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沈洪兵
释义

沈洪兵,男,1964年5月生,江苏启东人,南京医科大学校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个人简介

1986年南京医学院卫生系本科,1989年南京医学院流行病学专业硕士,1999年上海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专业博士毕业。1989-至今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其中1999年至2002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流行病学系进行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沈洪兵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预防医学教育研究会常委,江苏省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国际《Lung Cancer》《Oncology Reports》杂志编委,《GUT》、《Carcinogenesis》、《Lung Cancer》等国际杂志特约审稿专家,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会员等。1999年至2002年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 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肿瘤流行病学系高级访问学者,主要致力于肿瘤(如乳腺癌)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特别是女性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和个性化治疗的研究。现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973项目分题1项,教育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1项,以及其它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累计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Cancer Research, Carcinogene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等国际杂志上发表SCI收录的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获国家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普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第94届年会培训学者奖(Scholar-in-Training Award),江苏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沈洪兵教授于2009年成为南京医科大学首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省至今仅有109位。

经历简介

十多年来主要从事流行病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

和糖尿病等慢性病与环境和遗传因素相互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曾主要参加国家“八五”和“九五”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卫生部重点课题等多个研究项目;主持完成卫生部科研基金课题以及中美合作课题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分题)一项。在《Cancer Res》、《Int J Cancer》、《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 Prevention》、《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等中外杂志发表论著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7篇。1996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四等奖一项,曾先后荣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1998),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1999)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4),“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1986年南京医学院卫生系医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南京医学院流行病学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获上海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 (University of Texas 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肿瘤流行病学系高级访问学者和博士后。1989年至今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学科带头人、特聘教授,南京医科大学肿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预防医学教育研究会常委,江苏省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南京市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GUT》、《Clinical Cancer Research》、《Carcinogenesis》、《LungCancer》等国际杂志审稿专家,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会员等。多年来

主要从事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曾主要参加国家“八五”、“九五”和“十五”攻关课题、中美合作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卫生部重点课题等多个研究项目。现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肺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国家973课题1项(2002年项目,环境化学污染物重要易感基因SNP及其单倍型的筛选鉴定及相关功能研究),教育部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1项(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化疗敏感性与个性化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及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乳腺癌化疗敏感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国际杂志上发表50余篇(SCI收录),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合作)。曾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2005),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000),江苏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04),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第94届年会培训学者奖(Scholar-in-Training Award,2003年)等。

主要研究领域: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发表论文

近两年在国际杂志发表的部分论文:

1. Hu Z, Xu L, Shao M, Yuan J, Wang F, Wang Y, Yuan W, Qian J, Ma H, Wang Y, Liu H, Chen W, Yang L, Jin G, Huo X, Chen F, Jin L, Wei Q, Huang W, Lu D, Wu T, Shen H. Polymorphisms in the two helicases ERCC2/XPD and ERCC3/XPB of the TFIIH complex and risk of lung cancer: a case-control analysi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6, 15(7):1336-40.

2. Hu Z, Shao M, Yuan J, Xu L, Wang F, Wang Y, Yuan W, Qian J, Ma H, Wang Y, Liu H, Chen W, Yang L, Jin G, Huo X, Chen F, Jin L, Wei Q, Huang W, Lu D, Wu T, Shen H. Polymorphisms in DNA damage binding protein 2 (DDB2) and susceptibility of primary lung cancer in the Chinese: a case-control study. Carcinogenesis. 2006 Jul;27(7):1475-1480.

3. Ma H, Hu Z, Zhai X, Wang S, Wang X, Qin J, Chen W, Jin G, Liu J, Gao J, Wang X, Wei Q, Shen H. Joint effects of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in P53BP1 and P53 on breast cancer risk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Carcinogenesis. 2006 Apr;27(4):766-71

4. Liu J, Zhai X, Jin G, Hu Z, Wang S, Wang X, Qin J, Gao J, Ma H, Wang X, Wei Q, Shen H. Functional variants in the promoter of interleukin-1beta a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breast cancer: a case-control analysi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Int J Cancer. 2006 May 15;118(10):2554-8.

5. Hu Z, Ma H, Lu D, Qian J, Zhou J, Chen Y, Xu L, Wang X, Wei Q, Shen H. Genetic variants in the MDM2 promoter and lung cancer risk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Int J Cancer. 2006 Mar 1;118(5):1275-6.

6. Hu Z, Huo X, Lu D, Qian J, Zhou J, Chen Y, Xu L, Ma H, Zhu J, Wei Q, Shen H. Functional polymorphisms and their haplotype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predict risk of the occurrence and metastasis of primary lung cancer.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05,11(15):5433-5439.

7. Hu Z, Ma H, Lu D, Zhou J, Chen Y, Xu L, Zhu J, Huo X, Qian J, Wei Q, Shen H. A Novel Functional Polymorphism (T-77C) of DNA Repair Gene XRCC1 I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Lung Cancer in Relation to Tobacco Smoking. Pharmacogenetics and Genomics,2005,15(7):458-463.

