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沈阳师范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释义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是沈阳师范大学历史比较悠久、规模较大的学院之一。其前身是始建于1956年的数学系,2003年4月更名为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目前学院下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统计学系三个基层教学组织。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三个本科专业和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硕士点。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简介

现有教职工近50名,在专业教师中,教授、副教授18名,博士、在读博士17名。近几年来,学院采取了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师资队伍学历层次明显提高。2003年博士和在读博士占教师总数的43%,到2007年已经超过了50%,博士和在读博士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在全国师范大学同类院系中处于前列。

发展历史

数学系始建于1956年,是当时学校组建较早的9个系之一。建系当年招收了师范专修科二年制学生73人。经过两年的发展建设后,专业层次有所提高,1958年不仅招收了师范专修科二年制学生87人,而且招收了第一批四年制本科生103人,各项事业步入了稳步发展的重要时期。1965年,为适应全国高校半工半读运动形势,按照辽宁省委的要求,数学系随校西迁朝阳山区办学。朝阳办学期间,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环境恶劣,办学和教职工的生活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但当时的数学系并没有在困境中消沉,广大教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尽职尽责地培养了7届506名毕业生。这一时期,是数学系艰难发展的时期。

1978年10月,根据辽宁省革委会《关于调整辽宁第一师范学院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数学系又随同学校一起北上,被安排在沈阳北郊兴隆台办学。狭小的办学空间,给教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又一次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1980年数学系终于随校迁回市内,初步改善了办学条件。

24年随校“西迁”、“北上”的艰难办学历程,使数学系的教职员工逐步形成了团结合作、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铸就了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后来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90年代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学校“两上一创”(上质量、上水平、创一流)和“三高一大”(按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要求,将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社会主义师范学院,并力争办成师范大学;到2010年,要将学院办成特色明显、有较大优势的师范大学)奋斗目标的确立,当时的数学系也加快了发展建设的步伐。1992年,成功申办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改变了数学系建系三十六年来仅有一个数学教育专业的历史,数学系也因此更名为数学与计算机系。在随后的几年间,经过全系教职工的不懈努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学科建设也有所突破,专业格局逐步趋于合理,教师队伍得到了充实,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了较大提高,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到1999年在校本科生人数已达800人,教师队伍达到了30人,拥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院级重点学科1个院级重点扶植学科。

2000年,学校为谋求更大的发展,对各院系进行了调整,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从数学与计算机系调出,组建信息技术学院,数学计算机系恢复原名数学系。专业的调整必然伴随着部分教师、学生的划转和教学设备的调拨,数学系的全体教职工又一次面临创业的挑战。数学系恢复初期,学生人数不足500人,教职工人数不足20人。然而全系教职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经过不懈的努力,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各项事业有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到2003年初,教职工队伍数量已达34名,其中博士和在读博士13名,兼职教授2名,客座教授4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759人、研究生18人;硕士学位授权点增加到3个,本科专业增加到3个。此时的数学系已呈现出专业结构合理、教师队伍发展势头良好、教学设施基本完善、管理规范科学的良好局面,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4月,伴随着沈师大快速发展的步伐,数学系更名为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至此,数学系经历了一次调整、三次更名,成就了21世纪的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所获成果

近几年来,学院教师在应用数学、控制理论、运筹学、系统工程、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在《中国科学》、《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 《控制与决策》等重要学术期刊及ACC、CDC、WCICA等重要国际会议发表科研论文330余篇,其中EI检索收录60余篇,SCI检索收录30余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教改项目20余项,其中多项获国家级、省级奖励。

学院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就业竞争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学院目前拥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34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0名,教育硕士100名。近几年来,学院以大学生科研项目和专业竞赛为载体,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就业竞争力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近三年,组织学生共申请学校大学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A类7项、B类38项,共发表省级以上论文42篇。在全国和东北三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12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46名学生获得省级奖励。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9名学生荣获国家级奖励。在第七届"挑战杯"辽宁省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3名学生获得辽宁省二等奖。特别是2007年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学院学生组成的三个参赛队均获得了国际三等奖的好成绩,学生的参赛水平已达到了全国师范院校的中上游,超过了许多重点师范大学。学生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和专业竞赛,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

专业简介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若干实际数学问题,能在中等学校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教育管理等工作,或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解析几何、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建模、中学教学教研与实践、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毕业学分175学分,修业年限3至8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就业方向: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研究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信息与计算科学

本专业是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科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理科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质,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解析几何、数学分析、高等代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数值计算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页程序设计。毕业学分175学分,修业年限3至8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方向:科学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企事业管理等工作。

统计学

本专业培养掌握统计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和计算机分析数据, 解决若干实际问题,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备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解析几何、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样调查、统计计算、多元统计分析。毕业学分175学分,修业年限3至8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方向:科学研究、教学、应用统计和管理等工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