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沈葆桢故居 |
释义 | 沈葆桢故居位于宫巷26号,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数次易主。清同治年间,沈葆桢购置这座大房屋,加以修葺居住。现为沈家后裔的住宅,是清代福州典型官宦人家大院。建筑基本保存完整,199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葆桢福州故居概述沈葆桢故居在福州市鼓楼区宫巷11号。 沈葆桢(1820~1879年),清大臣。侯官(今福州)人。同治五年(1866年)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建船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受命为办理台湾等海防兼理各国事务钦差大臣。光绪元年(1875年)任两江总督。最终官至一品。 沈葆桢故居简介故居在南街宫巷26号。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后数易其主,清同治年间归江西巡抚沈葆桢所有,并加以修饰。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为沈葆桢所有。现有建筑为木结构,四面风火墙,由三进院落,一列倒朝楼,隔院三座花厅组成,面积约2300平方米。布局严谨,装饰典雅,表现了福州古代绅宦宅第的建筑特色。坐北朝南,大门口上有檐楼,下有门廊,六扇开门。进门迎面屏风,两侧耳房。屏后是天井与回廊,天井宽12米,纵深6米。东西廊各宽2、3米。庭院阳光充足,空气流畅。正屋全宽13米,三间,中为厅,旁为房。进深17米,分前后房。大厅为待客及举行婚丧礼仪所在,建造高敞,梁栋描金涂朱,两侧穿斗构间架,过去曾镶楠木板,配饰挂屏。正房门为四开式,门上部框架间用藤皮编成图案。南向还有六扇窗子,窗门漏花,采用骨格编排,榫接成各种花饰。后厅上方放置祖先神龛。二进与一进隔一高墙,中辟石框门交通,建筑格局与一进略同。后天井中,石铺走道,宽2米,上覆瓦,称覆龟亭,旁设美人靠。三进格局与二进同,覆龟亭与倒朝楼相接。倒朝楼木结构,五开间。中为堂,其他为房,纵深8米。堂后有过墙,两侧木楼梯上下,楼前为一长列花格窗。西侧院与大院隔一高墙,按大院格局平行分为三座花厅,花厅全宽8米,其中客厅6米。另2米靠大院一边为弄,辟有门,与大院相通。每个客厅前后都有天井,置盆花和金鱼缸。宅院四周围以高大风火墙。墙配合木构屋架的起伏,经精工设计,形成流畅曲线。墙头成翘角,在翘角和墙的上部,有彩色泥塑人像、花鸟、鱼虫、静物,俗称墙头花。它反映了明、清时代福州传统墙头雕塑技艺特色。1988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结构故居为木结构,四面风火墙,由三进院落、一列倒朝楼、隔院3座花厅组成,建筑面积约2700平方米。建筑物布局严谨,装饰富丽堂皇,体现福州地方古代官绅宅第的建筑风格。 宅坐北朝南。大门上有檐楼,下有门廊,六扇开门,进门迎面插屏,两侧耳房,屏后天井。一进全宽13米,3间,中为厅,旁为房。进深17米,分为前后厅、房。大厅为礼仪之所在,建筑高敞,梁栋描金涂朱。正房门4开式朝大厅,南向有六扇窗子,窗门漏花用骨格编排,榫接成各种花饰。二、三进各隔一高墙,中辟石框门。建造与一进略同。天井中石铺走道,道旁设美人靠,上覆瓦盖,俗称覆龟亭。第三进的覆龟亭与倒朝楼相接。倒朝楼为木结构、五开间,中为堂,旁为室,进深8米。堂后过道,两侧有木楼梯上下,楼前一长列花格窗。 西侧院与大院隔一高墙,按大院格局平行分3个花厅,全宽8米,其中客厅6米,余靠大院一边为弄,每厅辟有门与大院通。花厅前后有天井,中植花草,置盆花盆景和金鱼缸。 宅院四周围墙高大,墙头制成翘角,伸出宅外,在翘角和墙的上部装饰泥塑的人像、花鸟、鱼虫、静物等,俗称墙头花,体现明、清代福州地方传统的墙头雕塑技艺和风格。 沈葆桢平生大事年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三十年(1850年),授编修; 咸丰四年(1854年),改江南道监察御史;翌年,任江西九江知府;咸丰六年(1856年),调署广信(今上饶市)知府,与太平军作战,升任广饶九南兵备道和吉南赣宁兵备道; 咸丰十一年(1861年),调赴曾国藩安庆大营办理军务; 同治元年(1862年),由曾国藩保奏,升江西巡抚,兼办广信粮台。