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沈阳太平寺
释义

沈阳太平寺,俗称“锡伯族家庙”,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178巷2号。是锡伯族人出资兴建的一座喇嘛庙。始建于清康熙46年(1707年),初建之时只有正殿五间,经过历代的维修和扩建,才逐步形成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1984年沈阳市人民政府出资对太平寺进行了修缮,并于1985年2月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貌概述

太平寺坐北朝南,布局严谨,雄伟壮观。原占地面积为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958平方米。建筑风格为喇嘛庙形式。主要建筑有山门、前、中、后三大殿,东西配殿等,殿内塑有三世佛,宗喀巴佛,五护法神,四大天王等神像,该庙年久失修,于新中国解放前就已遭到严重破坏,多数建筑被拆除,就地建了厂房。现仅存中殿三间,为硬山前廊式,灰瓦顶,檀仿彩画,柱为朱红地仗。该寺原有石碑两甬,一为汉文,一为满文。其满文碑于1959年发现,当时已断裂,经修复后送沈阳故宫博物馆保存。该碑记叙了锡伯族的早期活动区域和迁徒情况及建立太平寺的经过,是锡伯族保存下来的一件重要的历史文物,现已复制,在殿前树立。此外,还保存下来“锡伯族家庙”木匾一方,长270厘米,宽97厘米,厚40厘米,现存沈阳故宫。

具体位置

沈阳太平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178巷2号,距实胜寺南侧百米左右。

建修历史

沈阳太平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初建之时只有正殿五间,1752年(乾隆十七年)扩建,后又经乾隆四十一年、嘉庆八年、光绪二十八年重扩建,经过历代的维修和扩建,寺庙日臻完善,才逐步形成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寺院坐北朝南,有前后两进院落。寺内主要供奉释迦牟尼、八大菩萨、四大天王等佛像。大殿前面原先立有锡伯文、汉文石碑,现仅存锡伯文石碑。碑上详细地记载着锡伯族迁移和编入八旗的史实及太平寺的创建过程。锡伯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能征善战,编入八旗后,因军事需要,迁移到盛京等地驻防,并在盛京建立起家庙,做为祭祀和集会的场所。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朝廷为增强新疆伊犁的边防力量,抽调1020名锡伯族官兵远赴伊犁戍边。当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1 千多名戍边将士和他们的家属及乡亲齐聚盛京太平寺,杀羊祭祀祖先和神明,祈祷一路平安。此后锡伯族同胞便将农历四月十八日做为“西迁节”,每年的这一天都要组织庆祝活动。 沈阳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视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的修复工作,1984年沈阳市人民政府拨款出资对太平寺进行了修缮,由民委管理。并于1985年2月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记载太平寺和锡伯族历史的石碑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馆。寺院坐北朝南,有前后两进院落。寺内主要供奉释迦牟尼、八大菩萨、四大像。大殿前面原先立有锡伯文、汉文石碑,现仅存锡伯文石碑。碑上详细地记载着锡伯族迁移和编入八旗的史实及太平寺的创建过辽宁游记八,消失的古老民族锡伯族家庙—沈阳太平寺

沈阳太平寺,俗称“锡伯族家庙”,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178巷2号。是锡伯族人出资兴建的一座喇嘛庙。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始建,1752年(乾隆十七年)扩建,后又经乾隆四十一年、嘉庆八年、光绪二十八年重扩建,寺庙日臻完善。

太平寺的修复工作

1984年拨款修复了中殿,由民委管理。1985年2月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沈阳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7200年前的沈阳新乐遗址. 它是新石器时期早期的一处母系氏族社会部落遗址, 是沈阳早期的文明. 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距今已有702年的历史. 宋辽时期(公元921年), 辽太祖移居此地, 修筑土城, 并在沈阳设沈州. 之后, 经过金代, 在元朝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重建土城, 改沈洲为"沈阳路" 归辽阳管辖. 由于沈阳地处沈水(浑河)之北, 以中国传统方位论, 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 故改沈洲为"沈阳". 1386年, 明朝改称"沈阳路" 为"沈阳中卫". 1625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 作为清王朝的发祥地, 沈阳拥有近代300多年的满清文化, 是整个辽河流域文化的发祥地. 也最终形成了中国东北文化. 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 沈阳留给世界太多的神秘色彩和极其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这一代的很多人对沈阳老工业基地的城市特点有所了解, 却不知道其实沈阳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呢! 沈阳现存的文物古迹多达1万多处. 据统计, 光是沈阳市内的文物古迹就有1100处之多(其中市以上文物古迹有60多处,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多处). 它是国务院颁发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以满清文化的厚重享誉海外. 其中一宫(沈阳故宫)两陵(福陵, 清太祖努尔哈赤陵寝; 昭陵, 清太宗皇太极陵寝)是代表性的文化古迹. 在2004年7月申遗成功, 被列入. 一座城市拥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是不多见的, 目前在全国也仅仅是次于北京. 而在今年3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具确认函,正式批准了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的举办申请, 沈阳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举办"世遗会"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沈阳的故宫虽不及北京故宫壮观, 但它所具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却是北京故宫无法替代的. 除此之外, 沈阳还有拥有300年历史的太平寺, 它是全国唯一的一座锡伯族家庙. 过去鲜为人知, 深藏在沈阳北市地区的楼群里. 庙中的一座极其有价值的满文碑现被保存在沈阳故宫里. 勿忘国耻的九.一八纪念馆和傍江街附近少有人知道的美军战俘营......要是细细的说起, 还真是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完.

