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沈姓
释义

沈姓是中国的第三十七大姓。当代沈姓的人口已达500多万,排在全国第四十九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历史上的沈姓人才济济,名人众多。吴兴沈氏与汝南周氏、会稽顾氏、陇西李氏、东海陈氏、中山张氏并称中国六大世家。谚云:天下沈氏出吴兴。(吴兴:吴兴郡,大致今浙江湖州市境。)

沈姓简介

沈姓起源

最早见于史书的,当数春秋时代的高士沈郢,此人奉征为相,却志不在此,建沈亭于河边,游钓终生。南朝文学家沈约,知识渊博,其著作《四声谱》将中国的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对中国的声韵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还有作品《宋书》。唐朝,有诗人沈佺期,文学家沈既济、沈亚之,书法家沈传师等沈氏名人。到了北宋,最著名的沈氏名人当数沈括了,沈括除了是一名政治家之外,更是一名出色的科学家,所著的《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气象、生物、医学、文学、艺术、史事等,是一部百科全书式古代名著。

迁徙分布

沈姓起源于河南、安徽两省间地。春秋时,沈国被蔡国灭掉后,季载的后代子逞逃奔楚国,其孙沈尹戌,初隐居于零山,后仕楚为左司马。尹戌之子沈诸梁,世袭作司马,食采于叶(河南叶县)。秦时,子逞之子沈平封竹邑(安徽符离集)侯。沈平之子沈遵徙居九江寿春(安徽寿县)。东汉时有沈戎举家徙居会稽乌程吴兴(浙江吴兴县),此为沈姓南迁之始。魏晋南北朝是沈姓大举南迁之时。至唐代,沈姓已散居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唐初,中原有沈姓将佐随从陈政、陈元光父子领军入闽开辟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户,其子孙散居龙溪、漳浦、南靖、长泰、诏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又有中原沈姓族人随同迁王。南宋初有吴兴人沈启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辅,随父入闽,后迁居福建省建阳县。沈廷辅有8子,分居宁化、龙岩、长汀、清流、延平、连城、上杭等地,其后又有人徙居广东的大埔、梅州等地。明末,沈斯庵徙居台南县善化镇,为沈姓移居台湾之始。清乾隆、嘉庆年间,多散落于福建漳州、泉州、莆田及广东等地均有沈氏,又有多支迁往台湾,进而又移居海外。沈姓历代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姓氏源出

沈姓源出1

出自姬姓中的冉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冉地的国),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周武王死后,由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因平叛有功,被周公旦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周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聃国,又名沈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后冉姓子孙因怀念曾经的国家沈,遂冉姓家族中部分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沈姓源出2

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遂以封邑名命姓,称沈姓。

沈姓源出3

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国为氏。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氏。

迁徙分布

历史上沈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湖北地区,在山西、安徽、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迹。东汉时,沈姓进入浙江,子孙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发展成著名的望族。唐朝的两次中原出发南下移民潮中,沈氏为其中一姓进入福建,随后移民广东,明末沈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沈姓大约有33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3%,为宋朝第五十四位姓氏。沈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沈姓总人口的33%。沈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和河南,这四省沈姓大约占全国沈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湖南、安徽、河北,这三省的沈姓又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江浙赣、河南的南北两大块沈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沈姓大约有95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03%,为明朝第十八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沈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得多。沈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和江苏两省,大约占沈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江西、福建、湖北,这五省的沈姓又集中了14%。浙江仍为沈姓第一大省,约占沈姓总人口的57%。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尤其向浙江集中。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分布形状。