8. Zhang Z, Xu Y, Zhou J, Wang X, Wang L, Hu Xu, Guo J, Wei Q, Shen H. Polymorphisms of thymidylate synthase in the 50- and 30-untranslated region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gastric cancer in South China: a case-control analysis. Carcinogenesis 2005;26(10):1764-9 .

9. Hu Z, Wang Y, Wang X, Liang G, Miao X, Xu Y, Wen T, Wei Q, Lin D, Shen H. DNA Repair Gene XPC Genotypes/Haplotypes and Risk of Lung Cancer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Int J Cancer 2005 115(3); 478-83.

10. Shen H, Wang X, Hu Z, Zhang Z, Xu Y, Hu X, Guo J, Wei Q. Polymorphisms of DNA repair gene XRCC3 Thr241Met and risk of gastric cancer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Cancer Letters. 2004;206:51-58.

记南京医科大学首位“长江学者”沈洪兵教授

早晨七点半,还没到上班时间,沈洪兵教授和往常一样就来到学校,迎着楼

梯口墙面上“诚信 博学 笃行 创业”赫赫醒目八字院训走进公共卫生学院办公楼,他常常不是直接去院长办公室,而是先来到实验室开始他一天的忙碌工作。

长江学者 实至名归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思者常达,”

凭着敏锐的科研洞察力、深厚的科研素养和强烈的科学探知精神,作为我校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学科带头人的沈洪兵教授脚踏实地、心无旁骛,在肿瘤分子流行病学领域内不断探索。

2001年以来,他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973”课题、“863”

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参与江苏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等教改课题多项。他主持的 “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获200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原发性肺癌的遗传易感性研究”获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肺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获国家“863”重大专项资助;主持的 “常见恶性肿瘤的遗传易感性研究”获2007年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原发性肺癌发病和预后的遗传易感性研究”获2009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累计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6以上的2篇。他是国际肿瘤和分子流行病学专业期刊《LungCan鄄cer》、《OncologyReports》、《InternationalJournalofMolecularEpidemiologyandGenetics》等杂志的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一、十二届专家评审组成员。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此外,他还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全国优秀博士后、江苏省青年科学家等殊荣。累累硕果,45岁的他所取得的成就赶得上许多科研工作者毕生的追求。

沈洪兵教授坚信 “机会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按照惯例,非211院校或非部属院校没有申报长江学者的名额,经学校多番争取,沈洪兵教授才获得了申报资格。机会来之不易,且为首次申报,但沈洪兵教授从一开始就有一定的信心,因为无论是论文的发表数量、影响因子、引用次数还是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科研成果,在国内同行中都是名列前茅的。“整个申报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我知道这个消息是在外地出差时一个院士告诉我的,她说我被评为长江学者了。”说到此,沈洪兵教授淡淡一笑对记者说:“当时我心里非常高兴的,因为这不仅是我个人和科研团队的荣誉,也是学校的荣誉,代表了一个新的突破。”

求学路上 无悔前行

在长江北侧的江海一隅,有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江苏启东,这里就是沈洪兵教授的故乡。1981年,沈洪兵怀揣着求学的梦想,走进了南京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前身),成为当时卫生系的一名本科生。和那时候很多大学生一样,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家乡来到大城市。之后八年时间里,他相继完成了本科与硕士阶段的学业,所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土生土长的南医人”。在流行病学教研室工作了大半辈子的钮菊英老师回忆学生时代的沈洪兵,印象深刻的是“性子不急,做事相当细致稳重”。她说:“在沈洪兵读硕士研究生做课题的时候,需要测量儿童血压,由于成人血压计袖带宽,常常测量不准确,沈洪兵就想办法找裁缝把袖带改窄,鱼不惊水不跳地就把事情办好了,不需要再扫尾或者返工。”

在钮老师看来,虽然今天的沈洪兵教授已成就卓著,走上了领导岗位,但依然本色未改。

求学的路上有太多的诱惑,只有专注的人才能走得更远。1989年流行病学专业硕士毕业后,沈洪兵面临着人生的一个抉择,是留校任教还是去医疗单位工作。当时高校的待遇较差,远不如外面一些医院的条件来得有吸引力,但是考虑到高校的学术氛围比较适合自己的发展,他选择了继续留在公共卫生学院任教。1996年,他又去上海医科大学读博深造,师从我国著名的肿瘤流行病学家俞顺章教授。在那里,老师们科学的思维方式,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教学科研作风,让他受益匪浅,眼界大开。获得博士学位后,沈洪兵仍不满足,选择继续出国深造。1999年博士毕业后沈洪兵如愿以偿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肿瘤流行病学系做高级访问学者和博士后,更加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学术水平,为回国后开展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在看来这两个选择十分关键,一是1989年,留校还是去其他医疗科研机构,二是1996年选择是否去上海攻读博士学位。”沈洪兵教授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说道:“前者让我有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后者让我走了出去,开拓了国际视野。”回想求学路上许多领导、老师给予的莫大鼓励和支持,沈洪兵教授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潜心科研 持之以恒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沈洪兵教授的第一个博士生、并获得全国百佳“优秀博士论文”的胡志斌副教授,总是有感于恩师的刻苦,“沈老师基本没有节假日,如果没有其他安排,每天必定工作到晚上九点半”,“沈老师基本一天至少要开3次邮箱,修改标书论文、筹划科研合作项目,指导研究生,他的胃病、颈椎病都是刻苦的代价”。