妥善处理南昌法国教堂被拆毁案件,当地绅民感其恩德; 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急行军五昼夜,俘洪仁玕、洪仁政、黄文金等,并在石城荒谷搜获洪天贵福(洪秀全之子),受到清廷重赏。 同治五年(1866年),经闽浙总督左宗棠推荐,授总理船政大臣;次年六月,正式主办福建船政,遇到种种阻挠。经葆祯与左宗棠上疏力争,船政业务得到发展。葆桢不顾英人反对,聘请法人日意格、德克碑为船政正、副监督。葆桢重视学习外国科学技术,培养中国自己的科技人才。葆桢设船政前学堂,培育造船人才,设船政后学堂,造就航海驾驶人才,在招生上采用英、法海军学校的规章制度,参用中国的考试方法,入学前通过三场考试,严格挑选,教学则采取“教习包教,学生包学”的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葆桢主政期间,福建船政制造“万年清”等15艘船舰,并为国家造就一大批科技人才和海军骨干。 同治十三年(1874年)五月,日本政府以琉球船民在台湾遇害为借口,派兵在台湾社寮港登陆,占据琅王乔,建都督府。清廷任葆桢为钦差大臣,率师入台。葆桢决定以“理谕”、“设防、“开禁”作为处理原则,调兵驻守各处,建筑炮台,铺设海底电线,沟通闽台军务,又抽调淮军到台。日本探知葆桢加强战备,不敢轻举妄动,转而要求抚恤琉球遇害人员家属及赔偿军费。清廷答应其要求,日军才退出台湾。葆桢加强台湾的行政管理,将福建巡抚移居台湾;增设台北府,置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在琅峤增设恒春县;分南北两路开山辟道,招徕内地人民开发山区;宣布编户口、禁仇杀、立总目、垦荒地、设番塾(学校)等七条约法;引进西洋机器,开采台北煤矿;建郑成功祠,发扬民族正气;修筑城垣,增强防御力量。 光绪元年(1875年)八月,受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奉命处理“皖南教案”。以“罪无所归”折服洋人,妥善结案。任内修河堤、行海运、筹积谷、拔罂粟、减税收、整盐务、禁厚殓、修炮台、固防务、平冤案、选贤能。终因积劳成疾,病卒于督署。清廷追赠太子太保,谥“文肃”,设专祠(在今福州市政府大院内)以祀。 主要著作著有《居官圭臬》、《沈文肃公政书》等。 沈葆桢故居新闻沈葆桢故居里已经倒塌的披榭 宫巷26号沈葆桢故居是一幢明代建筑,记者看到,陈旧的大木门上挂着“福州市名人故居”、“第一批区文物保护单位”等牌匾,门前立有“沈葆桢故居 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大门左侧是大片的水泥墙,墙基座裸露,现出大大小小凹凸不平的灰石,与周边平整的墙体相比显得突兀。故居总面积2700多平方米,前后共四进,第一进为前厅,第二、三进均为七柱五间排的大厅,第四进为双层楼阁,系藏书楼。每进均有分隔墙,自成院落,构成块状建筑群。想来100多年前,沈葆桢携家眷在此安居时,这偌大的宅院定是壮观巍峨,一片生机,如今却颓败破朽,满目疮痍,这与年代久远有关,更与“文革”期间的大肆破坏有关。走进一进故居,只见大厅的地上随意堆着家具木板,上面蒙着厚厚的灰尘,大厅的角落依稀可辨违章建筑物拆除后的痕迹;二进亦是旧物横陈,杂乱无章,临时搭建的小屋用作厨房和卫生间,空气污浊;第三进大厅已看不出原貌,被杂物拥堵的过道十分窄小。最残破的是第四进“藏书楼”,墙体倾斜,墙面驳落,窗扇、门扇、楼板等木构建筑大部分朽坏,有一片披榭已悉数倒塌,现场一片狼藉,整座藏书楼用几根木柱勉强支撑,情势岌岌可危。这沈葆桢故居给人的整体感觉是风烛残年,破败不堪,若不尽早抢修,真担心文物有一天要变成废墟。 近年来,福州市非常重视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这项工程艰巨浩大,困难重重,但经过方方面面的不懈努力,如今南后街历史文化街区、水榭戏台、林觉民、冰心故居、林聪彝故居、严复故居、二梅书屋、叶氏民居、蓝建枢故居、林则徐纪念馆等均在修复中,有的已经竣工对外开放,大受好评。沈葆桢故居是三坊七巷众多名人故居的重点之一,也是首批涉台保护文物之一,据悉,不久前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的有关领导还前去探察,十分关心故居的命运。