当代沈姓的分布于图谱

当代沈姓的人口已达470多万,排在全国第四十九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沈姓人口由95万激增到470万,增长了6.3倍,沈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沈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两省,大约占沈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上海、安徽、河南、广东、湖北、贵州、山东,这七省市又集中了37%。江苏为当代沈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沈姓总人口的20%。全国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向外散射的分布状。在近600年期间,沈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区别,向北、中、南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沈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沈姓是江浙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苏浙皖、闽台、山东东南部、河南东南角、湖北东部、江西大部、广东东部、云贵大部、广西西北部、黑吉东段、内蒙古东北,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9%以上,中心地区达到2.3%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居住了大约66.3%的沈姓人群。在粤桂大部、湖南、江西西南、贵州北部、重庆南部、四川大部、湖北中部、河南东部、山东中部、青海东部、甘肃中部、辽宁东部、黑吉中西段、内蒙古东部,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6%一o.39%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4%,居住了大约20.3%以上的沈姓人群。

沈姓名人

沈戎

沈戎(?—58),字威卿,祖籍安徽。东汉初,为光禄勋,九江从事,累迁济阳太守。东汉建武中(56-57),说降强贼尹良,光武帝刘秀嘉其功,封“海昏侯”,辞不受,乃避地徙居会稽郡乌程县余不乡,遂世家焉。后封述善候以卒,时在永平元年(58),葬乡之金鹅山。自晋宋齐梁以下,凡余不之沈,皆其所出。据《聃季公支下两浙老谱世系》,聃季为沈氏一世。其二十六世沈抉济务农,于周烈王二年(前374),丁未迁菰城(今湖州)。这是吴兴沈氏之始。二十七世沈蕃《抉济长子》于周显王十二年(前347),甲子迁防风氏山以避乱;二十八世沈尚律(蕃子)娶陈氏佐夫教子。有二子,长子定皋,“笃志好学”、“壮年不禄”,次子鸣垓,“去魏适齐”,从孟子受业。此后“谱谍罔存”,至秦末有沈逞,“有才名”,征丞相,不就而“辞徙江南”。沈氏迁居江南是在秦汉之际。自沈逞起,沈氏历代有官。上述沈戎即沈逞第十二世孙,为武康/吴兴沈氏之始祖,自此后,沈氏定居现境。至沈约七世祖沈延稍有迁移,仍不出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

吴兴沈氏与汝南周氏、会稽顾氏、陇西李氏、东海陈氏、中山张氏并称中国六大世家。谚云:天下沈氏出湖州。实出湖州之德清县。

沈莹

沈莹吴丹杨太守。天纪四年,晋攻吴。帝皓使丞相张悌督莹、诸葛亮、孙震帅众三万济江。至牛渚,莹曰:“晋治水军於蜀久矣,今倾国大举,万里齐力,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我上流诸军,无有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边江诸城,尽莫能御也。晋之水军,必至於此矣!宜畜众力,待来一战。若胜之日,江西自清,上方虽坏,可还取之。今渡江逆战,胜不可保,若或摧丧,则大事去矣。”悌不从。莹领丹杨锐卒刀楯五千,号曰青巾兵,前后屡陷坚陈,於是以驰淮南军,三冲不动。退引乱,薛胜、蒋班因其乱而乘之,吴军以次土崩,将帅不能止,张乔又出其后,大败吴军于版桥,获莹、震、悌等。莹著《临海水土志》,详述夷州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声律学家。是《二十四史》中《宋书》的作者。首创“四声”之说(把每个字分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运用声调变化,能使诗歌动听,讲求声律对仗,推动诗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创新。著有《晋书》 、 《四声谱》等书。2009年的国语注音符号,就是以《四声谱》演变而来的。

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

沈括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

沈健

沈健福建莆田人,字若乾,明弘治十七年由兴化府学贡,乡试考取举人,明正德六年登杨慎坊进士第。官桂林知府,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祠。

沈周

沈周明代画家。博览群书,文学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擅画山水,多江南山川、园林景物,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兼工花卉、鸟兽、人物。为明代吴门画派四家之一。为人耿直,不应科举,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名重于明代中叶画坛,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著有《石田集》 、 《江南春词》 、 《石田诗钞》 、 《石田杂记》等。

