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沈丘县清真古寺
释义

清真寺简介

沈丘县清真古寺,中国伊斯兰教古寺。原名“至元寺”、“老寺”。坐落在沈丘县城东关大什字西南隅。

清真寺历史及布局

据《沈丘县志》载:元初,蒙古汗国为镇戍中原,从中亚征签一部分色目人和当地汉人加入“探马赤军”。其中由波斯人穆罕默德·阿李率其部落的四个营队驻屯于古项城县东郊(今沈丘县城),战时出征,平时屯聚牧养。阿李所部皆穆斯林,于1273年(至元十年),在此创建了豫东第一座“麦斯吉德”教坊——至元寺。并在营寨中间开凿了一眼“四方沿井”,供阿李的四个营队饮用。700多年来,沈丘穆斯林一直饮用着这眼古井。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三年),因陷河城废,项城县治所南迁。1502年(明孝宗弘治十五年),经西北洪洞大槐树迁入的穆斯林马辉及子孙重建了至元寺,并称此地为“槐坊”。据寺内明碑刻记载;寺院规模宏大,占地15亩,仿庙式建筑,牌坊山式大门,“火墙叠檐,三进庭院,曲栏环绕,宽敞明静”。整座寺院内由大小63间房舍组成,是取先知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复兴者)寿数相同之意。后寺院在明末战乱中遭兵燹。

到1653年(清世祖顺治十年),经西北及黄河北迁入的穆斯林增多,以李、马、庞、海、刘姓为主,散居槐坊四周,建30余村落,多以经商耕田为业,市井开始繁荣,“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漕运兴旺,墙桅树密,水路交会之乡,财源堆积之薮”,槐坊逐渐成为豫东皖北商贸通衢重镇。时马氏来祖马辉倡导众穆民修寺,经马延缙之手,于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完成修寺大业。重修的至元寺由主院、南庭院及北园林三部分组成。主院由门楼、过殿、卷棚、大殿及望月楼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厢房为南、北讲经堂对称,具有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特色。南庭院为磨房仓储、经匣房及海里凡歇息之地。经月亮门入北院进深为一处园林,园内有西讲堂、演武厅、兵器房。园中阁台亭榭、奇花异卉、古槐参天,是回民劳作之余休憩、健身习武之处所。整座寺院砖基、瓦顶、正脊、垂脊、檐口为绿色琉璃瓦嵌盖,屋面覆以铅灰色筒子瓦,雕梁画栋,纹檐绳桷,刻楹涂壁,悬匾垂联。大殿中央竖有古库法体“台思米”和“皇帝万岁牌位”。北讲经堂上额悬挂(1801年清嘉庆六年)河南巡抚使牛鉴题“明经堂”匾。过殿上方有直隶总督兼陕甘出抚使五品顶带三级花翎巴图鲁·哈速鲁赠的“道源无极”匾。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年间一甲一名武进士,人称“满天星斗,天河一道,干国忠良”的云南督军张凤鸣(1850-1908,回族,祖籍西平)为寺院赠匾“道遵独一”。(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沈丘籍御前侍卫、正定府镇台、副将马延襄赠匾“是有真宰”悬于卷棚上方。大殿中央明柱刻有中原书法名家李润科亲书楹联,上联“狱海火烈要是欲火点捻”,下联“考赛水甜究从德水发源”。清光绪年间沈丘县清真古寺大伊玛目杜宽哈只题匾“德步桑梓”、“功补造化”匾悬于南讲经堂内。藏经室内有各种经书1486册,古手抄本500余册,其中,大部分是明代黑伯李阿訇的手写经书,还珍藏有清末名嗓颖、陈二州的书画家李东运大阿訇的《三羊开泰》画卷。同其它古建筑一样,该寺建筑物多有吻兽装饰,但由其花卉图案组成,有远看是兽,近观是花之感,体现了伊斯兰的文化特色。

该寺院在“文革”中被改建为化工厂,望月楼拆了当烟囱,寺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开始修复。1993年5月,由已故河南省伊协常委、周口地区伊协会长、沈丘县政协副主席李道全大阿訇倡议重建古寺望月楼,得到沈丘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1993年6月25日动工重建。1994年3月14日落成。2000年9月25日,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建的望月楼改在寺院门楼处,两侧增建了二层配楼20间,主楼高五层32.6m,楼体建筑面积733㎡。望月楼底层为门楼,两侧卧立一对青石狮刻。二层面外四个无底拱孔装饰,三、四层为四角挑檐,覆绿色琉璃瓦,二至五层均建外廓槛栏,便于人们登临目送,览观市景。各层廓壁装格子枋棂拱式窗,四角挂风铃。五层为六角攒尖式建筑,上托绿色穹顶,顶心上方为宝葫装饰,顶杆竖新月、五星。全楼上下翼角呼应,振振欲飞。原新华社社长穆青为新落成的望月楼亲书“清真古寺”、“望月楼”匾额。

一方古寺,一方文化。至元寺经过700多年的重建扩建,其规模雄伟壮观,气势恢宏,既有古典传统的庄严、肃穆,又不失伊斯兰文化的巍峨、典雅。举首望宇,日月辉煌近在眼前。登楼鸟瞰,人间胜景尽收眼底。这座中原民族文化瑰宝,已成为豫东一大人文景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