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沈华浩
释义

沈华浩,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出生,祖籍广东,现主要居于浙江杭州。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二医)硕士学位,浙江大学博士学位。1993-2001年期间曾在美国West Virginia University、Mayo Clinic(马约诊所)、加拿大McMaster University (麦克玛斯特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个人介绍

沈华浩教授现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浙医二院呼吸科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呼吸专业)负责人;卫生部呼吸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主任;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兼职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常委,哮喘学组副组长,浙江省医学会分会主任委员。 是我国具有影响力的呼吸病学专家之一。

科研成果

沈教授领导他的团队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子机制、气道黏液高分泌、慢性气道疾病干预策略、肺部感染、呼吸系统少见罕见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他带领他的团队在国际上首先证明嗜酸性粒细胞与哮喘发病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提出祖细胞-Eotaxin-CCR3调控径路;发现多次接种卡介苗可长期预防实验动物哮喘。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荣获2004年度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8年度“中国呼吸医师奖”。近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各1项,国家自然基金和省部级等十余项重大课题。在国内外刊物本研究领域权威期刊包括AJRCCM,J Immunol, Allergy,AJRCMBl,Intensice Care Medicine, Chest,RespiratoryResearch等发表论文176篇,其中SCI收录刊物40多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其学科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根在临床

沈华浩教授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医者。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工作中,他担任浙江省非典防治专家指导组成员和所在医院非典领导小组副组长,并担任非典定点医院现场救治专家组主要成员,为浙江省非典防治取得阶段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首批在非典定点医院参加现场救治的医学专家,投入了艰辛而漫长的救治工作。超负荷的工作使他病倒了,高烧39摄氏度,不停地咳嗽……漱口液检查非典病毒呈阳性。他被列为医学观察对象进行了观察。省疾控中心的防疫人员穿着防护服上门消毒,此时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非典病房患者的救治工作、担心他所接触的所有领导和同事的安全。在病情好转后又一头扎入了抗击非典的一线中。沈华浩教授常说:“事务再忙,也忙不过病人的健康”,坚持每天查房,主持科室疑难病例讨论以及危重病的诊治,记得有次晚上十一点多了,沈教授刚下飞机,不顾沿途疲倦,就直奔病房,心里还惦记着病房的那几位危重病人的安危。

沈华浩教授是医术精湛的医者。2002年,一位来自丽水的14岁“怪病”男孩,四处求医未果,被家乡人民认为是“邪气附身”的不吉利之人,全家为此独居山上草棚。无奈怪病仍将男孩折磨得奄奄一息,他日夜需要母亲在他胸前揉搓。沈华浩教授依据男孩打篮球后起病这一微小的细节线索,联系揉搓胸口这一现象,果断地将瘦骨嶙峋的男孩接到医院肺功能室,在自己的监护下,冒着巨大的风险检测了气道激发试验。结果显示这个孩子气道反应性重度增高,患有隐匿性哮喘。病因明确后,考虑到患者家庭的困境,沈华浩教授四方筹措,联系了营养液和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激素等免费药物。经过精心的治疗,孩子的体重迅速增加,“怪病”痊愈出院。后来CCTV10得知这一消息,将这一段不平凡的求医诊治过程,录制成《走进科学》栏目。

沈华浩教授亦是医德高尚的医者。他的名医馆门诊接触社会各个阶层的病人。他跟病人拉家常,贫苦又缺乏医疗常识的人,他怒其不争,但长叹以后又会想方设法减少患者的医药费用,甚至专门写条子请相关科室给予照顾。面临中考、高考压力的学生,他更像一位家长,紧张对方的成绩起伏,迁就他们的课余时间安排就诊随访。女性哮喘病人,急着怀孕但苦于症状反复,他安抚病人,给病人信心。有一回,诊室来了一位老红军,胸部和小腿上子弹穿透的疤痕历历在目。他甚至停止手头的工作,激动地把他的学生叫来,一起接受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因为精湛的艺术、高度的责任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患者前来就诊。因为病人多,门诊常常不能按时结束,接近下午一两点才吃中饭亦不以为意。

成于创新

1993年,时年30岁,远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师从国际著名呼吸病专家,现任WHO全球哮喘防治指南(GINA)主席 PaulO’Byrne 教授。2000年的盛夏,远渡重洋,再次来到美国数一数二的著名医学殿堂 -- 美国马约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工作。他的合作导师是国际著名James J Lee 教授,在嗜酸性粒细胞于哮喘中地位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在美期间,沈华浩潜心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着扎实科研功底的沈华浩经过无数次的摸索,掌握了翔实的数据和领先的方法技术,他的研究证明了嗜酸性粒细胞与哮喘发病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这些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后,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国际著名呼吸病学家、英国皇家院士Peter Barnes评价“这项研究对本研究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2001年,怀着对祖国和浙江大学的深切思念,沈华浩携带一家三代人口、带着两本厚厚的实验记录、哮喘动物模型的造模技术、小型仪器和满腔的研究激情返回了祖国。

在临床实践中,沈华浩教授注意到,随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进展,国人的哮喘发病率逐年上升。哮喘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而目前哮喘控制的一线药物绝大部分为国外大型医药公司研制垄断。对此,沈华浩教授非常忧心,能否将重心转移到预防领域,并寻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经济有效的哮喘预防途径呢?早在2000年,沈华浩教授即开始指导学生摸索卡介苗接种预防哮喘的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早期接种BCG预防哮喘的设想。众所周知,我国儿童出生即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而国外科学家初步调查发现儿童接种卡介苗可以降低哮喘发病率。基于这一点,沈华浩教授领导团队在国际上首先采用新生幼鼠,在生命早期给予多次、小剂量BCG接种,观察小鼠经抗原激发后各个生命时期哮喘的发生情况,发现这种方法可以达到长期预防哮喘的作用。这一系列结果发表在Allergy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等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杂志上,为医学界关于BCG及其组分可否用于哮喘预防的争论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基础。路透社健康版(纽约)以重要新闻做了报道。部分研究成果《卡介苗和微卡对哮喘预防和治疗作用的系列研究》获得2005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而这些成果促进国际上有关BCG与哮喘研究的深入,同时也会引起国际同行对我国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关注。

走向国际

沈华浩教授多年的国外留学经历为他在国际呼吸学界积累了宽厚的人脉,不断取得的研究成果更是引起了国际同行的注目。在不断走出去的同时,许多著名学府也纷纷抛来橄榄枝,邀请沈华浩教授前往讲学交流。目前沈华浩教授任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兼职教授,这也是这所美国新常青藤大学建校近160年来任命的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医学兼职教授。同时兼任美国Mayo Clinic的访问科学家,美国胸科医师学院资深会员(FCCP),并担任国际著名杂志呼吸疾病治疗进展(TARD)副主编,WHO 呼吸道疾病联盟(GARD)临时顾问等职位。2007年6月,受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的委托代表中国在WHO的官方会议上做报告,更是受到大会主席和WHO官员的好评并反馈到国内。

无论是已过去的20多年,还是未来充满光明但艰辛的道路上,沈华浩教授将始终恪守着科技创新、团队意识、不放弃不抛弃的理念,在他的研究生涯和医学实践中实现不断进取、不断超越。正如一位杰青评审专家对沈华浩教授的评语写到“申请者在同时是一名临床医生,有着大量临床工作的情况下,立足国内,在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的成绩。同时,能够认真做学问,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沽名钓誉上,也是申请者作为一名年轻科学家的难能可贵之处。”目前沈华浩教授正带领他的团队大踏步地迈向医学科学的更高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4: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