沈和

沈和字和甫,杭州人,戏曲作家。能词翰,善谈谑,兼明音律。 《录鬼簿》载:“后居江州(九江),近年方卒,江西称为蛮子关汉卿者是也。”著杂剧《祈甘雨货郎朱蛇记》 、《徐驸马乐昌分镜记》、《郑玉蛾燕山逢故人》、《闹法场郭兴何杨》、《欢喜冤家》等五种。以上种种元曲的问世,不仅繁荣了江西的杂剧活动,而且因其内容大多为历史题材,对明代弋阳腔连台本戏的形成和发展均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作杂剧时人称为“蛮子关汉卿”。

沈仕

沈仕:字懋学(1488-1565),又字子登,号青门山人,明代浙江省仁和(杭州市)人,散曲家、画家,能诗,善画花鸟山水。其散曲多描写艳情及享乐生活,内容庸俗。当时称为“青门体”。著有散曲集《唾窗绒》等。

沈璟

沈璟:明代吴江(属江苏省)人,戏曲理论家,戏曲作家,曾官至吏部员外郎,光禄寺丞等职。致力戏曲声律研究,形成“吴江派”,沈氏一族从事词曲研究,创作共延衍11代17人,蔚然大观。

沈法兴

沈法兴隋末唐初湖州武康(浙江省德清西)人,隋末梁王。出身于江南世家,任吴兴郡守,打着为杨广报仇的旗号聚众造反,靠着家族的号召力,短时间内就发展到七万余人,并占领了江都南方重镇毗陵。杜伏威据厉阳,李子通据海陵,沈法兴据毗陵,三大势力都对江都虎视眈眈,后为李子通击败。

沈庆之

沈庆之:字弘先,南北朝时期吴兴武康(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宋朝著名将领、太尉,封始兴郡公,曾在娄湖(江苏省南京市)广置田产。沈庆之从小就非常会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被封为“建武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

沈亚之

沈亚之:唐代吴兴人,文学家,元和进士,善文辞,且能诗,为李商隐所推许。有作品《湘中怨辞》 、 《异梦录》 、 《秦梦记》 、 《沈下贤集》等传世。

沈佺期

沈佺期河南省内黄人。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七言诗,词藻华丽,律体严谨,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曾官至太子少詹事情、修文馆直学士。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

沈既济

沈既济:唐代文学家,吴(郡治江苏苏州市)人,长于史学,又善作小说。撰有《建中实录》10卷及传奇小说《枕中记》《任氏传》等。其《枕中记》中记述了卢生在邯郸住旅馆的时候,借道士吕翁的枕头用,梦到自己登科当了丞相,非常荣华,醒来店主所蒸发黄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贵功名不过是做了一个梦而已。这就是“黄梁梦”的出处。明代汤显祖写的杂剧《邯郸记》即以它为题材写成的。

沈传师

沈传师:字子言,唐代苏州(属江苏省)人,书法家,曾官至吏部侍郎,工书法。唐德宗贞元(785-805)末举进士,历太子校书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宝历元年(825年)入拜尚书右丞、吏部侍郎。工正、行、草,皆有楷法。朱长文《续书断》把它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并列为妙品。宋欧阳修《六一题跋》云:“传师书非一体,放逸可爱。”宋代米芾对他人的书法很少许可,但对沈传师极为推崇。说沈的书法“如龙游天表,虎踞溪旁,精神自若,骨法清虚。”人称中唐以后沈书最佳,米芾自称学大书以沈传师为主。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善楷、隶、行、草,以书自名”。传世书迹有《罗池庙碑》 、 《游道林岳麓寺诗》 、 《柳州石井铭》等。存正书《罗池庙碑》拓本。

沈度

沈度:(1357-1434年),明代书法家,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沈度以长于台阁体书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被其誉为“我朝的王羲之”,名重一时。有墨迹《教斋箴》、《四箴铭》等传世。《敬斋箴册》,沈度书于永乐十六年(1418),时年61岁。此卷系楷书黄纸本墨迹。纵向有直界格。纵23.8厘米,横49.4厘米。文凡19行,行10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