作为辽宁省的省会, 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 那时候有一句话是说:" 东北振兴看辽宁,辽宁振兴看沈阳" 贴切的说出了沈阳作为大东北地区的龙头地位. 在我的记忆中, 小时候的沈阳常常下雾. 那是因为工厂里排放的烟尘使大气中的" 凝结核" 增多造成的. 尤其以铁西区为重. 沈阳也因此被列入了" 世界十大污染城市" 的黑名单. 可是我们沈阳的人民忍辱负重, 为新中国的工业做出了不能磨灭的贡献. 过去, 沈阳近60%的工业企业集中在铁西区. 以建设大路为界, 建设大路以北几乎全部是工业区. 而近年来, 变化最大的也要数我们的铁西区啦. 老铁西区的工业企业通过改革, 改组, 改制和" 腾笼换鸟"的方式. 逐渐拆除工厂区围墙, 发展第三产业. 现在从建设大路放眼望去, 是一片片配备了优美园林景观的中高档居住区. 沈阳也成功的完成了由重工业基地向旅游城市的转型.

说到旅游, 就不能不说到吃. 人说" 吃在广州", 我却说" 吃在沈阳". 沈阳云集了各地美食, 中国的火爆川菜、淡雅淮扬菜、豪放鲁菜、精致粤菜只要是你能想到的, 就能在我们沈阳找得到. 而又由于沈阳一直以来, 都是少数民族和汗民族交替统治, 在这样的特定历史原因下. 使得沈阳的小吃里也融入了其它少数民族的风味和特色. 沈阳最大的几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回, 满和朝鲜族. 这样就有了回民小吃马烧麦,满族小吃那家白肉血肠,朝鲜族的打糕、烤牛肉、西塔大冷面等. 除了这些名牌的小吃, 我个人认为, 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吃更是美味. 以前, 我的姥姥家就住在回回营里. 回民小学对面那个闻名的饭店一条街没被拆迁前. 是我们常去光顾的地方. 早上上学前, 爸爸会带我去常去的一家. 坐在桌边的热炕上. 要碗羊杂汤, 放上多多的胡椒, 配上芝蔴饼. 那个味道, 怎是一个"香"字了得! 还有老板姓黑的那家回头馆. 以后我都再没吃到过那么好吃的回头. 赶上回族的婚丧嫁娶, 家家还会分到炸的油幸儿. 年节里热心肠的邻居还会给姥姥送来拌好的套肠. 老西塔市场的尽头,有一家的酱汤和沙参是我们的一位鲜族同学的好推荐. 它家的米酒也是香甜的好喝. 几年前, 回家的时候. 我还特意的去找了好久. 可是都已经是不在了. 另外还有北行服装厅二楼买卷饼的老奶奶. 奶奶每天只做固定的量, 去晚了是肯定买不到的. 还有小木屋或是九路的麻辣烫.........真是说也说不完. 可这些如今大都绝迹了. 您要说了, 都没有了还说什么. 那就说些有的吧. 这次回家的时候亲朋邀我去了一些饭店. 我把我个人认为不错的介绍一下. 首先, 我要推荐的是位于北站后身(老小北边门)的" 都市绿洲". 地方超大, 环境又好. 里面有山水竹林. 还有供观赏的海豹. 服务员穿冰鞋传送酒菜. 非常有特色. 叔叔提前一周都订不到包房. 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如果你和我一样爱吃川菜. 我向你推荐一家名为" 寻常故事" 的川菜馆. 吃惯了巴蜀和皇城老妈, 到这里来试一试. 你会发现"寻常"外表下的它, 一点也不"寻常". 再有就是方形广场附近的" 时光串品坊", 我去拜访朋友, 这个串店就在他所住的" 城中花园" 的下边. 他说这里不错, 还有傣族的烧烤. 让刚从西双版纳回来的我不禁动了谗心. 顺着它开车前行, 离SOS演艺吧不远的" 深蓝---多元厨房" 也是个不错的地方. 而且文化气息浓郁. 餐台纸上是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为本引出的一句话"烹饪出海一样的心情" 餐厅以江浙菜和西餐为主. 当然, 到东北来了, 就不能不尝最具特色, 遍地开花的"粗粮馆". 沈阳好吃的东西远不止这些. 还希望远方的朋友们亲自到沈阳来发现和感受.