但愿沈葆桢故居这处闽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能早日擦亮,以满足海峡两岸游客参观拜访的心愿,让它不断见证并连缀闽台的骨肉情缘。 沈葆桢故居的前身是衙门坐北向南的宫巷26号沈葆桢(1820—1879)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三坊七巷中的清代一品文官大员尤其是封疆大吏(地方总督)的典型府邸。系沈葆桢之父沈廷枫(1787—1870)生前代为选购的。虽然,这座私第的规模并不十分宏大,前身却是迄今保存较好的一座难得一见的古代衙署(建于明代天启年间)。 步入沈宅木结构的门头房六扇大门,穿过风火墙下的第二道门(石框门),迎面是沈宅首进院落。这里的前天井较为宽敞,东西回廊原先摆放执事牌。双坡顶的主座建筑,面阔为“明三暗五”间的杠梁厅,不住人,婚丧喜庆时才启用。步入第二进院落,则仍须穿过一道石框门,才能进入第二进的前天井,这里算是内宅区。堂上正中黒底金字对联曰:"诗亿礼仿传家;文章华囯。"主座面阔仍为“明三暗五”间,穿斗式木构架。此进后面不设石框门,为“覆龟亭”(即:雨遮。左右是小天井),与面阔五间的第三进主座建筑相连接(沈葆桢生前的卧室,在该进西厢房及西厢次房)。此处的景观,与有“江南第一衙”之称的江西省浮梁县古代县署二堂极为相似,实在罕见。沈宅第三进后面也不设石框门,后天井即是第四进主座的前天井。这里是一座面阔五间的双层藏书楼,沈宅的中轴线到此为止。 沈宅四面皆有风火墙,尤以各进起伏有序而别致的马鞍墙十分壮观。中轴线的西隔墙外,尚有沈葆桢的签押房,以及三友斋、补竹斋等附属建筑。至于再西边的沈葆桢玄孙、闻名藏书家沈祖牟的故居(另辟门临街于中轴线大门的西边),则是沈葆桢长孙、亦任过会办福建船政大臣的沈翊清添置的。行文至此,尚未交待沈葆桢故居的前身是啥衙门?据福州闻名文史、文物专家王铁藩先生生前介绍,该宅是南明隆武帝时期(1645—1646)“中心”级的一座衙署。 沈葆桢故居现状及反思宫巷26号的沈葆桢故居原本不在26号,而是宫巷11号,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1500平方米,包括门头房在内共有五进。第二、三进均有七柱五间排,布局严谨,装饰富丽。然而,我看到的这个宅子,却已经破败不堪,歪斜而石灰剥落的墙壁,裸露在外的墙基座,泛着灰光,冷峻而呆滞;破落的大木门散发出一种不安的气息,在它的上面挂着“福州市名人故居”、“第一批区文物保护单位”这样的牌匾,门前立着“沈葆桢故居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透过虚掩的前门,我看到院门的木门横枕上挂着一块“五好家庭”的铁片。它的旁边是一处残垣断壁,几位工人正专心地拆除着剩下的建筑。我已经无法将这幢建筑的衰败和世俗化,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船政大臣沈葆桢联系在一起了。 位于宫巷南头的南后街,是一条繁华而有现代气息的仿古街,它的两边的建筑被按照现代人想象中的古建筑的模样装饰起来,有种不伦不类的丑陋。这些建筑的一层开设了各类的商铺,琳琅的商品和如织的游客,证明了它的繁华。现在的城市管理者,更习惯复制成功的例子,当丽江的仿古建筑群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这个国家的城市,几乎都建起了类似的仿古建筑。这条街道的布局是多么的熟悉,拉大片、到处都有的福建土特产,甚至连“武大郎”烧饼都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如今,我们国家的许多城市都侵染在一种“复古”的疯狂中,他们争夺古代名人出生地的名号,翻新古代名人的故居,恢复城市中早已不存在的古街道,他们甚至还花费巨资,修建一座只存在于书本中的古城。他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挽救已经奄奄一息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为了更多地增加城市的旅游景点,吸引各地的游客,增加城市的财政收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