沈度还有一件举世闻名的作品,那就是永乐大钟上的经文。永乐大钟上的23万余字均为沈度所书。

沈鲤

沈鲤:(1531——1615年),字仲化,号龙江,归德(今商丘)人。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万历十二年(1584年)拜礼部尚书。又加少保、改文渊阁。明代万历年间著名政治家、理学家。为人峻洁峭直,力行古道。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被称为“三代帝王师”,世称“沈阁老”、“归德公”。有《亦玉堂稿》、《文雅社约》等传世。沈鲤在商丘病逝后,万历帝非常悲伤,祭文中称赞他“乾坤正气,伊洛真儒。”

沈钦韩

沈钦韩:字文起,号小宛,原籍浙江省湖州(吴兴),史学家,文学家,学问渊博,精史地之学,长于训诂考证。资秉极敏,而勤学甚至。家綦贫,书值千钱即无力购致,假之藏书家,计日以还,辄写其要,遂淹通群经。尤长《礼》与《春秋》 ,熟于诸史志,旁及百家,故记,官书,野乘,古今专集,汇集,类抄,札记,究其条绪,悉归于统。故所为制举文,沈博怪玮,常人不能解。

沈德潜

沈德潜:江苏长州人,清朝诗人,主张作诗应符合理学原理,为拟古诗派代表,其作品《唐诗别裁》 、 《古诗源》为研究古诗发展的重要著作。

沈永年

沈永年:字青原,江苏华亭人,清代画家,所画山水能得元代意趣。

沈万三

沈万三:(1330年-1379年),名富;字仲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人。

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祐由湖州路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南浔镇沈家漾迁徙至周东垞,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有了舒适的住宅;但不久,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沈万三在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迹。沈万三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互相联络”(《周年镇志》卷二),“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明·杨循吉《苏谈》)。尽管他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的封赏,但他不愿离开这块宝地。元,王行字止仲,吴县人,沈万三延为西宾,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镒“(《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可见,他连自己的子孙都要留在这块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养,使沈家久盛不衰。

沈国模

沈国模:(1575—1656),是晚明著名王学传人,姚江书院的首创者之一。浙江余姚人,字叔则,号求如,晚年居住横岙之石浪山,又号石浪老樵。初,愤举业陷溺天下人,弃诸生而好读王阳明的《传习录》,后与刘宗周等开绍兴证人讲会。未几回余姚,参与创办姚江书院,一度成为浙中王门后学聚会之地。信奉“王学”,宣扬“良知”学说,品行诚笃,世推醇儒。清初隐居石浪,讲学益勤,不重著述。

沈钧儒

沈钧儒:浙江嘉兴人,早年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多次组织群众运动,为“七君子”之一,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职,为中国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沈雁冰

沈雁冰:笔名茅盾,浙江嘉兴桐乡人,著名革命文学家,中共党员,早年参加文学革命运动,解放后历任中国文化部门重要职务。先后创作了《子夜》 、 《蚀》 、 《虹》 、 《春蚕》 、 《林家铺子》等杰出的文学作品。

沈从文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乃熙

沈乃熙(夏衍):字端先,汉族,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代表作品《赛金花》、《秋瑾》、《包身工》、《上海屋檐下》等。

沈尹默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浙江湖州人,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沈尹默书法。早年二度游学日本的沈老,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陈独秀曾批评沈尹默“字则其俗在骨”,因此两人关系不佳。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老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193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不满政府之腐败,胜利后即辞职,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足见沈先生高风亮节。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以下”。

沈曾植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清末著名书法大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官总理衙门章京等职。1901年任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改革旧貌,成绩卓著。沈曾植的书法艺术影响和培育了一代书法家,为书法艺术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于右任、马一浮、谢无量、吕凤子、王秋湄、罗复堪、王蘧常等一代大师皆受沈书的影响。