1996年作家木青创作了反映五爱市场的长篇纪实小说. 由沈阳人民广播电台进行连播,并排成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使得沈阳的五爱市场全国知名. 五爱市场, 始建于1983年, 因原市场地处沈河区五爱街而得名. 1983年至1989年市场经过6年的精心培育,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壮大,已由原仅有20几户业户的市场发展成为拥有业户3000余户,经营商品8000余个品种的大市场. 直到现在它还在不断的扩建中. 除了象五爱市场这样的小商品集站地. 沈阳也有象"中兴", "新玛特", "卓展" 这样的中高档商城. 近年来很多国际知名的大品牌也纷纷进驻沈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沈阳的"卓展". 在这里我要给它平平反. 两年前我回家时, 卓展已经在沈阳落户了. 本想去看看, 可是许多朋友都说那里贵的吓人. 让我打消了念头. 今年因去拜访认识的友人. 得以初访卓展. 发现其实卓展并不象外界说那么吓人. 卓展之所以贵, 是因为它走的是一条中高档路线. 在这里看不到在中兴和新玛特里的小品牌. 而就大的品牌来说, 沈阳早就有已经袭断中档偏高消费市场十多年之久的新世界. 几年前, 中兴也提高了一个档次设置了一楼的大店和六楼. 卓展的出现不过是打破了垄断的市场现状, 并且对阻挡高消费人群的资金外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现在他们再不用去广州, 上海购物.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愚见. 我知道, 对于绝大部分的老百姓而言. 卓展只是可以逛逛的地方. 但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市场是要有多元化定位的. 毕竟我们还没达到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 贫富差距还是明显存在的. 换个角度思考. 什么是"品味", 其实"品味"说白了, 就是您到卓展溜儿一圈儿, 记住了大品牌的样式和风格. 再到五爱市场, 淘楞儿一件近似的或一样的. 你一穿上, 感觉舒服. 人家一看, 觉得亮眼. 然后对你说了: 哥们儿, 行啊. 挺有品味呀!" 这就行了, 至于花了多少钱, 是不是真的. 我们就不抄那闲心了, 穿衣打扮不就是自己舒服和给别人看的吗?!

沈阳的变化是越来越大了, 就是久居沈阳的人, 三日不出门. 也会觉得眼前的一丝陌生. 更何况我这个客居异乡的故园人. 如果要讲起来, 我是永远也不会停下来的. 还有什么事情能比介绍自己的家乡更让人兴奋和骄傲的呢. 我热烈的爱慕着这个越来越美的沈阳. 我对它的未来有着快乐的向往. 我也挚着的爱恋着那个消失在岁月里的老沈阳. 我对它的过去有着无限的怀念. 那繁华的中街城里, 外婆家由兴旺到衰落的祖业" 安记鞋铺". 回回营的小院里, 外婆种的灿烂的芍药和月季. 惠工街南四路那个见证我成长的小屋. 小南门奶奶家的储藏木屋里, 每次新年过后兄弟姐妹们堆放的捡来的鞭炮壳. 北一经街小学操场上看到的日食. 三角地儿每个周末开过的国际列车里的洋人儿. 小河沿里的大象和老虎. 鹿鸣春里第一次品尝到的奶昔. 中街冰点城里站在我身后, 看我吃冰激凌的爸爸和妈妈. 春游北陵, 玩扑克时贴在额头的纸条........人的成长怎么能离得开养育他的土地呢. 当我游历了许多地方后. 我仍然还是觉得. 我的沈阳, 它不是最美的, 不是最好的. 可却是最让我依恋的, 最让我无法割舍的. 无论我在哪里, 心中牵挂的永远都是名字叫作沈阳的地方. 耳边响起的常常都是一首歌的旋律. 它是这样唱的:" 沈阳啊! 沈阳, 我的故乡. 马路上灯火辉煌. 大街小巷是人来人往, 批上了节日的盛装......有朝一日我重返沈阳, 回到那久别的家乡. 我和亲人欢聚一堂, 共渡那美好时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