敏锐的科研目光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是沈洪兵教授的另一个特点。他的学生们都十分佩服导师“科研定位准确,善于深谋远虑,申报课题一次命中率极高,科研方向十分明确,持续深入”,也对他的严格细致深有同感,他的博士生靳光付说:“无论是数据核查还是论文写作,他都会反复提醒,甚至亲自校对,从英文字母大小写到遣词造句都很讲究”。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高了,慢慢的水平也就上去了。”他要求他的学生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学会思考,有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英语能力,掌握统计软件的应用,不仅要有流行病学的理论知识也要有扎实的实验室技能。

只有和谐的乐队,才能奏出恢宏的乐章。不苛求学科团队的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但是如果能够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强项安排工作,把每个人的优势发挥出来,那就可以组成足以克敌制胜的最佳阵容,打赢了一场场漂亮的攻坚战。作为一个科研团队的核心,沈洪兵教授十分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充分调动每个队员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发挥他们的最大价值。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配课题,在实验室大的研究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倡导个性化的学术氛围,人人都可自选研究方向。定期学术交流与课题会商,已成为沈洪兵团队的惯例。

通过交流合作也是了解科研动态,开拓学科领域的有效途径。多年来,沈洪兵教授及其团队积极参加并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讨论、评审,并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和交流渠道,从而为学术研究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

医学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为了造福人类健康。沈洪兵教授深知只有把基础研究和应用服务结合起来,科学研究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所以他越来越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目前沈洪兵教授实验室已经申请了2项专利,并试图利用多个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为癌症危险度评价、早期诊断提供有效的方法。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诚心诚意做事,诚心诚意待人”是沈洪兵教授为人处事的原则。“朴实、踏实、诚实”是周围人对他的一致评价。

当下,科研合作中引起名利纠纷是让很多科研工作者头疼的问题,但在沈洪兵教授看来,并不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只有诚心诚意和别人合作,才能有双赢的收获。公共卫生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往往需要面向群体研究,不学会与人真诚相处,怎么开展工作呢?”沈洪兵教授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做的。长期以来他一直与多家单位保持着愉快的合作关系,与哈佛大学、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等科研机构的合作也不断深化。

甘当伯乐,愿为人梯

作为院长的沈洪兵教授十分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制订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鼓励优秀年轻教师攻读更高学位和出国进修,尽量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申请科学基金项目,近几年公共卫生学院已有8名青年教师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0多名教师到国外深造,他的目标是“3年内所有青年教师要有海外留学经历;5年之内,所有的青年教师要获得博士学位”。他认为内涵提升和国际化视野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成长的关键。

沈洪兵教授是一个和蔼的人,处处与人为善,流行病学系的路滟老师说:“有一次申报‘青蓝工程优秀教师’,沈院长没有推荐自己实验室可能更加合适的人选,而是推荐了我,事后知道院长是想用荣誉来激励我们的自信心,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沈洪兵教授的懿德懿范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人。

尽管沈洪兵教授事务繁忙,但他始终不忘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他一直坚持给各个层次的学生课堂授课,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MPH,都能一睹沈洪兵教授的课堂风采。针对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的 “教法呆板、重知识灌输轻思想启发、师生关系生疏、重技术之授轻人格陶冶”等问题,沈洪兵教授和公共卫生学院全院老师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在学校率先启动本科生导师制试点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给予全面引导,同时对学生自主设计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进行指导,为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沈洪兵教授曾荣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由他主持的“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学质量”获2008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由其主编出版的《流行病学》双语教材纳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已出版发行。

沈洪兵教授是个全面发展的人,当学院院长也非常出色,这几年公共卫生学院相继获得“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都包含了他的智慧和贡献。

在平衡好科研工作与学院管理工作的同时,沈洪兵教授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他会参与学生活动,一起唱歌、偶尔也会跳舞,在学生的眼中是个平易近人的导师。

“书山有路勤为径”,沈洪兵教授的成功没有捷径,如他所言:“诚”的一半是“成(功)”,“No pain,no gain”,“春天不播种,夏天不耕耘,秋天就不会有收获的喜悦。”正是抱着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沈洪兵教授不断勉励自己,一路踏实前行,攀登一座座科学的高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05:48