沈启贤

沈启贤:(1912-——),陕西省汉阴县人。1930年参加西北军。1936年由西北军起义参加陕南抗日义勇军第1军,任参谋长。1937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任第15军团警卫团参谋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教导营营长,新编第4旅参谋长,新四军第3师10旅29团团长,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第一支队支队长,新四军第3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吉江军区参谋长,北满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独立第5师师长,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36师师长,第四野战军49军147师师长,145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参谋长,志愿军空军参谋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空军系副主任、主任,空军学院副院长。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沈仲文

沈仲文:(1920~1993),原名枫生,福建永定县湖山乡里佳村人。民国21年(1932)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民国22年(1933)加入共青团。民国24年转为中共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福建军区、少共国际师、红一军团第二师历任战士、青年干事等职。参加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漳州战役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骑兵营指导员、第二十六团教导员、第二分区武工队队长兼政委。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毕业后参加中央党校二部整风。参加平型关、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西满第四分区教导大队政委、骑兵团政委,第四十九军第一四七师第四四一团政委等职,率部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战役,因多次完成艰巨的攻防任务而受表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第四十九军第一四六师第四三六团团长、副师长,炮兵第五师代师长,北京军区炮兵第六师师长,莲河炮兵群群长,福州军区炮兵副司令员,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炮兵司令员等职。参加抗美援朝、金门炮战、抗美援越战争。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二级红星功勋章。1993年在福州病逝。

沈鸿根

沈鸿根,别号与笔名:江鸟 ,1943年12月26日出生,当代中国书法大师、杰出中国书法家。与李中法等创办《写字》杂志,曾任《写字》杂志副总编,现为世界书画家协会常务顾问,中华书法协会(现为上海中华书画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泰国中国画院顾问,上海民族画院名誉院长,济南大学兼职教授,洛阳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家联谊会首任会长,《硬笔书法天地》网站高级顾问。擅诗文,精书法,以“独标风骨艺坛上,濯古来新成一家”的书风和出版四十多种书百万字的专著与字帖称雄艺坛,蜚声四海。也有人以诗人、理论家、教育家、书法家“四栖”称颂江鸟的修养全面。

沈鹏

沈鹏:江苏江阴人,1931年9月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斋名介居。幼年始习字画。入大学后攻读文学,又学新闻专业。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人民美术出版社艺术委员会顾问等。书法长行草,有强烈的时代风貌与个人风格,书体兼及隶、楷多种面貌,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著作有《书画评论》、《沈鹏书画谈》 、 《三余吟草》 、 《当代书法家精品订·沈鹏卷》 、 《草书千字文》等。主持和手编的书刊达500种以上。

沈南鹏

沈南鹏:浙江海宁人,1967出生,耶鲁大学毕业,曾在花旗等国际大行工作,1999年,与梁建章合资创办了携程网,并担任过携程网的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2005年8月,沈南鹏离开携程,加入红杉资本。2009年12月,被《福布斯》中文版杂志评选为 “2009福布斯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位列第五。

沈国军

沈国军:浙江宁波人,1962出生,汉族,获得中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银泰百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致公党中央经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郡望堂号

堂号

吴兴堂:自东汉至隋代,沈姓名人基本上都出自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武康镇),所以沈姓后裔以“吴兴”为堂号。

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著有《梦溪笔谈》。沈氏因以"梦溪"为号。

三善堂:南宋兵部尚书沈度,字光雅。在当地方官时有善政:一无荒土、二无游民、三无冤狱,时人称为“三善”。沈姓后人为纪念沈度,以“三善”为堂号。

六礼堂:是指唐代沈佺期注《礼记》中的“六礼”一事

沈姓族人还以“三易”、“九思”、“肃雍”、“承裕”、“忠清”、“树本”、“文肃”、“永思”、“聚顺”、“叙伦”、“敦伦”、“憩石”、“六宜”、等作为其堂号。

郡望

吴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吴兴)。相当于2009年的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河南省上蔡西南)。相当于2009年的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7: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