3月生于上海,江苏南京人。 1938年到陕甘宁边区从事抗日救国工作。曾任镇原县三岔镇回民小学校长、三岔镇清真寺老。后在张家川地区任清真寺经堂教育掌学、二阿訇。 1948年任中共地下党清水县工委书记,张家川工委书记。 1955年1月任甘肃省临夏专区专员,到任后他边熟悉情况边投人工作。1月7日,代表临夏地委、临夏专署到临夏市参加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大会,在会上做了热情洋滋的讲话。此后,他深人基层,了解情况,每到一处,平易近人,作风朴实,给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4月18日,临夏专区编制委员会成立,任主任。 1956年3月5日,临夏北源渠工程委员会成立,兼任主任。北源区域面积为264.93平方公里,十年九早,粮食亩产不足百斤,以种杂粮为主,民间流传着“抬头不见树,滴水贵如油,寻柴刨地皮,十年九不收”的民谣。北源渠动工兴建后,多次亲临施工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经干部群众历时20个月的大干苦干,1957年10月北源渠终于建成通水,北源干早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 1956年8月,临夏回族自治州筹备委员会成立,任主任,9月19日,主持召开临夏回族自治州筹备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通过《关于临夏回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名额分配意见》,听取了各县关于宜传成立自治州工作的汇报,讨论了筹委会今后的工作任务。沈遐熙在讲话中要求各级干部认真作好各项工作,迎接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成立。11月13日至19日,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作《陆夏专区七年来工作报告》,在大会选举中当选为临夏州州长。20日,临夏州、县、市干部、各族各界群众4万多人在东校场集会,庆祝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代表临夏州人民委员会在大会上讲话。1956年11月,任中共临夏州委第二书记、州长。 1957年5月24日,中共临夏州委发出《关于开展整风运动的计划》,并成立“整风领导小组”,任组长。在全州宣传、文教工作座谈会上,就党群关系、党的知识分子工作、干部政策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对临夏地区如何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落实意见。 1958年大跃进时期,任联合办公室副主任,到全州各地督促落实“大跃进”的情况,12月27日至30日,他前往和政县买家集炼钢厂基建工地视察,并前去炉子滩、铁沟视察采矿情况。 1959年,群众生活已十分困难,但基层仍继续“平调”,到处“搜粮”,以维持“食堂”。到临夏县马集调查后,写出《关于马集公社算帐情况的报告》,在报告中提出对“打骂群众、打击报复、继续“平调”和到处“搜粮”者,应公开严肃处理”。他到和政县农村检查时,发现人口大量外流,“浮肿病”、“非正常死亡”等情况普遍发生,立即向州委写出《关于和政问题的检查报告》,州委及时召开专门会议,专题研究和政县及全州存在的相当严重的粮食问题,并批转了他的报告。他带领工作组深人社队,尽力帮助安排群众生活,制订生产计划,推动春耕生产。 1962年,中共临夏州委为解决群众生活问题,决定在农村实行“分户大包干”,他在基层看到群众因饥饿造成的严重后果,讨论决定时积极拥护。“分户大包干”后,中共甘肃省委、西北局以及中央委员会作出纠正决定,指出:“这是方向性错误,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的问题”,沈遐熙也多次受到批评。 在1964年4月召开的中共临夏州第二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州委常委。 1965年11月调任甘肃省计委副主任、省地质局副局长、代局长。“文革”中被揪斗关押,解除职务,临夏造反派、“红卫兵”押他到临夏,在各县(市)、公社召开的批斗大会上巡回批斗,1966年10月18日,红卫兵在红园体育场召开万人批斗大会,批斗中被打伤。 1978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1982年后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代主任、会长、顾问。他还兼任过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一印尼经济文化社会合作协会副会长、中国非洲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世界伊斯兰教联盟清真寺最高理事会理事等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六届委员,第七、八、九届常务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第五届会长,第六、七届顾问2003年9月2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